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纵然千丈冰山终会化作万道暖流
又到小组合作的环节,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我穿梭于各组之间,倾听着同学们各抒己见。当我走到最后一个小组时,希炜同学偷偷地递给我一块约10厘米长的椭圆形的石头,我正迷惑不解时,他又指了指身旁的小辉同学。我把石头转个面,几个一厘米见方的大字刺人眼帘“林**之墓”。我愕然。砰的一声,墓碑摔落,这一声震动了全班,读书声、议论声顿止。教室里鸦雀无声,几十道目光投向我。我极力控制住自己,不让自己崩溃,俯身捡起那块墓碑,把刺心的几个大字掩埋在掌心里,不让其他同学看见,可是同学们还是从那一组同学的口中得知真相。
倘若是前十年,我早已雷霆大作了。今天我沉稳了许多,理智了许多。我知道一味地指责学生,就等子放纵自己的错误,那样只能加剧师生关系的紧张,让每个同学对自己望而生畏,其结果只能走向教育的反面,我的心情渐渐地平静下来。我亲切地对同学们说:“大家请安静,我不怪小辉同学,可能是我的过失与错误,造成他的误会与痛恨,我才为我立此墓碑。确实,他的这种想法与做法令我一时无法接受,但他眼中还是带有三分的崇敬,毕竟,他还为我立碑以做纪念吧。” 同学们笑了,我也笑了。课照常进行。
一下课,小辉立即跑到我的办公室投案自首。他紧张得手足无措。我笑着说:“你不要害怕,老师相信咱们之间肯定会沟通好的。今晚,老师找你谈谈好吗?”他抬头望了我一眼,似乎有点不相信,但看到我那真诚的微笑后点着头跑了。
那天晚上,他先递给我一封检讨书,是这样写的:林老师,真对不起,是我该死,我把你对我的关心看成仇恨。你每次留下来陪我做作业,是对我好。前一周星期五,你说没有完成周记的同学不能回去,我不听劝告,以为你只是说说吓唬同学。谁知道,你真的说到做到,我被留下来了。那天我迟了一步,没有坐上车,害我独个儿步行回家,那时我好恨你。在路上,我检到了那块石头,我想……其实,我也不是真得盼望你死去,当时只是觉得这样做很得意,很消气。谁知,那天小组合作时,希炜同学翻了我的书包拿笔记,揭穿了我的秘密。老师,我好后悔。我知道犯下了大错,只要你能原谅我,凭你怎么处治,我自作自受,心甘情愿。
原来是这样,我吁了一口气,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幸亏这只是儿童的一时赌气,一时无知,一时冲动搞出的恶作剧。我望着他,笑着说:“你这人也真有点性格,平时默默无闻的,想不到还有这么大的勇气。老师现在只想说,一切不愉快让它永远过去,我希望咱们的友谊从此开始。将来,能在你的心中立一块师生情深的碑石,我就心满意足了。”小辉同学激动地啜泣着。我知道,矛盾已化解,和平的阳光正从他那盈盈泪光中升起。
我还担心同学们不能原谅他。第二天上课,我高兴地对同学们说:“昨天晚上,我和小辉同学进行了交谈,原因是这样的:上周五放学,他被我留下来补写周记,害他独自步行回家。他一时怨恨,才立此墓碑。虽然他的做法有点过分,但也有我的不对之处。”我顿了顿又说,“要是老师真的到了该走的那一天,有同学为我树碑,我还应该含笑九泉啦!”说完,我走到小辉身边,伸出了右手。他迟疑了一下,也伸出右手,大手握住小手,掌声如潮水般涌来,理解澎湃在彼此的心窝里。纵然千丈冰山,也会化作万道暖流!
真实的同情
不知从哪一刻起,我深深敬畏着同情。敬若神明,畏如赤子。也许是从屠格涅夫开始。想起屠格涅夫,心里总弥漫着丝丝缕缕莫名的温馨。一种来自心灵的体温让我能够抵御世界的寒冷,也使我在迷茫乱俗中努力挺住被无形扭曲的脊梁。
偶尔追随着屠格涅夫的笔行走。在一次舒缓悠闲的散步中,一位头发与胡须全白的乞丐:抖着手,颤着唇,哀哀怜怜地站在树旁。秋天的黄叶飘旋着生命的叹息,落叶铺织着一层层凄美的诗意。“行行好吧!先生!先生!好心的先生,行行好吧!”如衰病的老牛虚弱的喘气,又似垂死的笼中之鸟无力地扑扇着翅膀。屠格涅夫从梦幻般的沉思中回神。眼前这位饱经风霜、衣衫褴褛的老人,骨瘦如柴的手,不停地哆嗦,眼里蓄满凄惶和潮湿的灰暗。屠格涅夫的心沉沉地收缩着,而后融化般舒张开。慌手慌脚去掏钱,手摸着上衣口袋,空空如也;掏着裤兜,空空如也——浑身上下不文一钱。老人哀哀切切地守着。然而……惶愧与不安中,屠格涅夫将温湿的手送到老人跟前:“我只能送你这个!” 两只手静静地握在一起,像两棵树的根脉在地下默默相连。“兄弟,这就足够了!”老泪纵横,喃喃不已。久久,久久,屠格涅夫不忍抽出自己的手。
屠格涅夫告诉我们:同情是什么?同情是对人类苦难的悲悯,是对细腻心灵的尊重;是和悲苦的心一起跳动,是和沉重的呼吸一起呼吸!
带着屠格涅夫的手的余温走在育人路上,我的心常常游弋于无边的藻海,那里蠕动着无限的黑暗和荒凉,还有无垠的焦灼……
一个如花的校园,一群如花的孩子,阳光柔柔地栖在每个人身上。偌大的操场上,到处是欢声笑语,到处是欢呼雀跃。年轻的体育老师正和孩子们玩闯关游戏。满额晶莹透亮的汗珠闪着笑的光辉,轻捷的步伐踩踏着生命的旋律,这是一群在伊甸园里嬉戏的天堂鸟!“哎哟!”一个女孩子的尖叫声,将人们的视线拉回现实。操场边上,一个手持拐杖的乞丐,正一瘸一拐地向孩子们乞讨。“行行好吧!行行好吧!”孩子们惊鹿般四散逃开。有的眼里还流露着厌恶与鄙夷,小声嘀咕,脏兮兮的!这位乞丐也是花白胡子,脸消瘦得不成样子。他软疲疲地拖着一条坏腿,手里捏一个生锈的铁罐子,在每个人面前哀求。乞求了五六个孩子都分文未得,但他还是苦苦地乞讨着。“丁当”一声,一位男同学将刚拉开的易拉罐环扔进了乞丐手中的铁罐子里。老人的手一抖,似乎罐子就要掉下,孩子们一阵哄闹,如对乔丹进球般的欢呼!年轻的体育老师远远地大吼一声:干什么?老头子出去!孩子们如得到命令般竞相叫嚷起来:臭老头,滚!老人惊恐地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离开。校门口,校长皱起眉声色俱厉将这个可怜的乞丐驱逐出境。门卫冲着乞丐的背影大声呵斥:下回再来,打断你的另一条狗腿!学校的铁门严严实实地关上了,孩子们依然在笑啊,闹啊。
我们常痛心地追问,同情心是怎么消失的?我们不是常说人皆有恻隐之心吗?可是,为什么同情心冰逝波隐、香消玉殒呢?学校应该是同情的海洋,居然成了冷酷的荒原!有一位哲人曾说过,一座容不得乞丐的城市是可怕的。那么,一所对乞丐没有一丝同情的学校呢?
其实,我们的学校似乎也充满了同情,尤其是每年开学之初的大张旗鼓的扶贫助学活动,足令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己。某校举行开学典礼时,某超市为贫困学生捐赠书包。在捐赠仪式中,校长请受助的学生上台领取书包,没想到孩子们完全没有想象中那副欢天喜地的情景。恰恰相反,被点名上台的学生个个羞怯地低下头,忸怩不安地上前。站在台上的孩子,有的咬着嘴角,捏着衣角,极不自然地晃动着身子。还有个别孩子,校长几次三番地点名,可他就是迟迟疑疑、犹犹豫豫不上去。最后,在老师的监视下,他才涨红了脸趔趄上前。终于将这些孩子安排好了,每个孩子领一个书包合影留念。“来,抬头,笑!”任照相的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孩子们总似羞答答的小草不敢抬头……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对这些贫困的孩子产生了真切的同情,双重的同情,物质的贫困让他们过早地感受到生活的艰辛,金色的童年将因之而黯然失色。肤浅的所谓的同情又会给他们的明眸带来多少阴影!难怪,许多有识之士力呼: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贫困!贫穷并不是罪恶与过错,然而,稍微不慎它会毁灭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并毁灭孩子的一生。同情是爱的种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同情心的人是冷酷无情、灭绝人性的,他不会爱别人,也不懂得爱自己。
真实的同情是灵魂的哭泣、心灵的悸动,而不是大事张扬的表演。如王尔德笔下的快乐的小王子,心因深刻的悲悯而迸裂。同情是对人类万物苦难的敏感,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心灵体验。鲁迅为苍蝇被壁虎咬住发出挣扎的吱吱声时,自己竟然无所容心于其间而自责与反省;尼采在街上遇到迎面走来的瘦骨嶙峋、疲惫不堪的老马,抱住马头,失声痛哭道,我的兄弟!也许,这些可以启示我们:真实的同情是什么?教育中应如何培育孩子的同情心?大概,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每处都要留住这一心灵的追问!
老师生气了
我在少年宫上三年级的作文课,学生来自各个学校。这天早上的课,我在黑板上画了人物的喜怒哀乐四个表情,让孩子为这些画配上合适的词语,然后选择其中的一个进行半命题作文:(高兴、生气、流泪、笑了),要求学生讲讲关于这个表情的故事。
我思忖着:出这样的题目,一来习作的题材放宽了,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二来贴近了他们的生活,普降喜雨,写起来比较顺手。这次交上来的作文肯定内容丰富,孩子们一定会畅所欲言。
作业收上来之后,我惊讶不已,全班42个孩子,有38个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老师生气了》这个题目,这么多人选择“生气了”就已让人吃惊了,而且描写的对象全部是老师!难道这就是孩子眼中真实的生活?难道这就是老师留在他们心中的形象?这与我自己班上学生写的老师反差多大呀,“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平易近人”总是孩子们文中的主题。也许我不是他们学校的老师,不会对他们构成威胁吧,因此,他们在我这个“陌生人”面前吐真言讲实话了。
逐个批改他们的作文,孩子们无拘无束的描写令人忍俊不禁,也发人深思。每读一篇作文,都像欣赏一幅肖像画,而这些肖像,总给我似曾相识的感觉:
星期五第一节课,铃声响了,吴老师走到教师教室门口了,还有很多同学仍在吵闹,吴老师火冒三丈,她走到讲台前,用棍子使劲地敲桌面,大声说:“读什么书啊,干脆不要读了,来,讲话啊,吴老师才懒得生气,来,有什么话快讲。”这时,大家都安静了,教室里鸦雀无声。吴老师又说:“眼保健操也不好好做,昨天又被扣分了,要把吴老师的嗓子喊破了,你们才甘心呀?”我们都低声说:“不是。”老师罚我们抄了三遍课文,这节课,我闷闷不乐的。
昨天,上第四节课的时候,老师本来想发本子让我们写生字的,一听到又要抄写生字,大家都嘀咕开了。老师气得把本子砰的一声往讲台桌上一扔,本子掉了一地,我们都吓了一跳。老师对李微说:“捡起来!”老师一手叉着腰,一手指着我们说:“你们看看自己的作业本,错得一塌糊涂,连最简单的写词语都会错,叫我怎么教你们?”说完,她拿起一本作业一撕,扔进了垃圾桶。同学们都被吓呆了,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结果我们被罚坐了一节课。哎,都怪我们太不听话了,要是乖一点就不会挨骂了。
昨天数学课,我在玩铅笔盒的时候,被数学老师发现了,她突然走过来,把铅笔盒从我手里夺走了,这下惨了,我的铅笔盒又要惨遭厄运了,我赶紧死死抓住铅笔盒不放。老师瞪圆了眼大声说:“还敢犟?”她用力一抽,拿走了铅笔盒,老师边晃着铅笔盒边骂:“你看你读什么书,你妈交的学费都扔进池塘了,不好好听课,整天就考六七十分,干脆回家睡觉得了!”说完,她把铅笔盒往窗外一扔,玻璃啪的一声裂开了,铅笔盒掉在地上,盖子掉了。我哭了,老师肯定不会赔的。我很烦恼。晚上,我梦见校长把数学老师臭骂了一顿,还罚她在操场跑了三圈,后来数学老师被一块石头绊倒了,摔得鼻青脸肿的。
孩子们稚嫩的语言背后,透露出教育者的悲哀。为师者用心良苦,为了求得课堂纪律的规范、有序,不得不使出百般解数,软硬兼施;诉苦加责怪,求得学生的同情,发展到发泄怒火,恶语相向,甚至发生了暴力行为。这样的课堂,缺乏了温柔敦厚,教育丧失了机智,教师们在学生面前扮演的是一个喋喋不休的怒骂,动辄拍桌子撕本子的角色,孩子们从何获得真善美的滋养和熏陶?以“为你好”为名,堂而皇之地行使驾驭、控制、统治的权力,这是一种野蛮的教育行为。学校工作规划里常有的“德育为首”,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正直善良的人,现有的教材里无不体现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我们辛辛苦苦工作的老师,高举德育的旗帜,却身体力行着违背教育本质的事情。
不难想象,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能有什么活泼、独立、自主的人格?一节课有这么多的不敢,偌大一个中国,有多少学校,多少孩子,有多少的不敢?前几天有一位外国客人来学校参观,宾客至,老师们马虎不得,教室里秩序井然,孩子们双手叠放桌上,挺胸收腹,“神情专注”。老外十分不解:“为什么你们的孩子上课都坐成那样呢?”在他看来简直不可思议,40分钟,要规规矩矩地坐着听课,大人都难以做到,何况天性好动的孩子?过分集权制的课堂里走出来的孩子要么唯唯诺诺,缺乏主见,要么充满暴戾反抗的心理。想想真是可怕,如果都是这样的孩子来接班,我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今天的教师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在职称、考试、荣誉的影响下,老师更容易“生气”了,“生气”是个可怕的字眼,因为老师生气的结果会直接作用于学生身上。压力越大,就更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育品质。有了教师的发展,才有教育真正的发展,我们就更有希望建立一个平等、民主、充满关爱的社会。
《教育叙事:纵然千丈冰山终会化作万道暖流》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4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