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阅读不是必须的,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
最近工作比较忙,事情比较多,能感觉到安安静静阅读的时间真的是越来越少了。
每天要忙着工作,忙着玩耍,忙着生活,然后好不容易有一点点碎片时间,可能又被各种抓人注意力的娱乐八卦,小视频抢走了。可能分不出时间沉浸式阅读,会是现在的一种常态吧。
但话又说回来,好像大家都不读书,生活也没有变的很糟嘛。可能读书本身就不是一个必需品。
法国哲学家法戈-拉尔诺说过这么一句话。
阅读是思想最早的义肢。
思想确实需要附着在什么东西上面,要么无法表达和传递,文字是一个很好的附着品,但严格来说这并不是最早的,而且也不是最自然的。
早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的文明就已经发展了上万年,而文明的也自有他的传承方法,那就是口述。
无论是古希腊还是春秋战国,文明最早的经典都是对话体,因为这是人类最早思想传承的方式。
《荷马史诗》靠人们的口口香传数百年才有人用文字记录了下来。
而苏格拉底,最开始反对文字和阅读,因为他认为只有在辩论中,思考才能逐层深入。他认为文字将思想外置,这会败坏思想者的头脑,而会让人的记忆力变差。
苏格拉底并不都是对的,但这至少说明了在更早之前,人们更容易接受的思想传播途径是口述。
阅读本身也是反人性的。
人类的大脑不是设计用来阅读的。人类产生文字只有5千年左右,而我们的大脑进化了几百万年。我们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让大脑进化成为适应文字的结构。而与之相比,我们对于视觉,声音的处理能力是要远远强于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的。
现在人工智能最强的莫过于图像处理了,但即使是这样,也难以和人类最起码的视觉处理能力相匹敌,可见人类的视觉处理能力的强大。
人类的语言能力,其实是对于大脑其他能力的一种综合应用,是需要在小的时候集中学习的,是需要这部分的脑区逐渐的长成适合阅读的样子的。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一个孩子往往要十几年的时间,才能掌握熟练运用语言阅读的能力。而即使到了中国成立初期,不识字的人在人群中仍然占很大的比例。
除了后天的没有学习的机会,很多人天生患有阅读障碍症,这是一种病,有的人就是天生无法阅读文字,他们对于文字没有感知能力。但这并不会影响这些人的成就,反而你会发现在顶级成功的人群中,有阅读障碍的人反而占比要高于普通人。这说明他们没有形成阅读的神经回路用来做其他事情了,这反而让他们拥有了比平常人优的其他天赋。
所以阅读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天然友好,我们需要很多的时间来去适应和学习这种技能。
书籍作为一个划时代的文明传承方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让知识得意在更广阔的的范围,以更为低廉的价格传播。
为什么只有到了隋唐之后科举才得以推行,在宋朝才真正得以普及。就是因为纸这种东西在唐朝开始变得廉价,印刷术在宋朝开始普及,书籍变成了一个非常廉价的东西。那些平民举子才有钱去学习,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如果书籍都是刻在竹片上,就只有世家大族才能学的起。那科举制度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而现在不同了,科技已经发展了,视频,音频的各种知识传播方式非常便捷,也更加的符合人类的大脑接受信息的方式。书籍的知识传播作用,貌似也被慢慢的削弱了。
那这么多个理由说阅读已经不是必须的事情了,那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
首先,虽然有声书已经很多,但相比于已经积累了几百年的书籍内容,音视频的材料还是太少了。对于稍微偏一点的知识,阅读可能现在仍然是获得哪些知识最廉价甚至是唯一的方式。
其次,如果你擅长阅读,并能够再其中找到乐趣,那恭喜你,你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娱乐方式,可以让人沉浸在一个自己和作者构建的空间中。
最后,比起音频,阅读更加沉浸。我觉着阅读是一个独处的时光,是一个人与自己对话与作者对话的时光。这种时光非常难得,是一个可以深入思考的时间。
我也听书,但最直观的感受是,听书的记忆往往不如看书深刻。而且我也无法在听的过程中突然暂停,在音频边上标记上我此刻的感想,很多感想会一下子出现,而有瞬间流走。
如果你不喜欢读书,好的没有问题,因为现在我们不去读书也不会真的落后很多,因为我们还有其他的方式获得知识。
而如果你愿意去读书,那么祝贺你这依旧是扩展思维深度和广度的最廉价的方式。
END
作者:锅哥不姓郭
《如果阅读不是必须的,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3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