日常“逻辑”题

罗胖创立了一个知识服务品牌“罗辑思维”,当然这里面的“罗”是他自己的名字,只是为了方便传播而借用了一个谐音。但之所以借用了“逻辑思维”的谐音,其实本质上也说明“逻辑”这个词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我作为一个理工男,讲逻辑是对我们专业的起码要求,但其实不仅仅是学科专业里面需要逻辑,日常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使用逻辑,只是我们可能不太注意到罢了。

说起逻辑学,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亚里士多的2000多年前的三段论。

大前提:是人都是要吃饭的。

小前提:中国人是人。

结论:中国人都是要吃饭的。

其实说的再简单一点,在日常生活里,所谓讲逻辑,就是讲理。我先给了你一个苹果,又给了你一个苹果,你就是应该有两个苹果,除非你吃掉了一个或者扔掉了一个,这就算讲理,就算讲逻辑。你无缘无故的少了一个苹果,那就是不讲理,不讲逻辑。简单吧,但生活中却总也有不讲逻辑的地方。

分不清原命题和逆命题

大家初中数学课上应该都学过,原命题和逆命题。如果A成立可以推导出B成立,则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

A=>B

而这个命题的逆命题就是

B=>A

虽然都是A和B,但命题是有方向性的,原命题和逆命题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其实是一很简单的逻辑链。比如说,是中国人,就一定要吃饭,这个命题是成立的。而逆命题,吃饭的就一定是中国人,就是错的。而很多时候,我们就会混淆原命题和逆命题之间的关系。

比如,有一个女权主义者发表了一个言论,“所有的女性都经历过性别歧视”。

那下面的评论里面就有一个人反驳她的观点,“我是男性,我也经历过性别歧视。”

你可能会本能的感觉到,这个人的反驳好像有点怪,但就不知道为什么。简单拆解一下就发现,评论反驳的其实是女权主义者言论的逆命题——“经历过性别歧视的,就都是女性”。所以虽然评论的人很想反驳女权主义者的观点,但是他没有反驳到点子上。

错误的过度反驳原命题

假如我说一个命题,“小王是个好人”,那如果要反驳这个原命题,你本能的会想到怎么反驳?

大部分人可能想的是,“小王是个坏人”对吧。

但如果从逻辑角度来否定这个命题,应该是“小王不是一个好人”。小王如果不是好人,但他也不一定就是个坏人,他可能只是一个普通人。所以没有必要用“坏人”这么强烈的定性来反驳“好人”这个判断。

这就是我们平常经常做的事情,过度反驳。我们想说一个事情不是“白”的,就愿意直接说这个事情是“黑”的,仿佛说他是“灰色”的就没有什么说服力。

但这样的说法其实是不太讲理的,一个不太讲理的论断,就比较容易被攻击。

就比如前一阵子成都幼儿园的事情,是是非非我也弄不清楚。幼儿园是使用了一些过期的食物,但为了指责幼儿园有更强烈的效果,就去伪造一些变质食物的图片。这样为了追求反驳的激烈效果,反倒是让明明占理的一方变得弱了很多。

难道我们反驳别人的时候,事实还不够有力么?

不知道该指责谁

中国足球已经被骂了很多年了。就会发现球迷们很崩溃,崩溃不仅仅是球队的战绩太让人寒心了,还因为球迷的怒火无处倾泻,有的时候只能找“替罪羊”。于是中国足球,就经常的换主教练。

那咱们从逻辑的角度来说,成绩不好就怪主教练,这个事儿有道理么?

那咱们就来看一下想要中国足球成绩好这件事情。那他可能需要,球员踢球努力,教练水平要高,足协管理得当,青训体系健全,联赛运转良好,这所有的条件都实现了,最终才能推导出好的球队成绩。

那么这些条件之间就是“并”的关系

A and B and C and D => E

如果最终E没有达成,则A,B,C,D都有可能是原因。中国足球成绩不好,你上来就指责教练,这可能就没有道理了。就像一句话说的,“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所以遇到复杂原因导致的结果时,其实不太容易一下子就找到指责对象的。

我们看一下这些日常的逻辑错误,他们困难么?其实稍微仔细想想,大家就都能明白。之所以犯下这些逻辑错误,要么是我们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刺激,比如,球迷们指责教练,要么就是我们为了自己的某种目的,刻意的绕过逻辑,比如,成都幼儿园的家长。

因此,想要讲逻辑,就要我们慢一点,稳一点,不被感情挟持,保持一点理性和克制。符合逻辑的观点,才能更经得起考验。 

END

作者:锅哥不姓郭

   

日常“逻辑”题》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3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