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精彩案例•自信

学生打架之后

背景材料

李晓是王老师班里最胆小怕事的一个小男孩。虽然已是四年级的学生了,长得却比有些二年级的学生还要矮小瘦弱。平时,他很少开口,每当老师问他问题时,他总是低着头,回答的声音很轻很轻,像蚊子叫。他与同学的交往很少,从不惹是生非,即使别人惹他,他也一直躲着,忍让着,从不还手,也不告状。倒是班里有些调皮捣蛋的男孩会好玩似的欺侮他,有时用橡皮扔他,有时抢走他的点心,有时又会拿了他的笔不还……人高马大的张强就是其中之一。“老师,李晓把张强打得鼻子出血了!”学生冲进办公室后急切的喊叫声,着实让王老师吃了一惊。如果说张强欺侮李晓,这似乎还顺理成章,事情怎么可能倒过来呢?会不会是学生汇报错了呢?王老师很纳闷。带着满脑子的疑惑,王老师来到教室。只见张强正仰着头,坐在座位上,满手是血。李晓则脸色苍白地呆站着。在他的身旁,散了架的铅笔盒和文具用品撒了一地。“老师,是张强先不好,把李晓的《名侦探柯南》这本书给抢了。”“老师,是李晓把他的铅笔盒打在张强脸上。所以,张强鼻子才出血的。”“老师,张强总是欺侮李晓。”在学生们叽叽喳喳的告状声中,王老师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王老师请两位学生把张强送到医务室,然后把李晓带到了办公室……

案例思考题

1.如果你是王老师,你会采取哪种教育方式?

A.严厉批评,督促李晓赔礼道歉    B.在表示理解的同时,指出打人的危害性

C.进行表扬、鼓励                D.采用其他教育方法

2.如果你是李晓,你认为王老师会怎样对待你?

案例分析

先来看看王老师当时的做法:“李晓,今天你真勇敢,终于像个男子汉了!”王老师微笑地对李晓说。李晓抬起头,用惊异的眼睛看着王老师,他不相信自己把别人打出了血,老师还会表扬他。“刚才同学们说,张强经常欺侮你,你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如果我告诉你,他就会打我的。”李晓的声音轻得使王老师不得不把耳朵凑上去。“你怎么知道他会打你?”“他说的。”李晓的声音依然很轻。“他这是吓唬你的。张强欺侮你,抢了你的铅笔。你没有反抗,也没有告诉老师,让老师去批评他,反而害怕他,这样他尝到了甜头,就会经常变着法儿无端地欺侮你。你胆子越小,他的胆子就会越大;而如果你勇敢地据理抗争,对方无理取闹的行为就会受到惩罚,他就不敢再轻易地惹你了。”李晓一知半解,半信半疑,瞪大着眼睛,认真地听王老师分析。“今天,你用铅笔盒扔张强以后,他有没有再还手?”李晓摇摇头。“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你的举动已经把张强给镇住了,以后张强就不会再随意地欺侮你了。”李晓听罢,露出了一丝微笑。

王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据王老师介绍,她认为这是一个使胆怯的李晓变得勇敢起来的良好契机。怎样使胆怯的孩子变得勇敢起来,恐怕是许多老师和家长都曾遇到过的问题。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一些遇事显得很胆怯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像本案例中的李晓那样,上课很少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或者回答时声音很小,与同学交往少,从不惹是生非而又容易受人欺侮。笔者一位小学同学就是这样,他虽然长得高大,但由于性格懦弱,常常让一些个头比他小的同学欺侮。有一次,一个在班里比较捣蛋的同学竟然骑到他的脖子上把他当马开心,当时这位同学虽然脸憋得通红,却丝毫不敢反抗。其实孩子并不是生来就胆怯的,正如王老师所分析的那样:孩子的胆怯心理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的是遗传因素,有的是家庭因素。一方面家长本身比较胆怯,使孩子潜移默化地习得;另一方面如果家长对孩子保护太多,就会较多地剥夺孩子与外界接触的时间,于是,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形成胆怯心理。此时,家长若一味地当着孩子的面说“我家的孩子胆子特别小”之类的话,就相当于在不断地给孩子施加心理暗示,孩子的个性就会朝着父母所认为的方向发展。也有的是不愉快的经历所致。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有些孩子未经历挫折,可能并不知道害怕,而当挫折接踵而至时,胆怯的心态就逐渐形成。据李晓父母介绍,李晓之所以变得如此怕事,与其刚入幼儿园时的不愉快的经历有关。李晓天生矮小,胆子不大,因此入幼儿园不久就遭同伴欺侮,由于老师疏忽,没有很好地处理,李晓就慢慢变得更加胆小了。让胆怯的学生变懦弱为勇敢,不是简单的几句大道理般鼓励的话语就能奏效的。它需要老师的爱心、责任心和善于抓住契机及时鼓励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准确把握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的艺术。笔者为王老师的做法叫好,就是因为王老师在处理李晓打人这件事上十分恰当地运用了这种教育艺术。李晓用铅笔盒扔张强,若发生在一般学生身上,教师就不应该表扬他,而应该及时地指出铅笔盒扔人的危害性,并督促当事人赔礼道歉。而这件事对李晓而言,可以说是其成长历程中的可贵之举,因为懦弱怕事的他终于能用自己的行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了。此时的教师若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李晓的话,就将进一步导致他内心的封闭与行为的胆怯。也许,有些老师在肯定王老师鼓励做法有可取之处的同时,还认为若采用鼓励+批评的教育方法则是更加完善的做法。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笔者以为:鼓励+批评的教育方式在理论上是无懈可击的,但在本案例的情景之下这样做可谓是画蛇添足。因为这时哪怕是一句最婉转的批评,都有可能冲淡鼓励这一主题,这实际上等于是丢了西瓜保芝麻,得不偿失。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要让胆怯的学生勇敢起来,就应该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及时加以鼓励。不仅如此,还要教给他们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像李晓这身材矮小瘦弱的孩子,在同伴中明显处于劣势状态,如何保护自己呢?一方面应鼓励孩子注意营养并经常锻炼使自己强壮起来,另一方面应鼓励他借助他人的力量来保护自己。比如,在学校可以多与同学交往,多跟同学们玩玩,使自己成为群体的一分子,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归属感与安全感。同时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真正让他们获得有生命力的勇敢品质。李晓是幸运的,遇上了王老师这样的好老师。笔者相信李晓会通过这件事,通过王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一定会克服自己的胆怯,真正成为勇敢的孩子。

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由于遗传因素、家庭因素、不愉快经历等原因,常有一些孩子会变得胆怯、懦弱。要让这些孩子勇敢、自信起来,及时捕捉其闪光点(哪怕是过失行为中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独特的教育艺术,这一做法很可能会使这类孩子终生受益。

一张令人深思的纸条

背景材料

孙岚是个性格有些内向、长得挺漂亮的小姑娘,只是左边脸颊上有一块圆形的疤痕。开学初,政治课本第一课的内容便是《增强自尊自信》。那一天,当柳老师讲完“培养正确的自尊心和充分的自信心”这一课,抱着教案走出教室时,孙岚小跑着追了出来。她拉了一下柳老师的衣襟,轻声说:“老师,要是一个人总是自信不起来该怎么办呢?”柳老师想了一下,对她说:“这样吧,你回去做一项特殊的作业,把你认识到的自己的优点总结出来,明天交给我,好吗?”她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地回去了。

第二天,柳老师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没有署名,只写着:“遵守纪律、爱劳动”。看着这几个字,柳老师心底泛起一种酸酸的感觉:这个孩子活得太沉重了。随后柳老师拿出纸笔,开始写一份“孙岚优点录”。除了她自己总结的两条以外,柳老师又添加了“善良、温柔、乐于助人、坦诚、虚心、渴望成才、言行一致、细致、有爱心”等十余条。放学后,柳老师找来几位他们班的学生继续了解孙岚的情况,在他们的提醒下又添上了几条。最后,柳老师写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一条:“你有一双非常美丽的大眼睛”。

第二天,孙岚看到了这张写满她的优点的纸。她把目光从纸上移开时眼里有些湿润。她问道:“老师,我真的有这么好吗?”柳老师拍了拍她的肩膀,没有说话,只是用力点了点头。后来,在结束整节课的内容时,柳老师让学生们每人写出一个自己认为是班里最出色的学生的名字,然后把大家写好的纸条收上来,一张张地打开来读。很多学生都入围了,因为柳老师并没有限定是哪方面最出色。当念到孙岚的名字时,班里一下子安静下来,显然大家都觉得有些意外。孙岚抬起一直低着的头,用有点怀疑的目光迎着老师。柳老师带头鼓起掌来,接着全班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案例思考题

你认为孙岚的名字是谁写的?

A.孙岚自己  B.柳老师  C.不好说  D.其他同学

2.如果你恰好也是一个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孩子,不妨你也列出一张你认为是自己优点的单子,每天看看它,你会发现你与从前有什么不同?

案例分析

柳老师告诉我们,始终没有人知道她所读的那张纸条上,其实一个字都没有……此时无字胜有字,不着一字的纸条倾注了柳老师对孙岚的发现、关怀、期望和鼓励。

柳老师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觉察到孙岚内心的沉重。或许是脸上的那块疤痕,也或许是她本身性格内向等原因,致使孩子看不到自己身上闪光的品质,找不到自己的优点,因而总是自信不起来。一般来讲,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都有一种克服这一致命弱点的强烈愿望,但往往又很困惑,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做。孙岚内心正是处在这种十分矛盾的情况下,小跑着追上柳老师,想得到老师具体的帮助。所幸的是,孙岚遇到的柳老师,不仅从课本上教学生如何增强自尊自信,而且她明白要想使内向、不自信的学生自信起来,只照本宣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用极大的爱心、耐心、细心去感知学生的内心要求,用真诚的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去唤醒学生,去鼓励学生,去发现学生。因此在柳老师看到孙岚写的遵守纪律、爱劳动短短7个字的优点时,“心底泛起一种酸酸的感觉”,这时柳老师已从感情上与孙岚融为一体,抬笔写下一份孙岚优点录,还不忘在最后重重写下了一条发自心底的赞美——“你有一双非常美丽的大眼睛”。所有这一切都为那张无字的纸条做了很好的铺垫,从中可以看出柳老师为了鼓励孙岚自信起来所付出的一番苦心。此时,纸条上有没有孙岚这个名字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从那以后,孙岚脸上总是洋溢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课堂上也经常举手回答问题,她已经完全自信起来了。唤起自信,需要重新发现自我。那张无字纸条的作用就在于使孙岚发现了自己,从而找到了自信。

说到自信,有这样一件事:有个学生因学习不太好,对老师的提问常常不能回答。在课堂上他不敢举手,但又怕同学们说他笨,往往举了手却回答不出问题。他为此感到自卑和压抑。老师了解了他的心情,和他秘密约定:“以后回答问题,要是你不能回答就举右手,能回答就高高地举起你的左手,怎么样?”从此,学生信心大增,慢慢地,他举起左手的时候越来越多,学习也赶了上来。

这张无字纸条和这个左右手的故事充分说明,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是最重要的。

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虽然柳老师施展了一点小小的花招,换来的却是孩子洋溢着笑容的自信,即使这个花招带有欺骗的嫌疑也是无可厚非的。

当课代表不敢领读时

背景材料

*是高中二年级时由外地转到肖老师班里来的。当时,她的学习成绩只有外语比较突出,其他功课都处于中等水平。她来班时正赶上高二年级分班,班干部和课代表要进行调整,班主任肖老师便指定她当了英语课代表。刚来的王*不爱讲话,天天低着头进出教室,上课时也常埋着头。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她曾多次找肖老师希望辞掉英语课代表职务,好省下心来用在其他科目上。肖老师鼓励她说:“再干一段时间好吗?你有这个能力。”随后,肖老师特意安排她每周二、四早读时间带领同学读英语,她勉强答应了。周二一早肖老师来到教室外,没有听到朗读声,走进教室后,看到同学们都在无声地看书,王*红着脸、低着头坐在椅子上,像是没看见肖老师……

案例思考题 

1.面对这种情况肖老师可能会作出哪种选择?

A.非常生气      B.撤换课代表      C.用语言加以鼓励     D.其他

2.你认为肖老师会怎么做?

案例分析

只见肖老师平静地对同学们说:“学英语可千万不能学成哑巴英语呀,一定要读出声音来。这样吧,每周二、四的早读,就请课代表领读好不好?”大家用掌声表示了赞同。实际上,肖老师是当众将了王*一军。王*很不情愿地站了起来。“上讲台来!”肖老师示意她到前边来。“那好吧,就从上周学的课文开始吧。”王*拿着书、低着头、红着脸走到讲台前,教室里传出了王*那带着颤音的领读声。几个星期过去了,早读就这样持续了下来。一天早晨,肖老师又一次来到教室,看到王*正在讲台前用英语回答同学们的问题。看着她落落大方、充满自信的样子,还真像个小老师呢。几个月过去了,王*已经能出色地驾驭每周两次的英语早读了。有一次英语老师有事没来上课,王*竟把班上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在课堂上举办了一个英语辩论赛。当快要上肖老师的物理课时,同学们的辩论赛还未结束,个个都显出意犹未尽的样子。上高三时,王*这个原来连课代表都不想当的人,竟然竞选上了班长,并协助肖老师搞了好几项活动。

毕业后的王*给肖老师的第一封信上说:“谢谢老师让我上讲台。这虽然离我的座位只有几步之遥,可它在我人生的路上却是一道至关重要的台阶。在同学们面前,我站在讲台上,我学会了自信,我敢抬头说话了,我觉得我一切都能做好!”肖老师的当众一激把王*“逼”上了讲台,使她在漫长的人生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如今王*已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了,她经常给肖老师写信,几乎在每封信上都写着这样一句话,“谢谢老师让我上讲台。”王*的成功就是肖老师的成功。从那以后,尽可能地鼓励学生上讲台,已成了肖老师的一种习惯了。肖老师之所以大胆地鼓励学生上讲台,是因为他深深懂得像王*这类学生,他们不乏领读的实力,只是胆小、内向或不自信等种种非智力因素导致了他们心理上不能或不敢昭示自己于广庭大众之下,宁可被动地等候老师的点将,也不愿主动表露。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最需要的莫过于老师的鼓励了。

有这样一则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有一位叫亨利的青年,三十多岁了仍一事无成,在唉声叹气中混日子。一天,他的一位好朋友找到他,兴高采烈地跟他说:“我看到一份杂志,里面有篇文章讲的是拿破仑有一个私生子流落到美国,这个私生子又生了一个儿子,他的全部特点跟你一样:个子很矮,讲的是一口带有法国口音的英语……”亨利半信半疑。但是,当他拿起那本杂志琢磨半天后,终于相信自己就是拿破仑的孙子!这时,亨利完全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从前,他觉得自己个子矮小,很是自卑,如今,他欣赏自己的正是这一点:“矮个子多好!我爷爷就是靠这个形象指挥千军万马的。”以前,他觉得自己的英语讲得不好,而今,他以讲带有法国口音的英语而自豪!当他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就跟自己说:“在拿破仑的字典里没有‘难’字。”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孙子的信念,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三年后,他成了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后来,他请人调查自己的身世,得到的结论是:他不是拿破仑的孙子。但他说:“现在我是不是拿破仑的孙子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一个成功的秘诀:当我相信时,它就会发生。”这个故事对我们颇有启发,这一现象不妨称之为“亨利效应”。实际上,在我们的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中也存在着“亨利效应”。

类似事例,不胜枚举。由此可以看出,引导学生树立成才的信心,对他们的成长来说是多么的重要!遗憾的是,我们有些教师却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亲近考试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疏远成绩差特别是表现不好的学生。对好学生有求必应、百般呵护,对差生则不屑一顾,甚至谓之为笨蛋、蠢猪,为其贴上朽木不可雕的标签而将他们打入另册。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正是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之下,自尊心遭到伤害,自信心消失殆尽。他们失去了上进的动力,有的破罐破摔,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上演出一幕幕的校园悲剧。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使每一位学生树立成才的信念,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树立的教育理念。要知道,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有时要比你为他们补一百次课还有价值。

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当今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太需要像肖老师这样真正以学生为主,把讲台让出一角给学生的老师。上讲台的每一个学生虽然不可能都像王*那样获得成功,但毕竟是在还学生为学习主体方面所迈出的可喜的一步,也必将使登上讲台的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平时胆小怯懦的学生)找到自信并终生受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激将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教育教学精彩案例•自信》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3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