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喜欢学习,喜欢写小说怎么办?

我爸妈有个好朋友的孩子,成绩不是很好,本科毕业之后他父母想要他出国,结果复习了好久也没能出去,现在在家复习考研。


我接触过这个弟弟,感觉可能并不太适合读书。但他有一个从小就极为热衷的爱好,写小说。


中秋回家听我爸妈说起他的事情,我第一个反应就是,为什么不在我们那个小县城里面,找一个工资可能不算高但平稳而清闲的工作,然后用业余时间去挥洒自己对小说的热情呢?


为什么第一个会有这种想法呢?因为这几乎成为了小说家们一种通用的职业模式。


中国现在最最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写成了《三体》,《流浪地球》的刘慈欣,他的本职工作就是在山西阳泉的电厂里面的机电工程师。这份工作虽然收入不算高,但胜在比较清闲稳定,给了刘慈欣一个起码温饱的生活,而相对宽裕的业余时间。


有了这样一个稳定工作的支持,刘慈欣才敢于把全部的热情和才华投入到科幻小说,这个“风险”极高的工作中来。


除了刘慈欣,依靠这种模式成名的作家或者哲学家非常多,写《红与黑》的司汤达是外交官,卡夫卡在保险公司上班,大哲学家斯宾诺莎的本职工作是在荷兰磨镜片。





这种模式就是纳西姆塔勒布在他的畅销书《反脆弱》里面提到过的,“杠铃”职业模式。所谓杠铃就是两端重,中间轻。把主要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两端,一端是风险低收益也比较低的领域,比如一份清闲稳定的工作;一端是风险很高同时收益可能也很高的领域,比如写小说。而不是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中等风险中等收入的领域。塔勒布认为,这样的职业选择策略,是最为反脆弱的。


我觉着这种职业方式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但特别适合热爱文学的人。


对于一个小说家或者作家来说,作品能否被业界、被读者认可其实是一个不确定性非常高的事情。


绝大多数热爱写作的人,可能最终都不会成为著名作家,自己写的东西最终也没有什么人看。


如果以写作为生,可能大富大贵但更大的可能是潦倒一生。


但如果你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保底,即使在文学方面一辈子都没有什么成就,但一份稳定的工作仍然可以帮助你获得一个温饱生活。


除了基础的生活保证之外,稳定的工作提供的更是一份安全感。


安全感这个东西,你拥有的时候不会有什么感觉,而当你失去的时候,就会感觉身上多了一道枷锁,束手束脚。


而文学恰恰是那种你越束手束脚,就越无法成功的事情。


当你以文学为生的时候,你就需要考虑读者的口味,去揣测现在的热门题材,去模仿那些热门小说的写作方式和语言风格。


但文学这种东西,相似和模仿永远也无法成功,那些畅销的作品往往都是有着自己特立独行的风格和思想。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作家,最终也只能变成一个写手。


而如果一个热爱文学的人不选择杠铃策略,而是想要把兴趣和职业相结合,可能的结果也并未有想象中的那么乐观。


如果你热爱文字,可能会选择当个编辑或者公众号作家。


在这样的岗位中,很可能自己的写作热情会在一次一次的改稿中,一次一次的软文中,一次一次的被迫的追热点中消磨殆尽。


最终那些对于文字的热情,变成了一份工作。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选择了文学这种高“风险”的行业,即使使用了“杠铃策略”,也需要接受这样的事实,可能这一生都会一直平庸下去,只能混个温饱。


可这样的人生又和父母的期待有所不同,父母们可能喜欢的是一份踏实又有期待的职业。


这样可以随着职业的发展,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而不是一份踏实但没啥前途,而且说出去也不算露脸的工作。


做出这样的选择,对于自己和父母来说可能都是需要克服一些世俗的眼光。


如果想要坚持自己高“风险”的热爱,可能“杠铃策略”不能算是完美的方法,但应该算是一个最不坏的职业选择。


至少你不至于像梵高那样到了死后才极尽荣光,而生前只剩潦倒。


END

作者:锅哥不姓郭

   

如果不喜欢学习,喜欢写小说怎么办?》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3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