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型的测试——MBT简介
MBT,基于模型测试,是近年来逐步成熟起来的测试技术,它是以需求为主要输入,并结合测试经验进行建模形成测试模型,并且在模型中可以根据测试策略确定覆盖的重点,根据自动化的需要进行配置和适配后,生成测试用例及其自动化脚本。MBT的优势还在于当需求和设计发生变更时,只需要调整测试模型的相应部分,就可以全面更新测试用例及其自动化脚本。
MBT的核心是测试模型,MBT将测试分析和设计的全部内容,通过测试模型来表示,包括各种机器理解的图、表,这样就可以让机器根据模型自动生成用例及其脚本。
-
业务流程或状态。这些通过流程图或者状态图表达。
-
外部接口和数据接口。这些通过数据结构模型表达。
-
参数组合覆盖的强度、图形遍历的方式和强度。这些通过用例生成算法的参数配置实现。
MBT将测试分析和设计的内容形式化,不仅仅是方便自动化技术的实现,更带来了测试模式上的变化,促进以下这些业务改进目标的达成:
-
使测试快速响应变化。传统的测试是先进行测试设计,编写用例,然后再实现自动化;一旦在用例编写后发生需求变更,就需要大面积地修改用例甚至脚本,延长测试周期;而MBT模式下,用例和脚本都是自动化生成的,任何时候发生需求变更,都只需要维护测试模型,因此可以快速响应变化。
-
提升测试设计的可继承性。传统的测试模式下,由于需求变更,测试设计、产品实现与测试用例都已不一致,因此测试设计通常无法继承,虽然能够继承一部分测试用例,主要也是成果的继承,而不是经验和能力的继承。而MBT模式下继承的是模型,继承模型是成果的继承,也是设计思路和经验的继承。
-
更有效地参与需求活动。传统模式下,测试人员在早期很少花太多时间去做需求审查工作,主要精力放在后期测试设计、执行测试、分析和汇报测试结果上。而且,早期需求本身还不稳定,测试人员对于需求大部分停留在理解阶段。而在MBT模式下,测试人员在完成对需求的理解后,就可以着手建立测试模型,从测试的视角重新组织需求分析和设计的信息,并可在后续开发过程中将相关需求的信息相互对照、验证。
这正是:
基于模型行测试,多个目标可达成
快速响应可继承,需求更好得验证
参考书目:软件测试价值提升之路,作者:杨晓慧,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王小双,长期从事GJB5000推广、实施、评价、改进的工作,创建《软件工程之思》微信公众号,一直在《软件工程之思》分享GJB5000、CMMI、软件工程的知识和感悟。现致力于GJB5000咨询以及软件过程改进、软件工程能力提升的研究工作。
《基于模型的测试——MBT简介》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