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国平《安静》
“男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不可不读周国平。”男也该读读周国平。我在火车上不安静的环境中读完了周国平的《安静》,以致我安静得都不觉得饿了,晚上十点到第二天下午四点,我只吃了一碗方便面,火车的摇晃不但没有促进食品的消化,反而有利于精神食品的吸收。书中涉及众多话题,或谈写作、绘画、音乐,或说历史人物、教育、医学,或论哲学、宗教,作者都有其个人的独到的见解,而这些见解或深或浅的把我带入某种意境。
周国平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的精神宝库。”少年时代的周国平进入北大,在那深沉丰盈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下成长。文革时期,他在深山里安静思考,与圣贤先哲交流,和花草虫鱼对话,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下,他完成了对思想的构建和灵魂的提炼。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又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让他完成了一种内在自身超越性的突破。
安静是一种心情。随着年龄见长,世界观渐渐明朗,名利欲渐渐淡薄,心情也自然而然趋于平静。在责任感的驱使下,我们应该能沉着地面对世事的变化,安静地观察万物兴衰,创设恬静生活。看看我们生活的世界,利益驱动往往高于一切,物质诱惑远高于精神愉悦。在这样一种日趋喧嚣与躁动的社会氛围里,安静就显得弥足珍贵。安静的氛围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它与宁静不同。宁静是空旷的场地内,只有极少数的人,没有声音,有点死寂。而安静则不论场合,无论置身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它都可以存在,只要一个人心如止水,他就可以感受到安静的存在。安静是一种美丽而又自然的境界。丰富的安静,则是心态平和,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安静是简单生活。简单中蕴含着丰富,是人的生命中最美的境界。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渐渐拥有内在的精神世界的财富。尘世中有太多的喜怒,太多的悲欢,太多的烦恼和痛苦。一个人如果沉溺于外界的财富、名誉、地位,那么他必定是欲望膨胀的,必会为利益所驱使,疲于奔命,乐此不彼。心境简单了,就有心思经营生活;生活简单了,就有时间享受人生。我们要学会经营自己的生活,不是天天混日子,也不是天天熬日子,而是天天享受日子,经营日子。惟其如此,活得才快乐。活得简单不难,只需懂得为自己而活,为美好而生,为幸福而做。
安静是一种智慧。需求越小,自由越多;奢华越少,舒适越多。改变一下自己的态度去适应不同的情况,心情轻松舒畅,不要心郁气结,跟自己过不去。在内心深处拥有一份安静,能让我们在困难面前少一分惶恐,在失败面前多一点从容;能让我们在功利面前鼓起拒绝的勇气,在淡泊面前积蓄奋发的力量;能让我们在平凡之中坚实自己的脚步,在变化之中辨清前进的方向。安静让我们微笑地巡视着尘世间人来人往,幸福地享受这寂寞中的安宁。
安静是一种境界。安静是生命在经过跌宕起伏后才收获的一份宁静,一份坦然,这种安静中包含着成熟。丰富的安静是一种境界,一种要求我们在纷繁中保持宁静的状态和定力,我们的生活可以是忙碌而精彩的,但我们应该是忙而不乱,安静而有条理的。孤独、沉思与安静,正是人间智者独有的专利。智者一旦与安静无缘,就不再是一个真正的智者,而是一个大众性的物质消费者。智者的最佳境界是安静,只有安静了,我们才能有效地思考生活的意义或者生存的理由。我们应该在忙碌一天之后抽出一定的时间静静地想想自己都做了些什么,这些事情又都在哪些方面使自己有所提高,或是每天做的同一件事又给了我们哪些新的感触,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收获一份安静。如果不懂得何时退出,何时进取,就只能等着让生活来玩转自己的人生了!
周国平作品《安静》散发着浓郁的平淡味道,富有哲理。他把自己立于命运之外,冷眼旁观世间百态,却掩饰不住他对生命的挚爱。“爱是耐心,是等待意义在时间中慢慢生成。”“人之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有理性和道德”。“你应该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这样的生命思考常常让我觉得有所悟,心情也会随之平静下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没有人会跟别人有相同的经历、相同的人生。“成功不是衡量人生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高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只要你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你就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和踏实。”“让我们都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向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内部倾听,听一听自己的生命在说什么,想一想自己的生命究竟需要什么。”明确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什么时候不该干什么;也知道什么事情自己愿意做,什么事情不高兴做。总是被迫去做自己其实不想做的事情,那很悲哀。比如读书,没有那个人是天生就爱读书的,但是确实有以读书为趣的人,这种人比一般人活得幸福,因为读书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而那些不爱读书的人,读书就是一种束缚。我们真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从而将自己放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不管世界多热闹,依然独善其身。
安静就是你能把心静下来,做你想做的有意义的事,而不是尽做些无聊的事。那些能够将心静下来做事的人,终究会使他们做成一番大事业。还以读书为例,很多时候,我读书忽略了自己的内心,读操作层面的书(这几天连续看几本关于课改的,书名就不说了)多而经典相对较少。其实很多书只是过眼云烟。
在《能使男人受孕的女人》一文中,作者有言:“两性有着不同的生活形式,要辨别何种形式更有价值是无聊的,两性的差异本身就是价值,藉此才能把生活推进到更高层次……女性的伟大是包容万物的,与之相比,形形色色的性别之争不过是一些好笑的人间喜剧罢了。”我们不应该纠结那些没有意义的琐事。
人或许可以征服整个世界,可是不一定能征服自己的心灵。“现在,人却迷失在高楼的迷宫之中,不管我们为装修付出了多少金钱和力气,屋宇仍然是外在于我们的,我们仍然是居无定所的流浪者。”一个人可以在世上获得巨大的成功,包括财富、地位、权力,可以极大的满足自己的物欲和虚荣,可是他却不一定幸福。
幸福是什么?就个人而言,物质的最大幸福是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最大幸福是心灵有归宿。在这二者之间,物质幸福要让位于精神幸福。工作中,我们不应有多余的名利遐想,不应有那些莫须有的疑虑,简简单单的做好安静的自己,做好每天的工作和生活。2009年1月,我开始写博客,至今坚持了十年,这大大减少了我读书的时间,但我总是希望用阅读和写作来指引自己的行动,找寻自己的真实内心。2019年3月,我开始写公众号,希望能坚持。
“教育的本意是唤醒灵魂使之在人生的各种场景中都保持在场。相反,倘使一个人的灵魂总是缺席,不管他多么有学问或多么有身份,我们仍可把他看着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蒙昧人。”读了周国平的《父母们的眼神》,我进一步明白,孩子不能捧在父母的手心里长大,那样孩子将永远是孩子。要想让孩子能独立,必须要让孩子具备独立的人格。孩子在浓厚的独立氛围中长大,自然会养成牢固的自立自强意识。如果我们做父母的能在孩子教育问题上适当的放一放,让他们独立的去面对问题,独立地去解决问题,让他们与自己的生活一起成长,那父母眼神里的紧张与担忧是不是就会少一点?内心的快乐是不是就会多一点?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生命的自觉性,才会在社会生活中努力劳动与创造,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再现个体生命的价值。如果一个人来到世上,只知一味地占有、享受以及消费,那只能说他生存过,而不能说他存在过。因为生存,就是如动物一样纯粹的活命,而存在,其含义中还有“总得做点什么”,也就是说包含有生命的自觉性。人生世间,只有不放弃思想,才能问心无愧地说“今天我活着”。“活着总得等待什么,哪怕等待再多。事实上,生活就在这等待中展开并且获得了理由。”“活着总得做点什么,既然找不到最有价值的事情,就只好做微不足道的事情。”而“一个人倘若从来不想认识自己,从来不肯从事一切无望的精神追求,那么工作决不会使他成为完人,而只会使他成为庸人。”
人生不必斤斤计较,让自己怒火攻心。如果想到我们都是来去匆匆的过客,只不过是到世间走一遭,还有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值得计较呢。大多数时,一场暴风雨过后,都会是平静的天空。人心也是如此,在经过无数次的千疮百孔的挫伤时,当自己冷静下来,平静自己的心情时,才会感觉到安静的美妙。越是成功的人,越需要安静,它会时刻的告诉你警示你,这样才会让自己的步伐更坚定,更有信心和勇气。
人生只有三天,迷惑的人活在昨天,奢望的人活在明天,只有清澈的人活在今天。我想我更应该安静下来,端杯热茶,捧本好书,静静地坐,静静地看。相反,过多地穿梭于人海中,嬉笑打闹,花天酒地,不管表面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其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热闹有了,可热闹过后是什么,留下的只是疲倦空虚,其实什么也得不到,这不是纯粹的浪费时间吗?当然,这不包括朋友之间的相聚甚至放肆!
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安静地想一想,自己的生活是否安静?这也是我提倡办一所安静的学校的原因。
《读周国平《安静》》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