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左灯向右转的王安石
宋词一阕话古今
第十一章(上)
春风又绿江南岸 他年夜雨独伤神
对柳永不假辞色的晏殊,对范仲淹、宋祁、欧阳修都有知遇之恩,而他最青眼有加的人却是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比晏殊小三十岁,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政治家、改革家,一生功过毁誉参半,让后人争论到如今。
金玉良言
可能王安石的父亲对东晋“东山再起”的谢安很崇拜,所以将谢安的字“安石”给了儿子作名。王安石和晏殊一样是江西抚州临川人,非常近的同乡。他在庆历二年获得进士第四名。宋仁宗让前十名到时任枢密使的晏殊府上拜谢,晏殊等众人都告辞之后,唯独留下王安石,再三赞叹道:“久闻您的德行和在家乡的声誉。老夫在执政的位置上,而家乡中的贤人考得了这么好的名次,实在与有荣焉。休息日请您再光临寒舍吃顿便饭吧!”到了日子,又专程派人去请王安石,待遇隆重远超平时。
饭后,晏殊陪王安石闲谈,对他说:“您日后能达到的名位,必定和老夫一样。”此时晏殊已经位极人臣。最后临别时,晏殊忍不住叮嘱:“老夫有一句话,想蒙君垂听:若能容他人,也就能被他人所容了。”王安石微微点头而已,回到旅舍叹息道:“晏公作为大臣,而教人这样的明哲保身中庸之道,过于卑下了。”等到王安石晚年因为变法失败罢相后,在金陵和弟弟王安礼闲聊时谈起此事:“当年我对晏公的叮嘱很不以为然。后来我在政府中与同僚交友,几乎人人都与我反目,友谊不能保持到最后。今日回头想来,不知那时候晏公是怎么发现我有这个毛病的啊!”
晏殊不但在短短的时间内看出了王安石性格中最大的缺点,也预见到了他将来的成就在自己之上。后世尊称的“临川先生”,果然不是临川人中最先拜相的晏殊,而是后来居上的王安石。因为王安石后来受封荆国公,又常被尊称为“王荆公”。
王安石自幼才气过人,同时性格耿介、特立独行。只要他认为是对的事情,几头牛也拉不回来,所以人称“拗相公”。曾巩曾对人说:“我的好朋友王介甫,写文章很有古风,行为举止和他的文章也差不多。”就是说王安石做人不合时宜。
王安石在进士考试中本来排名居首,但他的试卷中写了一句“孺子其朋”,一般认为这句话是《尚书》中周公对年纪幼小的周成王的教导,大意是你这孩子啊应该怎么怎么样。仁宗皇帝阅后很是不爽,心想朕都当了二十年皇帝了,而你小子才二十岁刚出头,居然敢用这种长辈教训晚辈的口吻写文章给朕看!大笔一挥,将王安石的第一名给拉掉了,而且直接划出三甲,这才成了第四名。
心比天高
包拯执掌开封府时,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他的下属判官。一向严肃孤僻的包青天有一天居然大发诗情雅兴,吩咐大家摆酒吟诗,并率先念出自己最得意的作品: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这句“精钢不作钩”,诚然便是包拯一生为人做官的真实写照。包大人吟罢,满饮一杯,然后下属们轮流做诗,由司马光起首。司马光,字君实,比王安石大两岁,人尽皆知的故事是小时候砸缸救出一起愉快玩耍的小伙伴;长大后为人端庄方正,著名的警句是教训儿子司马康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极偶尔的情况下也能略通风情,比如此刻吟出一阕《西江月》: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相见争如不见”,这是多情之人才能了解的无奈。那英唱的《相见不如怀念》,算是大致表达了这种矛盾。包拯觉得此句甚佳,亲自给司马光敬酒。司马光平时不喜欢喝酒,但既然领导敬酒,总归勉力一饮而尽。
下一位轮到王安石。介甫站起身来,朗声道:“前日下官在浙江登临飞来峰,赋得小诗一首,请各位大人赐教。”说罢便念出来: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里有“总为浮云能蔽日”之句,忧虑被小人谗言所陷;王安石在这首《登飞来峰》中却特意加上“不畏”二字,站在高塔上欣赏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对自己的能力和前途信心满满。包拯笑道:“心比天高,果然好诗!本官也敬你一杯。”不料王安石弯腰逊谢:“多谢大人。下官从不饮酒,愿饮茶以代。”旁边同事们纷纷起哄:“介甫,包大人都亲自敬酒了,你就喝一杯吧,哪怕喝一口也行!”王安石却不为所动,始终滴酒不沾。包拯素以执拗倔强著称,却拿王安石毫无办法,只能苦笑作罢。
壮志难酬
到了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果然以自己对国家政治、经济、国防军事危机的认识和激进的解决方案打动了励精图治的年轻皇帝,被神宗越级提拔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主持变法,一步登天进入了帝国的最高决策层。春节之际,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年,有感而作了一首《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此诗看似写新年的气象,实则写新法的气象。王安石踌躇满志,正待大展身手。此时神宗给予他无比的信任,凡是谏阻变法的人,从司马光、韩琦、苏轼等一众名臣到王安石的同胞亲弟弟王安国、王安礼,统统都被挪开让路。凡是支持新法的人,不论品行只看态度能力,从吕惠卿、章惇等实干派到李定、蔡京这样的小人,统统都被信任重用。凡是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方法,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一起上马推行。
爆竹声兴新除宿弊
神宗召见外地任满回京的王安国,询问当地人民对王安石变法的反映,本以为会听到王安国说哥哥的好话,不料他直言道:“外面的人说臣兄用人不当,为国家敛财太急了。”神宗不悦,将王安国闲置不用。但王安国对哥哥的评价其实并非空穴来风。曾有小人投王安石所好,向他献策:“梁山泊有八百里的湖面,不如将水放掉改为农田,能为国家产出很多收益。”王安石大喜:“主意很不错,只是该将这些湖水弄到哪里去呢?”当时王安石的好友刘贡父在座,不紧不慢地答道:“这个容易,只要在旁边再挖个八百里的大池子来装水就行了。”王安石哑然失笑。如果他真的实行了这个计划,后来也就没有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造反,没有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了。
王安石推行的“熙宁变法”在朝野上下一直受到很大的争议和阻力,反对派说他“擅改祖宗成法”,把天灾也算为变法导致的恶果。王安石不为所动,据说曾扬首豪言:“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这就是让一些人热血澎湃而在另一些人眼中臭名昭著的“三不足”。虽然王安石确实是这样做的,但“三不足”不见于王安石本人的文字,甚至他还否认自己说过这句话,说明王安石打左灯、向右转,符合政治家的行为准则。保守人士们在王安石的个人品行上找不到什么瑕疵,就攻击他不讲个人卫生,不每天刷牙洗脸换干净衣服;还说他脑子不好使,一桌子菜永远只吃面前那一盘,哪怕是狗食猫粮也照吃不误;甚至传出一篇《辨奸论》,作者署名是已经去世的苏洵,断言像王安石这样不近人情的家伙绝不可能是什么好人。四年之后,神宗迫于巨大的反对压力,不得不将他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出判江宁(今江苏南京)府。在这样的境遇中,王安石欣赏着自家宅院半山园内的寒梅,写了一首小诗《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即使环境再恶劣,也依然屹立不倒、孤芳自赏,这就是王安石的性格。他买下的这所宅院位于谢安府邸的旧址,内有一个小山墩被周围的人称为“谢公墩”,于是戏作一首打油诗:
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
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
结果那些怎么看他都不顺眼的人就骂他“居然与死人争地”,真是毫无幽默感。神宗皇帝一直怀念和自己一条心变法的王安石,在第二年下诏恢复他的相位。介甫坐船从江宁去开封,途经瓜州渡口时,留下了名作《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后来有人收到了这首诗的原稿,刚开始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自己圈去“到”字,注曰“不好”;继而改为“过”字,又圈去;再改为“入”“满”等字……这样一共画了十几个圈圈,最后才定为“绿”字。这个“绿”字将春风形象化,极其生动传神,堪为写诗炼字的楷模故事。从诗中也可以体会到王安石虽有一腔报国为民之志,但对复杂尖锐的政治斗争已开始厌倦,想着有一天能回家归隐,做个安静的美男子,终老于江南林泉之下。
一年后,王安石的长子王雱逝世。沈括的《梦溪笔谈》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王雱自幼聪敏,有客带着一个笼子拜访王家,笼内关着一只鹿、一只獐,客人故意逗小王雱:“你认识哪只是鹿,哪知是獐吗?”王雱当然不认识,换了我也不认识,但他想了一会儿便回答说:“獐旁边那只是鹿,鹿旁边那只是獐。”客人拍手称奇。王安石遭受爱子英年早逝的重大打击,同时眼看新法难以为继,遂屡屡托病请辞,终于第二次离开相位,还是回到江宁做知府。他对政治心灰意冷,又忍不住忧国忧民,登上钟山举目远眺,赋得《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虽然上半阕貌似在描写明丽壮观的秋景,然而“晚秋”“残阳”“西风”都是一派肃杀之气,正是刘禹锡所言“自古逢秋悲寂寥”之意。王安石觉得自己变法的壮志难酬,大宋沉疴难挽,已到了晚秋。末句明显化用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他现在就有亡国之忧,并非杞人忧天。“熙宁变法”失败,富国强兵的希望破灭,王安石逝世后不到四十年,金兵攻入京城开封,北宋灭亡。此词风格沉郁悲壮,颇有老杜遗风,与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一起,拓宽了宋词的境界,为之后的豪放派开路。苏轼读后颇有感触,叹息道:“此老乃野狐精也。”意即迥异常人。我们今天看过去,觉得这首词在灿若星河的宋词佳作中并不突出,但苏轼只能看到他先辈们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柳永、张先、晏家父子那般的婉约柔情之作,王安石此词当然难能可贵。
另外,大宋朝在神宗年间外表还是一派欣欣向荣,只有神宗、王安石等寥寥数人头脑清醒,看到隐藏的巨大危机。除王安石此词外,我没印象还有哪位名家提出了“后庭遗曲”这种明确的亡国之忧。苏子瞻一颗拳拳之心忠君爱民,平时常常忧虑国事,见了王介甫此词,不能不感叹他的先见之明,故有引为知己之心。
——都看到这里了,不顺手转发一下,会过意不去吧——
苹果手机打赏通道,长按图片并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唐诗为镜照汗青》《宋词一阕话古今》已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官方旗舰店、当当、京东、亚马逊、新华文轩等网站发售。需要签名版的话,请在公众号发消息给我。
外封:
内封:
《打左灯向右转的王安石》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4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