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平台型”的审计部门
别看审计人员能接触到很多业务种类,能接触到各种层次的管理人员,例如下到基层管理者,上到董事长、CEO、总裁,但很多时候,审计人员和审计部门都会被忽视,尤其是资源分配的时候。只有组织发生重大问题时,大家才会想起审计部门,还会顺便问一下:不是审计部门每年都在做审计吗,为什么这么大的问题没有发现呢?审计部门往往会以审计抽样或审计期间不能覆盖到所有的业务操作流程为理由,但尽管这从理论上是没问题的,但还是会让其他人对审计的作用心存疑虑。
很多刚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通过书本上对内部审计的了解,以及通过对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来想象出内部审计的样子,第一份工作就选择了内部审计工作。初做审计工作时,发现又有很多业务知识需要学习,很多技能需要掌握,同时又有很多审计项目需要跟着老师们做。但做了几年之后后,这些半新不老的审计人除了感到压力,可能更多地还会感到迷茫。
那些因为培养管理干部平台而从其他岗位来到内部审计岗位的,也会发现,审计部门很少能够走出什么管理干部的,能从审计部门内部选拔出个别管理干部已经是不错了。把审计部门说成养老平台可能有些夸张,因为还有部分人是来审计部门过渡的,过了一段时间,凭借一些原来的关系和机会,这部分人还会回到原来的岗位。所以,审计部门也可以说是过渡部门。当然,也可以过渡到退休。
没有人否认审计的专业性。但是审计的专业性是对那些一开始就想做审计工作的人要求的,而不是对那些转到审计部门来管理审计人员的人来要求的。比如刚从大学毕业的人想进审计部门,必须测试一些专业性水平。比如从外单位招聘进来审计部门的人,也要先测试一些专业方面的综合素质。
面对内部审计的现状,该如何做出应对和改变呢?我们设想一下,打造平台型的审计部门,也许是可以探索的路径。
什么是平台型的审计部门?我们先给一个初步的想法:平台型的审计部门就是:在履行好监督职能的前提下,能够建立起以审计工作为切入点的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交互、交换的平台。
1.信息流。审计部门的首要职责是监督,是排查风险,发现问题,反馈审计意见,促进内控完善,保护组织利益不受侵害。在审计部门的检查过程中,无论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还是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都能获得内控和风险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是为发现问题和编制审计报告服务的,还可以在脱敏前提下提供给被审计单位或相关部门来及时采取防范合规问题、内控缺失问题、舞弊风险问题等的措施。审计部门可以建立信息平台来定期或不定期发布相关风险评估结果。相关单位或部门可以通过该信息发布平台能及时获取风险信息,以便于对风险的可能结果及早预判并采取相应策略。
审计部门不仅可以对外发布信息,也可以与其他部门交换信息,其他部门可以既可以包括业务部门又可以包括财务、人力等后线部门,因为这些部门也会提供给审计部门有价值的信息,也会对效率、效益、风险等提出自己的专业判断。
2.技术流。审计部门有自己专业的技术,其他专业部门也有自己的专业技术。审计部门的技术不是完全保密的,在一定范围内也可以对外分享。审计发现问题不是审计的最终目的,也不是衡量审计价值的终极标准。审计发现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组织能够及时完善内控,能够采取措施及时止损或防范风险。审计部门可以向其他单位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以帮助他们提升管理水平。同样,审计技术也需要吸收其他专业知识和技术,以扩展方法论和创新技术,所以审计部门可以与其他部门进行技术交换。
3.人才流。总体来说,审计部门一方面会从其他部门流入人员充实审计岗位,另外一方面又会有人员流出,这种流出往往不是流出到其他部门,而是人员的跳槽或退休,当然也有个别流出到其他部门的,不仅不会有更高的发展,反而会更加地沉寂。面对现实,审计部门也是要努力地把人才培养出去,再让人才走出去,如果走出去的不是人才,审计部门怎么能成为培养人才的平台呢?让人才走出去,即使是跳槽到其他单位获得更好的发展,那也能证明审计部门有培养人才的能力。如果审计部门培养不出人才,也不能把人才输送到更高发展的地方,又有多少有培养潜质的人才会来到审计部门呢?刚开始先通过人才缓慢地流动,逐步形成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审计部门也才能真正成为培养人才的平台。
建立平台型的审计部门,就是为了在现有资源下,把审计部门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同时,也为了让审计部门可以借用其他资源,与其他部门一起达到双赢的局面。当然,想建立平台型的审计部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审计部门不仅要争取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也要将健康、和谐、开放的审计文化宣传出去。
平台型的审计部门有两个特点:一是连接;二是流动。平台型的审计部门不能自我孤立和自我封闭,需要对外保持连接,而且这种连接是主动的连接,不是被动的连接,不是因为审计检查而产生的连接,而是为了创造价值而产生的连接。平台型的审计部门还要让信息、技术、人才流动起来,不仅通过对外的连接使三者流动起来,还要在内部让三者流动起来。就像商品流通一样,只有让“审计产品”、“审计信息”在组织的“市场”中流通起来,不断地周转,才能产生“利润”,产生价值。
《打造“平台型”的审计部门》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