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精彩案例•宽容

宽容也是教育

背景材料 

一天早上,班主任李老师刚走到教室门口,班长康鹏就匆匆站起来报告:“李老师,王瑞骂你,说你的坏话。”还有几个同学附和着。李老师环视一下教室,只见王瑞正低着头,假装写着什么。正想发火,但李老师马上考虑到,如果此时粗暴地斥责批评,势必会伤害王瑞同学的自尊心,造成师生心理隔阂,不利于对他教育;同时也会影响王瑞与康鹏的团结,更会影响他们这节课的学习。再说同学们会怎样看这件事呢?想到这里,李老师便若无其事地说:“王瑞同学一向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他怎么会骂老师呢?再说,老师待他也不坏呀!一定是你听错了,康鹏同学,你说是吗?”康鹏还想辩解,李老师微笑着示意他坐下,“好啦,先上课,这点小事下课再说。”课堂上,李老师有意多叫王瑞起来回答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一时答不上来,老师便及时给予点拨,用目光鼓励他大胆发言,稍有进步,还叫全班同学为他鼓掌喝彩。这样,王瑞渐渐抬起头,一改往日上课好动的毛病,听课还真专心呢!课间,李老师见王瑞独自坐在教室发呆,便走过去,微笑着劝他:“下课了,还用功呀!赶快到室外活动活动,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吧。”王瑞刚要张口,李老师立即打断他的话,“快去吧,我理解你,这点小事以后再说……”王瑞红着脸跑出教室。

案例思考题

你赞成李老师这样的做法吗?你觉得王瑞会向李老师道歉吗?

案例分析 

王瑞骂了李老师,李老师不仅没有批评王瑞,反而在课堂上鼓励他,课下关心他,这样做的结果会怎么样呢?看看李老师是怎么做的:放学时,王瑞主动到办公室,愧疚地说:“李老师,我错了!康鹏说的是实话,我不该骂你,你批评我吧!”李老师拉着他,和颜悦色地说:“哎,你能勇于承认错误,自觉改正,我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批评你?再说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也都会犯错误,何况学生呢?”通过谈话,李老师进一步了解到,他原来打算昨晚跟父母一起去看电影《有话好好说》。哪知做完作业,时间已晚,盼望已久的电影没看成,心里一直在怪老师不该布置作业。说着,他竟流下了眼泪。李老师安慰他:“王瑞,你放弃自己想看的电影,认真完成作业,但是,心里不高兴,说了几句牢骚话,也是可以谅解的,你放心,这点小事我不会介意的。我容许你们犯错误,可不希望你们总是犯同样的错误呀!”王瑞激动地说:“李老师,您真好,我今后一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做一个好学生,不让您失望。”

从此,王瑞这个有名的淘气鬼,可真变了个样!说话文明了,学习认真了,值日争着做,更让人高兴的是,他还同康鹏结成了好朋友,主动帮康鹏搞好班级卫生工作,省了李老师许多心。他在作文《我心目中的一位老师》中写道:“要说我尊敬的老师,有很多很多,可最让我佩服的是班主任李老师,他理解学生,从不歧视我们这些差生,当我们犯错误时,他没有简单地斥责,而是微笑着帮助我们,耐心地开导我们,保护我们的自尊心,由于他的宽容与理解,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懂得了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由此看来,宽容不失为一种微妙的无言的教育。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宽容所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力远比批评大得多。

说到宽容,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高老师从教室门口经过,恰好听见有个学生轻声喊他的名字。在一般人的眼里,这可是有关教师人格尊严的问题。当时,高老师的思维迅速运转起来,思忖片刻,高老师立即转过身问:“谁喊我,有什么事?”出乎这个学生的意料,他的喊声被老师听见,而且老师又追问事由,故学生们个个吓得不敢做声。过了一会儿,大家纷纷推说不是自己喊的。好久,才有一个学生怯生生地站出来说:“老师,我错了,是我喊的。”看到学生如临大敌的样子,高老师不仅没批评他们,反而笑着说:“错什么,难道我不叫高大强了?在家里是父母直呼我名,哥哥直呼我名,妻子直呼我名。”学生们听了放松地笑了。高老师接着说:“有时高兴了,我女儿也直呼我名,甚至还叫我老大强。你们看,直呼我名的都是我的一些亲朋好友,你们直呼我名,自然也就是我的朋友啦。”

学生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个个显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他们兴奋异常地围拢到高老师的身边,饶有兴致地想听听下文。于是高老师继续说:“书读得多的人或许知道只有封建帝王才不许人们直呼其名,搞什么忌讳之类的规矩,而如今完全不同了,我们的社会提倡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当然也需要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啦!”说到这里,高老师看到学生们频频点头,对他的说法表示赞同。高老师又说:“你们都知道,我在学校里兼任着团队工作,本来算不上什么官儿,可好多人喊起来都是书记书记的,比什么都响亮,有时还嫌不过瘾,在书记前面再加上个大字,叫大书记,反倒让我感到脸红。”高老师告诉学生们,有一项调查表明,大约有80%的学生背后直呼老师姓名,但学生们都不怀恶意,只是想亲近老师而已,是对老师的一种信任。其实,称呼也是一种文化。接着高老师提议到,我们的师生友谊何不就从直呼其名开始呢?话音未落,教室内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以后,学生们出于尊重,反而不叫高老师的名字了,改成更加亲近的一种称呼大强老师,高老师从心里喜欢学生们这样称呼自己。同时,他还惊喜地发现,在学生们的练习簿、作文本的任课教师栏里,原本是空白的地方,许多学生都大胆地填写上了高大强三个字。后来,经不完全调查发现获此殊荣的教师不多。看起来,学生和教师的名字能并驾齐驱,这是建立了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硕果。

从上边两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老师和高老师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学生的宽容。而宽容的结果是更加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信赖。

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请记住:宽容是爱,宽容也是教育。宽容是映射教师高尚师德修养的一面镜子,又是化解师生对立情绪的一剂良药,它有效地消除师生的心理隔阂,架起情感交流的桥梁,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明辨是非,改过自新,健康成长。

自习课上不平静

背景材料

新学期开学后,刘老师任教了一个新的班级。一天下午自习课,正好刘老师来到班里。自习课正式开始了,全班鸦雀无声,一个个都在认真复习。仅仅过了5分钟,有几个男生就坐不住了,一个个开始东张西望,交头接耳。刘老师以镇定的目光默默地看了他们―眼,他们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可一会儿工夫就又晃动起来,其中一个同学还把邻桌的文具盒碰翻在地,咣当一声惊天动地。此时,刘老师没有责备,更没有训斥,而是轻轻地走过去,俯下身子,把散落在地上的文具用品一件件捡起,又一件件放回文具盒。班级又恢复了平静。那做小动作的同学满脸羞愧,不知所措。泰戈尔说过:“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如果说犯错误的同学是石,那么教师就要做让石臻于完美的水,因为只有这样,粗糙的石头才会被打磨成美丽的鹅卵石。何况我们的学生并不是故意的!

自习课继续进行。仅仅过了5分钟,又是那位犯错误的同学开始叽叽咕咕,吵得周围同学紧皱眉头。下课后,刘老师把他请进办公室,问他为什么自习课上要随便讲话,他竟然若无其事地回答:“我向来如此!”刘老师说:“你这样既耽误了自己,也影响了他人。”他一副玩世不恭的神情,甩出一句:“无所谓!”

案例思考题 

1.你对自习课上老师跟班有什么看法?

A.怀疑学生的自觉性        B.及时解答问题

C.有助于学生完成作业      D.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你认为刘老师会如何处置如此目中无人的学生?

案例分析 

对学生的这种顽劣态度刘老师并没有发火,而是伸出两手抓住他的两个肩膀,两眼盯着他,坚定而严肃地说:“这不可以!”他猛地一怔,神色也端庄了许多。这时,刘老师请他坐下,面对面地和他交谈了起来。开始他默不作声,后来逐渐放松,他们谈家庭,谈生活,谈学习,谈人生,谈理想……那天,他们谈了很久很久。

后来刘老师从班主任那里得知,他原来学习态度很端正,学习成绩也不错,但进入初三后,面对新的竞争渐渐落伍了,在深感难过之余,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可又看不得别人进步,于是总想制造事端,影响他人学习。这时刘老师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碰翻别人的文具竟是故意的!这是一个心灵滋生了杂草的同学,去除杂草的方法,是在土地上种庄稼,让杂草没有滋生的场所。在以后的几天里,刘老师一边观察,一边找他谈话,对他几天来出现的些许优点都充分肯定,广为表扬,慢慢地,他认识到自己课堂上不守纪律、随便讲话是大不应该的,作为一个学生,应该遵守纪律,勤奋学习,这样才不辜负青春年华。刘老师又因势利导,将自己的一段自励语书赠予他:“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终究未来,把握住今天,才是实实在在!”

事隔不久,他父亲重病住院,刘老师和班主任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连夜赶往医院。当两位老师拎着礼品推开病房门时,他和他父亲一见都热泪盈眶,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来。在刘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教育、关怀下,这位同学各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称赞。

面对这样一个心灵滋生了杂草的学生,刘老师没有嫌弃、没有用粗暴的方法批评,而是与他长谈、鼓励他、鞭策他、关心他,从而渐渐地使他被感化。刘老师明白,像他这样的学生平时听到的大多是批评与指责,因而导致他们产生了一些误解,以为老师、同学瞧不起自己,干脆破罐子破摔,在行为上表现得粗暴无礼,甚至有时还要顶撞老师。实际上,这些学生的情感与其他学生相比更敏感、更脆弱,他们的心灵更容易受到伤害。对这些学生,老师应尽量避免用批评的方式来纠正他们的过错和不良行为,而是应该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和闪光点,及时肯定和赞扬,点燃学生自信的火种,诱导其产生进步的内驱力,从而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刘老师正是在了解了这个学生的过去与现在后,细心地观察他的行为,用关爱的眼光看待他,既能欣赏他的些许闪光点,又能容忍他的不足,终于使批评的教育变成了成功的教育。

一则伊索寓言: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使戴着斗篷的游客脱掉斗篷。冷风拼命地吹,想吹掉斗篷,结果游客反而戴得更紧了。太阳出来了,暖洋洋地照着那位游客,只一会儿工夫,那位游客就自动地除去了斗篷,坐在树阴下纳凉。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委婉的说服比强迫更为有效,言辞激烈、声色俱厉的批评,只能让学生收缩防线,形成自闭。

日本有些学校就明文规定:教师每天都得和学生进行一次情感互通:或者谈一次话,或者拍一拍肩,或者递一个微笑的眼神……我们的教育者是不是也要真心诚意地改换一下教育方式,给学生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训斥;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的身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是极为正常的。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理解其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能够从思想上宽容他们,从行为上关爱他们,并积极地引导他们调整方向,改正错误,驶向理想的彼岸。

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深爱每一个孩子,理解每一个孩子并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孩子的心灵,这是教育的一种艺术。因为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只要我们保护得当,就一定能使这些将要枯萎的幼苗重新长出嫩绿的新芽,成为枝繁叶茂的大树。

一个自称“齐天大圣”的孩子

背景材料

上学期初,段老师接任了四年级(2)班的班主任工作,该班有个自称齐天大圣的学生,常令前任班主任头疼。这位齐天大圣叫孙少波,父亲在外打工,管不着他;母亲是文盲且多病,又管不了他。平时他在班上调皮捣蛋,爱泡在连环画堆里,作业马虎,常拖拉不做或抄袭,但他智力好、头脑反应快,特别爱好文学、美术。针对这种情况,段老师该怎么做?

案例思考题

脑子反应慢,只要努力还有希望;脑子反应快,但不努力一点希望也没有。面对这样一个聪明不好好学习的齐天大圣,如果你是段老师,你会怎样对待他?请谈谈你的看法。

案例分析 

段老师认为,要想改变这个学生,得从思想深处让他有所触动,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行为偏离的最好方法就是谈心。于是,段老师多次找他个别谈心,以各种形式和他谈学习、谈理想、谈连环画中的英雄,并常借一些少儿读物给他看,鼓励他多看书、看好书,向书中的英雄学习。段老师懂得要转变这样的后进生,就必须发挥他的特长,使他恢复自信心、自尊心。

首先段老师根据他爱画画的特长,叫他任黑板报编委会的组长。他满脸通红地说:“老师,我干不好。”“你画画得不错,一定能干好!”段老师用鼓励、信任的语气对他说。他接受任务后,积极找资料、设计版面,常常为编好黑板报很迟才回家,从没一句怨言。这时段老师又和他说道:“你很聪明,黑板报编得不是挺好嘛!有没有信心改掉缺点,把其他科目的成绩也搞上去?”他立即说:“老师,请放心,我一定努力!”

有一次,他到段老师宿舍还《红岩》一书,段老师有意识地问:“看后有什么感想?”他深有感触地说:“书中的英雄真伟大,我被英雄们的事迹感动得哭了。”他停了停又说:“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要当一名作家,写出同学们都喜欢看的书。”“这想法很好!”段老师肯定地说,“不过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刻苦学习各种文化基础知识,有选择地看一些好的课外书,坚持天天写日记,作业认真做,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名作家的。”从这以后,他各方面都有了进步,还常自觉地写一些作文,送给段老师看,段老师耐心细致地给他修改,使他的作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抬起头走路。”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应该一样关怀,一样爱护,应该永远怀有积极良好的期待,这是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原则。后进生是班级中一个特殊群体,受客观环境和主观心理的影响,他们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怀、期待、鼓励和帮助。案例中段教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深刻理解后进生,对后进生寄予殷切期望,并善于在他的身上找到闪光点,想方设法发扬他的优点和长处,耐心引导,多次与他谈话,真诚地帮助他克服身上的缺点和错误。根据他爱画画的特长,委以重任,并对他充满信任和期待。段老师的苦口婆心,终于结出了甘甜的果实,在全镇举行的作文竞赛中,他写的《爸爸不再赌了》一文,独占鳌头,另有一文《妈妈,我对不起你》还在《学习报》上发表了。

任何教育都不外乎奖惩两种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孩子年纪小,阅历浅,奖惩的教育效果一般都较为明显。而孩子又是出现过失最多的时期,出现过失的时候也常常是教育最有效果的时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们急于求助。因此在这个时候,如果老师能宽容他的过失,甚至自责是自己教育得不够好才导致其犯错,甚至为他的过失保密,以免其自尊心受挫。这样,有过失的孩子就会更加内疚和不安。这种不安不是害怕受到责罚,而是对自己的错误感到后悔。此时他明白的道理,有可能是刻骨铭心的。段老师宽容地对待后进生,对他倾注了期待与激励,最终唤醒了他的信心和学习的自觉性,使一个不愿受限制的齐天大圣收心归位,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段老师对学生宽容、厚待的真挚情感使人感动。段老师的做法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有时宽容更有力量。

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转化后进生,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从成功中看到希望,从内心里感受教师的挚爱和诚意、激励与信任,教师与学生将心比心,以诚相见,互相尊重,朋友式的谈话,无疑是一种首选的好方法。

教育教学精彩案例•宽容》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3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