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些工作被冠以“审计”二字——水泥质量审计的随想
前几日,有人给公众号发了条搜索词“水泥质量审计”,大概是为了找水泥质量审计的相关文章。质量审计,似乎在内部审计实务中很少出现。美国有质量协会,ASQ。ASQ下,也有注册质量审计师(CertifiedQuality Auditor,CQA)。相对于传统的内部审计师,质量审计师的工作一般与质量认证的工作密切相关。质量审计师往往有工程技术背景,工作内容更倾向于定量分析以及分析方法的应用。在ISO质量认证体系下,也有ISO质量管理体系审计。质量审计,大体上应该有产品质量审计和质量管理体系审计。
再回到“水泥质量审计”上来,水泥质量审计应该是针对水泥产品的质量进行审计,比如要检验水泥的质量是否达到国家、行业的标准,想必还会对水泥成分进行一些定量分析。能做水泥质量审计的审计人员,是不是还得有一些化学知识的背景呢?是不是还要给审计人员配备一个化学实验室呢?
这里,出现一个问题,如果类似于检查、检验、测量、检测、复核等内容的工作后都冠以“审计”二字,几乎审计的外沿可以不断扩大,那么有多少审计人员有能力开展这些工作呢?像营销审计、人力资源审计、战略审计、企业文化审计等等,早在好几年前都不是什么新鲜词,也有许多学术论文来阐述这些类型审计的理论体系,也有企业的审计部门在尝试着此类审计。然而,究竟审计成果如何,很难评判。就拿理论和实践更加成熟的经济效益审计,又有多少内部审计部门在做呢?还有显得“高大上”的战略审计,如果去审计战略的执行和落地情况还说得过去,如果去审计战略制订本身是否有问题,看看管理高层会对审计人员作出什么反应?
现在又有个问题,在内部审计理论体系不断丰富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如何有效地进行尝试呢?还有,审计人员该如何扩展自己的审计领域和知识领域呢?我们先不回答问题,而是先看看现代内部审计的两大基本理论支撑:内部控制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如果离开了这两大理论的支持,又有了一个问题,内部审计该走向何方?而从实务上,很多企业把合规、纪检、监察、风险管理和审计,两个、三个或者更多的职能合并成一个部门的职能,所谓的审计人员要干更多审计以外的工作。
问题似乎越来越多,我们不去就问题进行推理寻找答案,我们抛出一些观点:
1.审计实务上,不要轻易在某项审计之外的工作后冠以“审计”二字。那些学术论文可以跨界地提出新的审计领域理论,但是实务上,却很难操作,即使可以操作,也很难达到效果。比如针对子公司的经营诊断,可以冠以经营审计,但审计部门的诊断报告的可信度、可采纳性有多高?这个智者见智吧。
2.即使那些被冠以“审计”二字的工作,也可以寻求外部咨询。如果审计部门的老板让开展水泥质量审计,一是可以咨询企业的技术人员,二是可以外聘行业专家。审计部门不要以为只要刻苦地钻研,一定会短时间精通业务领域。人家十几年、几十年积累的业务知识,审计部门能在几个月就熟练掌握吗?该求人的时候还得求人。别拿着所谓“独立性”掩盖自己的懒惰和自卑。
3.当让审计人员干审计以外的事情,先开心地接受吧。不要拿着“审计”当挡箭牌。职场的推挡挪移,把各种借口把不能产生绩效的工作推给其他部门,很正常。但是,如果内部审计理论职能以外的工作实在推不出去,就开心地接受并积极完成吧。存在即合理,这句话不是完全正确。但是,试想一下,如果突然把审计部门撤销掉,所有审计职能外包,即使有很多弊端,如果企业还能长期正常运转,那么审计部门的价值在哪里?
4.传统的审计领域还能够做得更好,别好高骛远。传统的审计领域,如财务审计、内控审计、合规审计、业务流程审计等,还有许多可以深耕和挖掘的地方。即使企业的基础工作再扎实,业务流程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而变化中,就需要防范之前未遇到的风险。就拿财务审计来说,审计的内容不仅仅是差错纠弊,还有许多内容之前不一定涉及过,如财务政策的合理性、预算考核办法是否存在缺陷,税务筹划是否能为企业减少税务负担,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等等。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在内审实践中,既不要轻易把所有工作冠以“审计”二字,又要面对新的工作,用审计思维去努力地做好它们。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为企业创造价值,就是存在的价值。
《当有些工作被冠以“审计”二字——水泥质量审计的随想》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