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勤学似春起之苗,辍学如磨刀之石(外五篇)

晋代的大文学家陶渊明隐居田园后,某一天,有一个读书的少年前来拜访他,向他请教求知之道,看看能否从陶渊明这里讨得获得知识的绝妙之法。见到陶渊明,那少年说:“老先生,晚辈十分仰慕您老的学识与才华,不知您老在年轻时读书有无妙法?若有,敬请授予晚辈,晚辈定将终生感激!”陶渊明听后,捋须而笑道:“天底下哪有什么学习的妙法?只有笨法,全凭刻苦用功、持之以恒,勤学则进,怠之则退。”

少年似乎没听明白,陶渊明便拉着少年的手来到田边,指着一棵稻秧说:“你好好地看,认真地看,看它是不是在长高?”少年很是听话,怎么看,也没见稻秧长高,便起身对陶渊明说:“晚辈没看见长高。”陶渊明道:“它不能长高,为何能从一棵秧苗,长到现在这等高度呢?其实,它每时每刻都在长,只是我们的肉眼无法看到罢了。读书求知,以及知识的积累,便是同一道理!天天勤于苦读,也无法发现今天就比昨天的知识要多,但天长日久,丰富的知识就装在自己的大脑里了。”

说完这番话,陶渊明又指着河边一块大磨石问少年:“那块磨石为什么会有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少年回答:“那是磨镰刀磨的。”陶渊明又问:“具体是哪一天磨的呢?”少年无言以对,陶渊明说:“村里人天天都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个样子,不可能是一天之功啊,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求知也是这样,若不持之以恒地求知,每天都会所亏欠的!”

少年恍然大悟,陶渊明见此子可教,又兴致极好地送了少年两句话:“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不同命运的小鹿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处宽广安静的森林里生活着一群鹿。这群鹿由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鹿王统领。老鹿王经常凭着自己的智慧,带领鹿群避开各种凶猛的动物和猎人的袭击。

有一天,老鹿王的大妹妹领着自己年幼孩子来鹿王面前说:“兄长啊,这是你的大外甥,看他有多么漂亮啊!我想把他交给你,让他从你这学到各种本领,长大以后做一个像你一样的首领。”鹿王答应了大妹妹的要求。之后,鹿王对大外甥说:“要想学到真本领,光靠聪明不行,还要付出很大代价,受许多苦,你能承受得了吗?”小鹿点了点头。于是鹿王就对大外甥说:“你必须每天在某时某刻来到我这儿学习,我教给你鹿应该具备的各种本领和逃生的手段。”这只小鹿答应得很痛快,可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它不听从鹿王的教导,也不遵照鹿王规定的时间来学习,经常迟到旷课,鹿王十分生气。

有一次,它连续七天没有到鹿王这里来上课,却跟着其他野兽的孩子到处游山逛林,不幸落到了猎人设下的绊索中。它挣扎着想逃脱,却被绊索缠得越来越紧。此时它才想起老鹿王曾经告诉过它摆脱绊索的方法,可是由于它当时光顾淘气了,没有认真听,现在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这只落入绊索中的贪玩无术、不务正业的小鹿,就这样被猎人剥皮取肉杀掉了。

鹿王大妹妹的孩子死后,鹿王的小妹妹也生了一只小鹿。这天,它也带着年幼的小鹿来到了鹿王的住处,对鹿王说:“兄长啊,这是你的小外甥,看他有多么漂亮啊!我想把他交给你,从你这学到各种本领,长大以后做一个像你一样的首领。”

鹿王答应了小妹妹的要求。等送走了欢天喜地的小妹妹后,鹿王便对面前的小外甥说:“要想学到真本领,光凭聪明是不行的,还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受许多苦的,你承受得了吗?”小鹿点了点头说:“我行。”于是鹿王对小外甥说:“你必须每天在某时某刻来我这儿学习,我教给你应该具备的各种本领和逃生的手段。”这只小鹿遵照鹿王规定的时间,每天按时来学习,从不间断,也不贪玩。这只小鹿既漂亮又聪明,还十分听从舅父的教导,经过勤学苦练,终于学会了鹿所具备的各种本领,掌握了许多逃生的手段。

有一次,小鹿在山林中觅食,不幸落入了猎人设置的绊索之中。小鹿落入绊索之后,开始有些心慌,但很快就安静下来。它按照鹿王教给自己的逃生办法,侧身伸足卧下,用蹄子挖刨身边的杂草和尘土,在杂草尘土上撒尿屙粪,捣成烂泥,然后低垂下头,伸出舌头,把自己浑身上下舔湿,又在地上不停地翻滚,直到全身沾满粪尿和烂泥。第二天,小鹿估计猎人要来查看绊索了,便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鼓起肚子,瞪起双眼,然后躺在地上,装成早已死去的样子。由于它的身体又脏又臭,许多苍蝇便落在了它的身上。

过了没多久,猎人果然走来查看绊索。看见绊索套住了一只小鹿,不由得心花怒放。猎人走过来,见小鹿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又用脚踹了踹,以为这只猎物已经死了,不免惋惜地说:“这大概是昨晚就落入了绊索,早已死去,现在都开始发臭了。

于是,猎人解开了绊索,看着浑身散发着恶臭的小鹿说:“趁着它还没有变质,只好把它当场剖开了。说罢,猎人就毫不戒备地去准备剖解小鹿的刀具去了。

这时,小鹿猛地翻身跳起来,立起四足,仰起脖子,迅速辨明方向,飞快地朝森林深处跑去了。此后,小鹿更加勤奋地学习本领,终于成长为一只勇敢、果断的鹿中首领。

因为对待学习的不同态度,使得鹿王的两位外甥学到的东西也不同,因此在面临危险时的表现也各异,前一个因学艺不精而命丧猎人之手,后一个因勇敢果断,设法自救而成长为新的鹿王。学习一定要坚持不懈,这也是做学生的最根本的原则,三天打鱼晒网的学习,早晚会吃亏,历史早已经证了这一点。

马和驴

有个养马的人,得到一头驴,就把这头驴和马饲养在一起。马该吃草料了,驴也学着马的样子吃草料;马该散步了,驴也紧随其后散步;马想奔跑了,驴也拼命地跑起来;马要睡觉了,驴也挨着它睡觉,简直是形影不离。

养马的人要用马运送东西,驴也和马一起运送东西。马每日走多远,驴也走多远;马歇息,驴也歇息。这头驴觉得自己就是一匹骏马,它幻想着有朝一日也长得像大白马那样高大、俊美,“长长的尾巴,飘逸的鬃毛,啊,那该多好啊!”    

驴想到这里,再看看自己,真有些泄气:毛色灰暗,个头矮小,尾巴短短的。唉,什么时候才能变成骏马呢?驴和马在一起,处处学着马的样儿,马走百里路,它不走九十九里;马走千里路,它也不落后。就这样学着、练着,时间一长,还真怪,驴真的变了,它的皮毛不再是灰溜溜的,就连叫声,也有些像马嘶了。这头驴越发地高兴了,终日不停地与马在一起,想早日变成真正的骏马。    

不料有一天驴的主人不要它了。驴又被交给一个养驴的人,而这个人家里养了一大群驴。想变马的驴失去了学习的榜样,整日和驴群生活在一起,别的驴干什么,它也干什么。驴群吃草料,这头驴也跟着吃;驴群撒欢儿,它也尥着撅子,跑过来,跑过去;驴群走百里路,它也走百里路;驴群行千里路,它也行千里路;驴群扯着喉咙大叫,它也放开声音大叫着……这头驴再也不觉得自己像马了,也不再幻想着要变成一匹骏马了。慢慢地,这头驴那光泽的像马一样的皮毛又变得灰溜溜了;它叫起来,不再像马嘶鸣,而完完全全是驴的声音了。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头驴的两次变化不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吗?尽管驴最终不可能变成马,但如果它能够坚持自己做事的原则,肯定不会泯灭于众驴之中,肯定可以更加出色。我们平常人做事也一样,即使我们能力不够,水平不够,但如果我们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坚持不断学习,不断向上的原则,终有一样会有所成,而不会论为泛泛之辈。

头与尾

有一条蛇,它的头与尾经常互相争吵,谁也不服谁。一天,这条蛇的头与尾又争执起来。头对尾说:“我是老大!”尾对头说:“我才是老大!”头振振有词地说:“我有耳朵,能够听;有眼睛,能够看;有嘴,能够吃东西;行走时,我在最前面;因此我应该是老大。你没有这些本事,怎么能当老大呢?”尾也毫不示弱地说:“我让你往前走,你才能往前走,不信,我把身子绕在树上,你能走得动吗?”说完,尾便在树上绕了三圈,三天没有松开。头想爬出去找吃的,可怎么也爬不动,饿得快要死了。

头无可奈何地对尾说:“你放我走吧,我承认你是老大。”尾见头认输了,便把身子松开了。头心里很不甘心,心想:让你走在前面,让你尝试一下两眼一抹黑的感觉,你就不得不承认我是老大了。于是头又对尾说:“既然你是老大,那么你在前面走吧。尾很高兴,便在前面走。可是没有眼睛看不见路,没行多远,便掉进火炕里,尾和头一起烧死了。

头和尾是血肉相依、不可分割的部分,要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如果互相争论功劳,勾心斗角,最后必然是共同毁灭的下场。

非师之过

从前,有两个人一起学道。一次,他们到另一个国家去。在路上,看到有大象的足迹。其中一个说:“这只母象怀有小象,并且瞎了一只眼睛,这只大象上坐了一个妇女,这妇女怀了女儿。”另一人问:“你怎么知道的?”这人说:“看到迹象就知道了,不相信到前面看看就是了。”

两人走到象的身边,果然都如那人所言。另一个人便想:我和他一起跟师傅学道,怎么我就不知道这些呢?回来后,他说对师傅说:“我二人一起前行,他见到一处象的足迹,就能辨别出其他,而我却一无所知,希望老师重新讲课,我会好好学的。”

老师便叫那人来问:“你为什么会知道别的事情呢?”那人答:“这正是老师常常所讲的那些啊。我看见象留下的小便痕迹,就知道它一定是只母象;看见象足右边踏地很深,就知道它一定是怀了小象;看见道路旁边只有右面的草有被吃过的痕迹,就知道这象的右眼一定是瞎了的;在大象停下足迹旁边看见有小便的痕迹,便知道这骑象的一定是女人;看见她右脚踏地比较深,就知道她一定是怀了小女孩。我只是从这些细微的地方推断出这些结果的啊。”老师说:“学习,应以心去想,只有思维缜密才能学到东西。那些粗陋不用脑学习的人学不到东西,并不是老师的过错。”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同样的传授,弟子的收获各不相同,这主要是看弟子的个人心性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应善于观察四周的事物,要勤于思考。只有通过对种种表面现象的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运用合理的推断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把握事物的本质。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多思多虑,才会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光芒依旧

一名学生因为怕麻烦老师,所以总是不敢问问题。这个老师非常细心,经过长时间和学生们的相处,老师终于发现了这个现象,就问他原因。学生说:“老师,很抱歉。您给我的答案我又忘记了。我很想再次请教您,但想到我已经麻烦您许多次了,就不敢再去打扰您了!”老师想了想,对他说:“你先去点一盏油灯。”学生照做了。老师接着又说:“再去多拿几盏油灯来,用第一盏灯去点燃它们。”学生也照做了。这时老师笑着对他说:“其他油灯都是用第一盏灯点燃的,但是第一盏灯的光芒有损失吗?”学生回答道:“没有啊!”老师又对他说:“和你们分享我所拥有的知识,我不但不会有损失,反而会有更大的快乐和满足。所以,有问题的时候,欢迎你随时来找我。”

一个人的知识是很有限的,但经过多人长时间的互相讨论、请教,知识和底蕴都会有所提高,所以,如果遇到什么问题你不会不懂,就去问别人。请教也是一门学问,每时每刻都可以去请教,只是请教的对象不同,有直接,有间接。可以向书本请教,也可以向同学、老师和家长请教。没有请教就没有进步,就没有成功。

教育故事:勤学似春起之苗,辍学如磨刀之石(外五篇)》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3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