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国平《善良 丰富 高贵》
我为人心的冷漠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善良;我为人们的心灵的贫乏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丰富;我为这些人的灵魂的卑鄙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高贵。
《善良丰富崇高》收入周国平先生2002年8月到2006年12月所写的文章,是《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之后的第四个散文集。该书分为“经典和我们”“谁来上哲学课”“心智的品质”“读《圣经》札记”“希腊的智慧”“灵魂的思与看”“可持续的快乐”“让教育回归常识”“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批评空间”“自序与杂记”共十一个部分。每一辑里都能使人体会并惊叹于周国平哲学的智慧。
读这样的书,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状态。”《做一个有灵魂的人》“一个好的哲人应当怀有两种心情,既要像孩子一样天真好奇,又像恋人一样体贴小心。”《玩骰子的儿童》“用头脑思考的人是智者,用心灵思考的人是诗人,用行动思考的人是圣徒。倘若一个人同时用头脑、心灵、行动思考,他很可能是一位先知。”“真正的自由始终是以选择和限制为前提的,爱上这朵花,也就拒绝了别的花。一个人即使爱一切存在,仍必须为他的爱找到确定的目标,然后他的博爱之心才可能得到满足。”“人拥有了财产并不等于拥有了家园。”“爱不是对象,爱是关系,是你在对象身上付出的时间和心血。”“只有你愿意为之而死的东西,你才能够借之而生。”“创造是‘用生命去交换比生命更长久的东西’”。《走进一座圣殿》“如果说认识到人的无知是智慧的起点,那么,觉悟到人的不完美便是信仰的起点。所谓信仰,其实就是不完美者对于完美境界的永远憧憬和追求。”《狂妄者最无信仰》“信仰的种子只有在好的心灵土壤中才能成功生长。”《种子和土壤》
《序》中周国平说:“通过阅读经典,始终生活在人类伟大心灵所建造的那个世界里。这些伟大心灵使我坚定地相信,人的心灵应该是善良、丰富、高贵的。我最不能原谅今天教育界和学术界的,也正是以传承这些心灵品质为主要使命的领域,竟也不把它们当一回事。然而,不管现实多么令人失望,每次重温历史上伟大心灵的榜样,我便恢复了对未来的信心”。“在今天的时代,有一些人的灵魂已经彻底堕落,我们不能再指望他们,但是,我们必须指望善的种子会在广大的人的心中培育和繁衍,这便是希望之所在”。
他在《经典和我们》中说:“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多么遥远。”“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一个人倘若能够通过读书、思考、艺术、写作等等充分领略心灵的快乐,形成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在自己的身上就拥有了一个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可持续的快乐》“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的称号,你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生活。”这是周国平以敏锐的哲学眼光观察社会体味人生发出的感叹。
善良是生命对生命的同情,是人类道德的基础。善良,做人最美的品质。人与兽的区别,就是人具有同情心。可是如今人们的同情心哪里去了?为什么会出现善良缺失的情况呢?因为社会处于高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变了,更注重外在的物质表现,忽略内在的善良本性和美好的心灵;因为教育体制的弊端,应试教育的急功近利使人们忽视对孩子品德的教育,造成在人性上存在缺陷,对生命冷漠和无视。
周国平先生对教育的思考是我们对教育还抱有希望的基本认知。“中国现行教育的弊端有目共睹,事实上已成为民众受害最烈、怨声最多的领域之一,引起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忧思。根本的症结当然是在体制上,但是,体制的改革非一日之功,我们不能坐等其完成。我们应看到,即使在现行体制下,老师和家长仍拥有相对的自由,可以为自己的学生和孩子创造一个尽可能好的小环境,把大环境对他们的危害缩小到最低程度。当然,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站得足够高,对于现行体制的弊端有清醒的认识,对于教育的理念有正确的理解。可以想象,这样的老师和家长多了,不但其学生和孩子受益,而且本身就能成为促进体制变革的重要力量。说到底,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制度。在现行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的体制下,中国孩子的成长环境在总体上就是非人性的,普遍承受着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功课负担和功利期待,其恶果是童年被无情地剥夺,人性遭到扭曲。教育的基本道理并不复杂,其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特质得到健康的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毫无疑问,一个人惟有人性健全才可能真正幸福,也才可能真正优秀。毫无疑问,一个由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才能够是一个真正和谐和生机勃勃的社会。应该结束这种大规模的愚昧了,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回归教育之为教育。也许,我们还来得及。”《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
丰富主要是指精神生活的丰富,丰富的心灵是幸福的真正源泉,精神的快乐远远高于物质的快乐。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极大丰富,许多人以满足物质欲望为人生目标,一切以金钱和权力为奋斗目标。现实生活中人心浮躁、思想盲从和对未来的茫然,容易受到外界各种现象的干扰,没有抵御的定力,这些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精神上的匮乏和无知。一个人活在世上,没有精神需求,心灵生活贫乏,该是多么悲哀和无意义!所以我们需要使自己的心灵丰富,多多读书。读书可以让你体会知识的力量,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生活品位,进而享受生活。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其所读的书有密切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而读书便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占为己有的过程,做一个真正的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
高贵指做人的基本原则,高贵者的特点是尊重他人,自尊因此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尊重别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雄视尊严为生命,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们宁愿高贵的死也不愿卑躬屈膝,他们拥有高贵的灵魂,不卑不亢。一个人的高贵,不是体现在金钱与地位上,而是体现在一个人的灵魂、思想、品德上。善良的对待他人,尊重生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尊重自己的灵魂,不被利益蒙蔽双眼,堂堂正正做人。
人的灵魂应该是高贵的,应该做精神的贵族。歌德说,“人的榜样教我们相信神的存在”。周国平说,这里的“人的榜样”就是拥有善良高贵品质的人,这样的人存在证明了人是有神性的。“一个人对于人性有了足够的理解,他看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会变得既深刻又宽容,在这样的眼光下,一切隐私都可以还原成普遍的人性现象,一切个人经历都可以转化成心灵的财富。”《哲学不只是慰藉》“一切真诚的爱和善意,在本质上都是给予,并不求什么回报,因此没有什么可羞于启齿的。”《表达你心中的爱和善意》“真正的友谊使我们在困难时得到帮助,在痛苦时得到慰藉,在一切时候得到温暖和鼓舞。”《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周国平的语言干净,简洁,很少用修辞。读他经过深思后的句子、洗尽铅华的句子特别让人舒服。譬如《城市的个性和颜色》中,他写到:“我们来到一个城市,感官首先接触的是那里的建筑和环境。”《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阐述了犬儒主义的代表人物第欧根尼的哲学观点,语言风趣幽默,把复杂的哲学观点用通俗的语言解读,易于理解。“一个内心空虚的人绝对装不出睿智的眼光。”“在达到成熟的年龄以后,一个人的相貌中真正有吸引力的是那些显现了智慧、德行、教养、个性的心灵品质因素。”“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必须顺应大自然的安排,知道不同季节收获不同的果实。”《相貌和心灵》
周国平文章的内容率性而为,有凛然正气。因为坦荡,所以才能底气十足的写时事评论。从《城市化:给子孙们留下什么?》《值得警惕的网络暴力现象》等文章中,可以看出周国平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度。在序里,周先生说,对这部分文字并不满意,它只是喊出了一下心中的愤懑,对革除弊端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周国平的凛然正气,除了来自学术方面的自信和对物质权力的不屑以外,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种文人特有的悲天悯人的胸怀。“通常的情形是,群众评议中的优胜者是那些人缘好的人,而不是贡献大的人。”“做人和做事是有区别的,做人要讲道德,做事要讲效率,讲道德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讲效率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品行与报酬》
周国平告诉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不会灭亡。”“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其恶劣甚于专制的环境。”《把我们自己娱乐死?》他文字中处处透露出对“精神生活”的高标准严要求,他多次在文中说,即便是妻子也不应该看丈夫写的日记。“伊壁鸠鲁早就说过:快乐较多依赖于心理,较少依赖于物质;更多的钱财不会使快乐超越有限钱财已经达到的水平。物质所带来的快乐终究是有限的,只有精神的快乐才有可能是无限的。”“贪欲是痛苦之源。正如爱比克泰特所说:导致痛苦的不是贫穷,而是贪欲。”“一无所需最像神。一无所需是神的特权,所需甚少是类神之人的特权。”《谈钱》精神生活的高贵就应该体现在精神的自由上。他还是喜欢精读大师们的书,在其引领下深入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问题,从精神层面上关注今天的现实。他相信,中国的前途最终将取决于中国人的精神状况。
周国平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周国平一方面继续了他对人生理想、两性情感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加入了更多的关注现实的文字。既富有思想者的睿智和深刻,又不乏普通人的感觉和体验;既有达观者的通透和洒脱,又见性情中人的困惑与迷惘。周国平的文章始终贯穿着对人生重大问题的严肃思考,以及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密切关注,对于我们而言,最有价值的应是他给我们指明了很多为人处世的真谛。
《读周国平《善良 丰富 高贵》》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