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过程,太少改进

太多过程,太少改进

          选自《落地有声——深度解析CMMI 2.0的正确打开方式


过程改进圈子也算个小小江湖,晃荡了二十多年,见过的,听过的太多太多。从一开始到今天我就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做过程等于做改进么?在CMMI家庭里,几乎每个人都说自己是做过程改进的,我也给自己贴这样的标签。可是仔细想想,我觉得其实很多人(包括有时候的自己)仅仅是做过程的,没有在做改进。原因很简单,很多时候我们有了过程却不清楚改进在哪里?至今有人认为软件过程改进是个伪命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SEI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它忙于模型的升级、培训,忙于管理评估,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件事: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展示过程改进的价值。估计许多人相信,SEI收集了大量的CMM/CMMI过程改进的成功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来展示CMMI和企业成功的紧密关联性。但如果我告诉你,不管是SEI还是现在的CMMI研究院,在它的网站上,我们看到的成功案例不会超过十个,你会如何反应?这样看来,我拟定在本书中介绍十个中国案例也显然有点托大。

目前为止,我一共参加了10SEI/CMMI研究院的年会,做了8次报告。每次我都很认真听别人的报告,希望看到CMMI带来的价值,看到过程带来的改进。可是基本上都是失望的,大部分的报告都在讲如何做到CMMI的某个级别,能讲清楚的、可量化的改进就是那个25中间的数字。而那个数字和改进及能力提升并没有必然关系。

2009年,在一家银行IT中心做咨询,记得他们有个项目过程符合度的度量项,当时我建议他们就过程符合度和项目结果做个分析,看看按过程执行的项目是不是真的比没有按过程执行的项目做得好。由于各种原因,这个分析最终没有做。但是我们做的另外一件事却间接给出了答案。他们有一些项目,进度和需求范围是刚性的,如果严格按组织定义的过程执行所有活动及提供所有产出物,这些项目根本无法按期完成。之前项目组的做法是活动该应付就应付,文档该后补就后补,当然有时QA也会睁只眼闭只眼,大家意见很大。我建议他们建立一个紧急项目管理流程,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拿掉所有低价值的活动,并对文档做必要的整合,有些归档工作可以项目结束时再做,让项目的有效做法合理合法!大约半年后,有6个紧急项目结束了,我看了下它们的质量数据和效率数据,都不比按全流程执行的项目差。也就是说,根据他们的定义,原来的QA符合度和项目结果之间并没有正向关联。

我翻看过的CMMI书籍有十余本,这些书各有亮点,但都有一个共同不足:鲜有实实在在CMMI带来的效果的描述,就算有也给人一种不上天不入地,半空飘着的虚浮感。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有实效的改进会这么少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原因和对过程的期望有关:建立、维护过程的回报(Return on Process)应该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它必须是能力的提升,必须在组织商业指标上体现出来!用大实话讲,就是多卖产品,多赚钱!如果过程回报是任何其他东西,如CMMI5级证书,100%的过程符合度,那么上面提到的现象就不会改变。2002年左右,我在北京受邀参加过一次政府组织的CMMI推广研讨会,记得主持会议的领导很兴奋的说,希望中国软件十年后能有个大发展,我们也有几十家,甚至几百家CMM5级的企业。我忍不住插了一嘴,前提是这些5级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也是世界上数得着的。我的低情商成功的让领导黑了脸。10年后,这位领导提的目标确实实现了,今天中国有全球最多的CMMI5级企业,但如果给世界软件公司排座次表,能进入前500名有多少?

虽然改进很难,但软件过程改进还真不是一个伪命题。我们需要有坚强的信念,正确的认知,恰当的方法,学习的态度。过程改进就是要让过程带来回报,带来价值,需要我们去创造过程价值,度量过程价值,并让大家看到过程价值。CMMI 2.0中处处可见的价值导向,给了许多中国软件CMMI组织一个重启的机会,希望这本书也能给大家一些小小的帮助。


太多过程,太少改进》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4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