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国平论教育2《传承高贵》

教育最终要上升到哲学层面思考问题,随着对教育的相对较深入理解,发现自己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在周国平先生那里可以印证。——题记

教育的使命是使人性中的高贵成分得到发展,以便在知识面前保持头脑的自由,在功利世界面前保持心灵的丰富,在物质力量面前保持灵魂的高贵。而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就必须要让学生经常目睹高贵,在学生的心中传承高贵。有两个传承高贵的圣殿,一是优秀教师的课堂,二是摆满大师作品的图书馆。判断一所学校是否是一所好学校,一要看这所学校里是否有一批好的教师,二要看学校是否为学生的留出了足够多的自由时间,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高质量的课外阅读。只有你走进了书籍的宝库,品尝到了与书中优秀灵魂交谈的快乐,你才会知道不读好书是多么大的损失。世上一切真正的好东西都是如此,你必须亲自去品尝,才会知道它们在人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看到那些永远在名利场上操心操劳的人,我常常心生怜悯,我对自己说:他们因为不知道世上还有好得多的东西,所以才会把金钱、权力、名声这些次要的东西看得至高无上。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受教育者变得更加美好和幸福。通过教育,赋予学生智慧比教会他们知识更重要;教会他们做人比教会他们考试更重要;赋予他们学力比赋予他们学历更重要。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育人而不是育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

英国哲学家怀特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把你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全部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我想这句话很好的阐述了教育的本质,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交给学生的知识只是暂时的,在他们以后的人生路上,或许会淡忘这些知识,但是他们有了学习的能力,不管遇到什么新鲜事物,都能够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那就是能够存在于社会的能力。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智育的目标是实现头脑的价值,不是知识的灌输,更非考试的分数、职业的技能。头脑的真正价值不在这里,这样做只能把宝贵的头脑当成一个容器、一个工具。智育的真正目标应该是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健康生长,鼓励和培养他们对智力生活的爱好,使他们懂得享受智力生活的快乐。

德育不仅仅看成一些规范的灌输,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之类,德育应该是对灵魂的教育,目标是实现灵魂的价值。人的灵魂应该是丰富的,也应该是高贵的。教师进行道德教育,应该从根本入手,使人们意识到人的灵魂的高贵。德育应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给孩子们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灵魂的引导,不仅是教师的灌输,更应该是让孩子们在特定的任务中,自己感悟,自己深化,净化自己的灵魂。不能仅仅关注智育,而更应关注作为一个人最根本的品质。

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学生最为重要的智力品质。好奇心是一种产生挑战的感觉,要自己去解开这个谜,用自己的头脑去寻找答案,把未知变为知,而这就需要独立思考。柏拉图说:哲学开始于惊疑。当一个人对世界感到好奇,对人生感到疑惑,哲学的沉思就在他身上开始了。哲学的问题,往往是对事物本源的追问与探寻,它的特点是没有确切的答案,不像我们平时的学习始终追求标准答案。在对哲学问题探寻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会慢慢开阔,对事物的认识会愈加深化,自己的心胸会逐渐豁达。

好老师具有如下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他是智情双修,德才兼备的优秀知识分子。所谓知识分子,就是一辈子热爱智力生活,对知识充满兴趣的人;其次,他爱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目的;第三,他懂教育,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绝不会用扭曲人性的方式去教学生;第四,他讲究教学艺术,时刻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第五,他善于处理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让孩子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轻松应试,同时获得素质上的全面提升;第六,他淡泊名利,甘于受冷落。

哲学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除了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生长是有两个方面的,一是身体的生长,一是心智的发展。心智不仅关乎大脑的智力水平,而且关乎精神和灵魂,真正的教育,其核心是人文教育,是精神素质的培养和文化的创造

一个学生心智素质好不好关键在于两种能力,一是快乐学习的能力,一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两种能力主要体现在课外阅读中。高素质的学生喜欢学习,对学习充满兴趣,而且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安排学习。青春期是精神生长的关键期,也是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期。一个不阅读的学生,无论功课多么优秀也不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人是凭着精神属性成其为人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人类精神生活传统的主要载体是书籍,判断一所学校的好坏主要看学生有没有课外阅读,课外阅读量的比重是多少,一般说,自主阅读能力学生多的学校就是一所好学校。

任何的体制都不可能将个人的完全自由扼杀掉,任何人都可以向现行的教育争自由。一个好教师的责任和本事在于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最有效的办法对付应试,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拓展素质教育的空间。当然,这对很多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有可能会吃力不讨好,有可能会坐冷板凳,不仅一辈子成不了名师,甚至还要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与评价,因此,需要老师不仅仅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正确的教学理念,而且还要有坚定的信念与淡泊名利的坚持。

如果将赌注完全压在应试教育上,竭尽全力让孩子成为优胜者,充其量他只不过赢得了中高考,如果输了,就会输得精光;但如果将赌注压在素质教育上,适当兼顾中高考,即使最后在中高考上遇到点挫折,素质上的收获却是无人能够剥夺的,必将会在孩子的一生中长久发挥作用。所以,以素质的优秀为目标,把应试的成功当作副产品,是合理的定位。向应试教育争自由,能争多少争多少,在应试体制下保护孩子,能保护一个是一个,这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一种责任。

从爱护自己的生命出发,人自然会关注周围的生命,对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事情感同身受,这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情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同情心。在同情心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的两种基本的道德,即正义和仁慈。正义,简单地说就是不损害别人,不侵犯别人,不能给别人造成痛苦。而仁慈就是不但不可以损人,还要助人。人的社会特性决定了在其一生中,始终要和他人互动、建立联系。一个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中能够换位思考、推己及人的人,就是具有同情心的人,这样的人通常也是一个善良的人。

善良、同情心是道德的底线,也是人和禽兽区别的开端。当然,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不只是体现在生命这方面,还体现在人是一个精神性的存在。人不但要活,还要活出意义,这是人之为人的特点。我们常说的灵魂,指的就是这样的超越性,要超越生存,追求比生存更高的意义。人的肉体要为灵魂服务,使灵魂的生活更有品质,不能颠倒过来,为了肉体过得好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灵魂高贵者的特点是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是把自己当作灵魂,尊重他人就是把他人当作灵魂。我们的文化传统,缺乏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个体灵魂的尊重。在学校教育中,上述两样东西的缺失同样体现的非常突出。为了学校的名誉、教师的地位,逼迫学生,完全不考虑学生身心健康;不管什么个性需求的学生,都要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不大在意学生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更不去了解学生的内在追求。把自己当人看,所以也会把别人当人看。那些不把别人当人看的人,暴露出的正是也没有把自己当人看。尊严无价,只有无尊严者才会用金钱、权力来为自己定价。当生命得不到同情,灵魂得不到尊重时,也就是道德底线被突破的时候。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去开展所谓的德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自然是不可能的。同时,人也感受不到自身的高贵,体会不到当下的幸福。一个在今天都感受不到幸福的人,怎能指望他今后会有幸福感?

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为内在的心灵财富。换句话说,人不能缺少两个朋友: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大师。一个人如果平时坚持阅读,时常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进行学习和思考,他自己的精神就成长起来了,越来越丰满了。而人类精神生活传统的主要载体是书籍,所以阅读是精神成长的重要源泉和过程。自己内在的积累越是深厚,越丰富,阅读的过程就越愉快,越有效。这是一个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过程。但仅靠阅读还是不够的,还要坚持不断地写作,包括写日记等,与自己的灵魂不断地进行交流,将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想,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精神财富。对教师来说,阅读和写作的过程,既是自身修炼的过程,也是传承高贵的过程!

读书的收获有两种:一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不知道而且也没有的东西,即知识;二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已经有但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即智慧。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读书的过程中常常发现作者表达的某个思想我也有,但是他表达的非常好,引发自己去进一步的思考。这实际上是一个唤醒的过程,经由阅读,将自己内心中已有的东西给激活了,并在这一过程中,和书籍中的观点进行交融和交锋,并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产生对世界的新认识。这样的一种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所收获的就是智慧。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从小读经典作品,可以从经典的童话开始。汲取经典作品养分长大的孩子,他会自觉地进入人类精神追求的传统,保持天性,传承高贵。读精神伟人的著作,看艺术天才的创造,我知道了人所能达到的高度,于是为自己生而为人类感到幸运和荣耀。可是,走在街上,看见那些在路边玩牌和喧哗的人,那些开着车使劲按喇叭的人,看见那么多空虚的脸,我不禁想:难道他们也是人类?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这一点常常使我感到震惊。

读周国平论教育2《传承高贵》》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