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1.当你和某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时,你就会用那个人来填补你的洞,一旦那个人死亡或是关系结束了,你不会感觉失去了那个人,你感受到的是填补坑洞的东西不见了,感觉丧失了自己的一部分,因为以前被他填满的洞现在又暴露出来了,这就是你会那么痛苦的原因。

——李欣频《秘密副作用》 ​​​

好在人生短暂,我们也都逃不开死亡,所以痛苦也似乎可以接受,空洞也似乎可以忍受。

2.距离兔兔离世有两整天,这两整天里他都停在我房间,我是第一次体尝到一个我所多和我生命相关联的生命死亡是怎么回事,就这样消失,不再存在这世界上-…..他的倏然离世,使我从稍稍复元的状态中,又措手不地被孤独的感觉击倒在地:又仿佛一只刚刚站稳,恢复平衡的三凳,突然被锯断一只脚,一整个半天我又掉到不吃不喝的忧郁里,死亡的气息环绕着我–…你说为什么我又让自己痛成那样,什么我没有半点免疫力….-我不知道,我内在的感受性太开放  Susceptible,就是这个字,佛教说的“易染”,那正是我的疾病我的天赋,是我的宝藏也是我的残缺啊!

——邱妙津《蒙马特遗书》

我一直不喜欢自己的敏感脆弱,共情力过于强,所以经常被周遭的痛苦影响,不过现在更多的是感激,正如邱妙津说的是疾病也是天赋,是宝藏也是残缺,毕竟人只能成为自己本身,“易染”不是痛苦的原因,对自己敏感的抵抗不接纳才是。像阿德勒的目的论的心理研究,不是过去决定了我们的现在,是我们根据现在去过去寻找证据。人只有内在对自己诚恳 才可以不别扭,不纠结,不痛苦焦虑。世界很单纯,人生也一样。不是世界复杂, 而是你的思考把世界变复杂了。 没有一个人是住在客观的世界里, 我们都居住在一个各自赋予其意义的主观的世界。所以感受到痛苦,难过,格格不入最主要还是因为我的内在混乱,惶惑,难以和谐。所以现今的课题是接受和悦纳自己,对自己尽可能的诚恳。

#读书笔记#》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3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