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说开去
•
文章
《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的《蚕妇》,从养蚕人的视角,写下了当时的一个社会现象:“富人”以手上的财富,收割了“穷人”的劳动果实。穷人出力流汗了,但也无法获得足够的生活之资。
但我们用现代经济学的眼光再来品这一首诗,我们就发现:这首诗道出社会专业分工的优点。
从市场的观点,那些穿不起罗绮的养蚕人,因为有了“养蚕”的这一门手艺,通过出售蚕茧而获得生活之资以糊口。如果养蚕人觉得这个行当实在不能糊口了,就可以转行去做其它营生了。毕竟养蚕也算是一门专业的手艺,比起只能纯卖苦力的职业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门槛的。
而富人们因为有了养蚕人,而多了一个穿衣的选择。他们可以通过在其它方面挣到了钱来消费丝绸。
富人的奢侈,是穷人的饭碗。
如果没有富人的穷奢极欲,有制作奢侈品手艺的手艺人,就没有兑现手机的机会。这些人只好转行去做他们相对不擅长的其它营生了。
从“幸存者偏差”来看,历史上一定有很多技能,因为没有客户为他们的手艺买单而无法兑现,从而被淘汰,以至于我们现在看不到,想不到是哪些手艺。现在我们看到的行当,都是有人为它买单的行当,所以从业者才能生存下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现,有一些行当,最终是免不了要消失的了。比如,“修锅”,“锔碗”的手艺人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看明白了《蚕妇》现象的本质,我们就不必用道德去绑架那些富人的消费行为了。只要富人们合法消费,用自己的钱买单,是他们的自由。他们的消费,为社会经济运行提供了一个源头,也为一些手艺人提供了饭碗。
《从“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说开去》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3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