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大新作品《安魂》

《安魂》是周大新泣血之作直面死亡,对人的最后归宿展开想象,沉郁中夹着旷达的安魂曲死亡是人生的结局,是人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任何人都无法承受中年失独的痛苦,当正值英年的儿子的死亡突降到一个父亲面前时,其心灵之巨痛要远远超过死亡降临在他自己身上。作品以洁净、悲悯的文字、荡气回肠的情感旋律诠释了生与死、善与恶、此岸与彼岸、忏悔与救赎的主题,以超越个人悲苦而抵达神性境界的努力赋予小说独一无二的审美品质。既给我们的心灵以强烈的情感冲击与震颤,又让我们的灵魂在感动中被升华、被净化。

周大新经历中年丧子的痛苦,《安魂》通篇由作者和英年早逝的爱子周宁之间的对话构成——可以想见,在决定写作和开始写作它时,作者流下了多少泪水。一边是留在人间的父亲,一边是已在天国的儿子,二十万言的绵长对话,记录了父子间许多过去想说而没有来得及说出的话。这是父子灵魂坦诚而揪心的对话父亲在对话中回视自己的人生,发出痛彻心扉的忏悔儿子周宁在对话中细说自己对死亡的体验,告知天国的奇异图景。真实和虚构交错,当下的无奈和想象中的极乐互现,既让人感到沉重,又使人获得解脱。我想,生命不会因死亡而中断,他仍可延续,占据有空间和时间。时光流淌,每个人都会消失在未来,时光亦可倒流,倒流中每个人都栩栩如生。

《安魂》由两部分构成:上半部分回忆儿子周宁生前之成长。其中有作者对儿子无比深情的爱与记忆,也有作者对自我的无情的解剖甚至痛恨;下半部分则是儿子周宁进入天国之后父子的对话,以周宁的视线牵引出人类古今历史上的哲人思想与精神历练。《安魂》的上半部分偏于实,下半部分偏于虚,一虚一实,共同呈现出周大新对儿子沉痛的思念,对人世深切的思考。表面看来,《安魂》是为痛失爱子周宁而作,实际上,则是周大新在为儿子安魂的同时在为自己安魂,也为天下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安魂,更重要的是,他也是在为我们这个时代安魂。

小说前半部分主要呈现儿子从出生、成长到工作、恋爱,直至发病、治病以至去世的种种经历和细节,进行了点点滴滴、细细密密的回忆以及父亲在这一过程中的欢喜、惊奇、回忆、悲伤、自责、悔恨等复杂心理和精神上所遭受的巨大煎熬。在回忆中,找寻儿子得病原因在追悔和剖白中,向儿子表达自己的爱意与内疚,把招致灾难的原因归咎于自己,这是一个父亲对自己灵魂深处进行的一场自我人性弱点的深刻剖析与自责,字字句句,他毫不犹豫勇敢地把责任挑起。同时,还给为人父母者,甚至是社会很多有益的启发和思考。

比如,当医生告诉他儿子这种病可能是由于儿子小时候脑部受过外伤、受过辐射时,他痛苦地对儿子说:“宁儿,你是来得艰难,走得急呀!……你出生时便遇到了难处,医生用产钳夹住你的头拉出,这一拉,让你的头部受了伤?为后来的疾病埋下了最早的祸根?我何不早早请假回家,要求医生剖腹产,那样,就不会对你使用产钳呀!我好后悔!”在抚育儿子成长过程中,“我们那时不懂,不知道给你加点奶粉,致使你在最需要营养的时候受了亏,这也是你以后得病的根源之一?……我真愚蠢!”在儿子刚上小学时,用余下的五元钱请几个同学吃饭时,“你到了家,我就命令你:给我跪下!还在你屁股上打了一巴掌。我这是什么管教方法呀!爸爸对不住你呀!”“当你迷上电子游戏时,晚上,我把你带到河滩里说,我们不要你了……儿子,那晚把你吓坏了吧?”在儿子小升初时,“考不上十三中,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哩!我为什么要死死逼你,这到底是我的虚荣心和我的功名心在作怪!”儿子高中时,由于家刚搬到北京,孩子对气候、环境的不适应及青春期出现的叛逆心理等,周大新先生在高考最要紧的指导思想下,并没有去了解和关心走路低着头、在教室里低着头、怕别人看到脸上的痘痘的心事与烦恼,相反,还不断地呵斥:不要看小说了、不要打篮球了等,在这些太多的不要约束下,至使儿子叛逆地大声喊道:我太不自由了、我不参加高考了,至使儿子把房间门反锁独处等。对于这些,周大新先生追悔说:我只知道用强力、用压服、为什么把你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不知道尊重你?!我为何要折腾自己的儿子?是我让你受苦了。是不是这一段日子让你的身体再一次受到了损害?当时如果有人教我当高中生父亲该多好!归根结底是我的功名心太强!“宁儿,我此生做的最蠢最不可饶恕的事情就是拆散了你和怡。……给你造成那么大的伤害,我是最劣等的父亲,也是最冷酷最无情的父亲,我好后悔呀!” 从上述文字中不难看出,周大新先生一直在捶胸追悔自己在育儿、教子方面的过失,尽管儿子的病不一定与他“不当”的教育方式有关,但他毫不掩饰地剖白自己。

周大新用大量充分的事实告诉为人父母者,在育儿、教子上,要讲究科学、讲究方式方法:孩子与大人有着同样做人的尊严,大人在教育孩子时,要平视,勿呵斥,让家庭环境多一点民主,不要让孩子受委屈;大人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个性和独立空间,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成长学习环境;大人要尊重孩子的志趣、爱好,不要把个人意志强加于孩子,从而折腾了孩子,甚至葬送了孩子一生的平安幸福;人要多一点善良、平常心,少一点富贵、虚荣心;多一点诚实、进取心,少一点功名、利禄心……

周大新先生的担当与责任还表现在,当他得知核磁上那个不祥的阴影时,他擦干泪水,以军人的操守把沉重的消息标上“机密”,“放在我一个人心里。”当他因背儿子上楼累得心疼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我倒下了,你和你妈怎么办?”当他在儿子监护室外熬夜、劳累得看着二百米远的饭店而腿已无力挪步瘫软医院门口的水泥地板上时,“只为了让自己有力气再回到你的身边,足足坐了二十分钟,觉得一些力气又回到了身上,我才又站起我不能倒下,……”这种无声呐喊与抗争的顽强意志力,来自于他对儿子、妻子的爱和责任任谁读到这样的文字,都会感动和钦佩得泪流不止! 在儿子葬礼上,他经受着五内俱焚、两腿如坠“冰山”般的痛苦煎熬,但他咬紧了牙关而屹立不倒,为的是他独自担当痛苦,以减少领导、同事和亲友们为他的担忧!

读《安魂》的过程,是一次让人思考生死的过程。感觉不是周大新在为周宁安魂,而是周宁在为周大新安魂。周宁对父亲的每一次忏悔都在宽慰,他原谅父亲所有的过错,因为那都是出于爱。周宁还宽慰父亲,死亡并不可怕,不要为自己的死亡而悲痛,何况那些已经到来的,并不是最坏的。

小说后半部分,作家为儿子创造了一个唯美的天国,由人间到天国,是作家安魂的过程,是作家为儿子找到的一个天堂,天国的存在寄托了作家的愿望,既为儿子安魂,也为让自己安心,以此化解丧子之痛。在儿子的灵魂飞升至天国享域全过程中,周大新先生用丰富的超现实的艺术想象力和细腻的笔墨为儿子的灵魂撑开了一张爱的巨伞,使儿子的灵魂得以一路平安,顺利到达天国享域。小说丰盈的细节,空灵的文墨,优美的语言,澄明的意境,把读者带入了超凡脱俗的空灵世界!

关于天国的描写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但周大新在虚构的过程中,“渐渐相信了自己想象和虚构的东西”,“如果真有一个天国享域那该多好!为何不能给天下将死的人们创造一个使他们的灵魂得到安慰的世界?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存在吧,这会让我们不再以死为苦,不再被死亡压倒”。在作家的笔下,虚拟的至善至美的天国逐渐变成了可触可感的实在,儿子的天国之行,尤其是对中外先贤大师的访问与对话,是儿子思想、精神上的洗礼与升华,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撼与思想启迪。经由这样的描写,小说的基调由绝望而转为悲悯、由凝重而转为纯净、由悲情而转为理性,作家对儿子的爱也由此升华为一种人间大爱,体现了跳出个人情感后更博大的人文情怀与人类意识。

《安魂》将到达天国的各类灵魂魄分别归类安置;仁爱之魂、洁净之魂、微瑕之魂喝下保魂汤,他们不会失去所有的记忆;有冤之魂喝下息怨汤,忘怀人间冤屈,保留对人间的美好记忆;有罪之魂喝下迷魂汤,忘怀过去人生从而走向新的人生。

透过儿子对天国的甄域、涤域、净魂门、学域、享域、圣域等情况介绍,周大新带领读者一同去认识天国,把生与死放到一个更大的空间里去审视思考,让你认识到天国是人类生存的另一个维度。在到达享域后,儿子的灵魂住在观香角,“现在你和我妈都可放心了,我在天国的享域已实现了安居……”“在天国的享域每个居住点都有一扇天窗,灵魂透过天窗,可以看清下界人间的情况。……我照粼粼的指点,天哪,我看见妈妈拎着青菜走进了楼梯间,看见爸爸明显老多了……爸爸妈妈,我看见你们了,你们要保重身体呀!”“……尘世上所有人都认为,死是一种彻底的无,生死之间再没有相通的可能,谁也没想到还有一扇天窗,天国之神想到了!”“看来,我们只是在不同的空间里,可生活还在继续,我要跟你妈说说这些情况……,你现在只是换了一个空间做事罢了,这真的和你去外国留学我们看不到你有点类似,孩子,这真给了我极大的安慰……”。

小说中周大新先生借天国里庄子、魏源、王阳明、达尔文等之口,向读者表达着他对社会、人生、死亡等问题理性而深刻的理解,从而让读者领悟出:生命无论长短,只要来过,只要不做对不起天地良心的事,就无愧于做人,就不虚此行。反之,如果恶欲膨胀,道德败坏,人格沦丧,祸国殃民,那么,即使生命百年,也不过行尸走肉,遭人唾弃!

比如天国之神在天国的入口处设立甄域,就是要对人的灵魂进行必要的甄别,且专门设立了惩域,惩罚那些在人间做过坏事的人如在人间为了毁掉尸体炸死炸伤多人的煤窑老板刘辉煌,还有清朝大贪官和珅……在灵魂经过涤域时,要在渡河荡涤尘埃、净化灵魂。在尘世蒙灰的灵魂,戴上阿亮给的眼镜,就能看到自己在尘世做过的错事、坏事,一定要向天国之神坦白和忏悔!“那副眼镜其实就代表着天国之神的眼睛”。灵魂们在戴上了阿亮的眼镜后,他们才知道应验了人间那句试图规范人们道德良知的那句老话:人在做,天在看。让那些向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灵魂、在官场设暗礁的灵魂、只言利用利益的灵魂、落井下石假仁假义的灵魂等都感到非常震惊,他们七嘴八舌惊骇地说:“我原以为我的掩饰很成功”,“我以为不会影响历史对我的评价”……这些字里行间告诉人们:凡事,都要讲天地良心,而不要心存侥幸!天国之神目光敏锐,明察秋毫;天国之神公平公道,最有权威性。无论你位多高、官多大、权多重,只要你不做好事、善事,都将逃不过天国之神的眼睛,都将逃不出天国之神的惩处!

天国里不容任何特权、以强凌弱、心怀恶念的思想存在。天国里讲究的是公平温馨,其乐融融,“天国享域就是人间人们梦寐以求的地方。在那里,逝者的灵魂可以重新生活。”灵魂们之间平等友好相处,“悠然地听音乐,欢乐地做游戏,还能见到祖爷爷、祖奶奶等先祖,并得到他们的佑护”,甚至还有相互欣赏、爱慕的萌芽。比如导游粼粼,儿子说:“一听到她的声音,我的心里就有一点说不出的兴奋……,她屋子里的书香和花香相掺,朴拙和灵巧相映让人觉得情趣无限……”作者用高洁的爱和无限辽远丰富而神秘的想象力,不仅为儿子的灵魂找到了一个得以安居安宁的归宿,还为人间找到了生活的仙境。它在给无数必死的生者带来极大安慰广阔的思想空间,引发大家理性深入地思索人间、社会、人生!

周大新对生和死的重新理解和阐释,将个人经验升华成了普遍意义。死亡并不可怕和难以接受,而人死后也可进入天国,死意味着生,是新生命的开始,生死并不两隔,只是生活在不同的空间里。可以说,这种对伦理、死亡的感悟与表达正是对作品内涵和意义的提升。

小说对天国的描写,虽然是虚拟和想象的,但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却是深刻尖锐的。凡俗的灵魂进入甄域后,要经历检验,根据灵魂的洁净程度而获得不同的待遇。现实中各种丑恶的灵魂在进入天国的过程中都受到了相应的惩罚。而进入享域后灵魂就不再持有灵魂之外的任何东西,这里没有权位、没有金钱、没有名、没有道德优势,所有的灵魂都是纯净的,都是完全平等的。周大新先生巧妙地借儿子对住在天国享域里的古今中外文化名人、科学家等的访谈,让他们谈出的观点、哲思,对社会、人生等相关问题进行解读、分析。比如,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去追问人类的由来;从唤醒国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对人生透彻的参悟,去阐释人为什么要活着;在俗、佛两界生活过的文化大师李叔同回答了人生没有可比性、人生不可量化等曾令世人困惑的问题。让爱因斯坦回答人生的痛苦来源于比较。快乐和幸福都是人的一种自我感觉,无法对其进行固化和把握,而灵魂的价值与美好与否才是最重要的。儿子在天国采访的最后一名先贤是莫扎特莫扎特专门谈到他最后的作品《安魂曲》。小说的名字正是借鉴于这支曲子。“它没有伤感的色彩,相反,旋律非常明快欢乐,让人感到生命的力量。莫扎特在写这个曲子的时候,自己也正面对死亡,他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是因为对生和死也都看开了。《安魂曲》能令心情不好的人听完开朗起来,起到安魂的作用。”周大新说自己写《安魂》的目的也是如此。除了告慰儿子的亡灵,他也想让自己和妻子,以及全天下的失独父母,还有即将面对死亡的人们,能够得到安慰,不再恐惧。

再次整理这篇文字,还是泪流不止。人生短暂,不空谈,不抱怨,不泄气,循着理想,向着理想的方向前进,总有一天会接近自己的目标活出自身价值这虽显淡薄,却不失本真,为人生意义,也为安魂!

读周大新作品《安魂》》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