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算是决策
今天想说一个我从希斯兄弟的书《决策力》里面看到的一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来说明一下什么才算是是一个决策。故事的主人公名叫约瑟夫.普利斯特利,他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并不缺少职业选择。他是一个牧师,并且对诸多方面感兴趣而且做出非常棒的成果。作为一个牧师,他帮助建立了英国一个独神论教会;作为哲学家他写了关于形而上学的著作,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家;作为一个科学家,他发现了十几种气体,其中包括最重要的氧气。这么一个事业上非常成功的人也有着令人羡慕的家庭,他一共有8个孩子,一家过着和睦的生活,但这个也给他带来了一个困扰,就是家里的钱有点不够用了。作为一个牧师他每年有100英镑的收入,但这个收入对于家庭来说有点捉襟见肘,这时候有一个选择的机会放到了他的面前。
英国的谢尔本伯爵,为他提供了一个家庭教师和顾问的职位,每年会给他250磅薪金,但需要他搬到伦敦去。这个赚钱的机会放到现在相当于,你是一个大学的教授,每年有20万的收入,这时候王健林邀请你去做家庭教师和顾问,每年给你50万,但你必须从自己的家乡搬到上海去。这个其实和我们大家遇到的决策就很像了,外地有一个工作机会,到底是去还是不去。看到这里我们一般的想法,可能会在去和不去两个选项中间犹豫,那么就来看看普利斯特利是怎么做的决策。
首先他没有急于回复这个邀约,而是先向自己的朋友寻求了一些建议。他首先询问的人就是那个著名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给出的答案就是他那个著名的“心理数学法” ,把有利的影响写在白纸的左边,不利的写在右边,如果两个利弊差不多就把它们一起划掉,最后那边剩下的多就选择哪边的意见。用了这个方法之后,普利斯特利得到了这么个利弊分析。接受工作的好处有:钱多,对于家庭更有好处。但弊端却非常的多:首先他很重视家庭,不愿意远离家人;其次,他也担心和谢尔本伯爵之间的关系,这会不会变成了一种主仆关系,即使关系融洽如果以后关系破裂了,要怎么办?最后,这个工作会不会牵扯他过多的精力,使得他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学术研究?如果只是用这个“心理数学”的方法,那他应该会拒绝这个邀约,但是多出来的薪金实在太诱人了,这种方法仿佛已经失效了。
虽然他没有接受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建议,但幸运的是他最终还是找到了做出好决策的方法。首先他没有局限于去或者不去的二元选择,而是主动的去开辟其他的选项,他与谢尔本伯爵协商了一个新的交易,就是他推荐给谢尔本伯爵一个家庭教师可以处理好孩子们的学业,他自己还和家人在家乡生活,只是在谢尔本伯爵真的需要他的时候才去一趟伦敦。
其次,他没有受到最初信息的影响。在事情发展的最初阶段,有个朋友给他发来一封信,言辞恳切的劝他不要接受这个邀请,坚持认为依赖于一个贵族的施舍会使普利斯特利受到羞辱。但他没有就此就接受了这个信息,而是去问了一些更熟悉谢尔本伯爵的人,他们的回复都是劝他接受这份邀约,因为谢尔本伯爵是一个宽和、正直的人。
再次,普利斯特利也没有被情绪所左右。虽然上涨的薪资很让他激动,但他没有因为多出来的钱而脸红心跳,同样也没有因为朋友说“这是依赖行为”而觉着羞愧难当。普利斯特利一直都是关注核心的两个因素:家庭的幸福和他学术上的独立性。
最后,他也没有过度的自信。他希望和谢尔本伯爵建立良好而融洽的关系,但他也知道那可能只是个幻想。如果以后的合作中谢尔本伯爵改变了主意,他的家庭同样会面临着经济困难。
综合了这么多因素这之后,普利斯特利最终跟谢尔本伯爵签订了这样的雇佣协议,普利斯特利向谢尔本伯爵推荐家庭教师,在需要的时候去伦敦成为谢尔本伯爵的顾问,同时谢尔本伯爵每年要支付150英镑的薪水给普利斯特利,而且即使双方已经解除了雇佣关系之后,这样的薪水也要继续支付下去。就在这样的协议下,普利斯特利为谢尔本伯爵服役了7年,这7年间也是他成就最大的一段时间,虽然后来他们还是分手了,但谢尔本伯爵依旧履行了他的诺言,每年支付给皮利斯特里150英镑。
可能大家觉着我们绝大多数人无法得到普利斯特利这么好的交易条件,但他的这种决策流程却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什么样才算是一个决策,这一定是一个在利弊之间难以权衡的选择,而且这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是或否的二元选择,而应该去不断开拓第三选择。并且在决策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去收集外部的信息,克服自身的直觉。好的决策影响巨大,所以我们更需要好的流程和技巧,来让我们的决策变得更为有效。
END
作者:锅哥不姓郭
《什么才算是决策》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4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