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了解学生 多与学生沟通 协调各方力量家校共育

星期一一般最忙,今天也不例外。依例开行政会。

开会和讲话都要注意对象,不能自说自话。有时尽管对象不同,但管理是相通的。

教育管理者要有原则的忽视和遗忘老师和学生的不足。

当教育管理者的有必要看些医案,了解什么是同病异治,什么是异病同治。推荐大家看看《千古中医故事》和《大国医》。

家庭、学校、社会是教育子女的三个不可分割的基本环境,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意义重大,决不能低估它所产生的影响。作为教育管理者,理应与学生家长主动沟通,使学校、家庭紧密配合,步调一致,形成合力,对学生的教育校内校外一个样,只有坚持这样做,对学生的成长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现在学生家长,一方面因望子成龙心切而派生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另一方面则把家庭溺爱方式向外界延伸,这种心态,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应引导家长有正确的认识,即增强家长的抗挫折意识和能力。要知道,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

世界上最希望一个人有作为,最真心愿让一个人超过自己的,除了他的新生父母之外,就是他的老师了。当老师的都真心诚意地盼望自己的学生能德智体全面发展,做梦都想着自己的学生们进步了,成绩提高了,个个成才了。老师盼望每个孩子都好的心情与家长的心情是一样的。

教育管理者应经常和家长主动沟通。沟通的目的,一是交换孩子在校和在家的表现,二是商量教育的办法。有些老师不注意与家长沟通,在未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下,偏听偏信,对学生产生一些不正确的看法,甚至指责、打骂学生,这些做法,对孩子的教育将会产生不好的效果。与家长沟通的途径有:召开家长会、家访、建立学校家庭联系手册、电话联系等。孩子在校犯了错误,老师能处理的就处理,不要动不动就请学生家长到校。必要时可通过电话联系,把情况客观真实地反映给家长,共同教育孩子。我带的几届学生只有初三一年,但家长100%单独沟通过,50%以上家访过。

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育管理者都可能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偶发事件。能否处理好这些偶发事件,关系着本堂课的教学是否成功,唯系着我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地位与威望怎样。也就是说,处理偶发事件,是一门艺术。首先得转变观念,用不同的方法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偶发事件,一般是差生所为。他们丧失学习兴趣,缺乏自信,甚至与教师唱对台戏。然而,他们也有人格,也有自尊,只是不知道如何去保护自尊,树立自信。他们和优生相比,为了不让自己掉价,改换一种方式,向人们显示自己的存在、气质和意志。我们要冷静处理,要用各种方法去处理,因势利导,才能尽可能的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逐步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把偶发事件的害处降到最低限度。

教育管理者要努力改变自我,要解放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这是处理好偶发事件的思想前提。只有老师转变了观念,超越了自我,才不会因偶发事件的出现,便气不打一处来,动辄训斥处罚,甚至把自己的怨气发泄到学生身上。静观其变,循循善诱,尊重学生人格,帮助学生超越自我,主动改正错误,并积极配合老师教育,推动班风校风的良性转变,偶发事件就会大大减少。这样,师生之间和睦相处,成为朋友,工作起来也得心应手,而不会手足无措。

管理和教育好学生,必须首先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管理者重要的基本功。教育管理者工作是事务性工作,了解学生必须多下功夫、巧下功夫。对个别学生可以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深入了解,以全面发展的观点了解学生,抓住重点、特点了解学生。

比如,为了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对后进生要注重多给温暖。而许多教育管理者过分注重优等生,忽视后进生:对前者关心、表扬多,对后者关心、表扬少;跟前者关系亲密,跟后者关系疏远;对前者态度和蔼,对后者态度凶狠。结果工作越做越难,越难越发火,差生越来越多,班纪校纪越来越差。

教育管理者工作需要韧性与耐心,转变后进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想走捷径只会徒劳无功。要情感到位,方法得当;要坚持不懈,不言放弃,差生就会转化,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而这样的后进生将终身铭记他的教育管理者。比如2003年的**,我接手时,成绩中下,行为极差,老师管不了,政教处给过处分,保卫科经常找,我投入了大量精力,使其思想行为都发生了较大转变,2003年中考成绩632分,达到八中计划内分数线。再比如2001年的**,因某种因素中途到我班的,与老师关系不太好,爱与教师抬杠,搅讲,我以理服人,后来他以696的高分被一中录取。

做好教育管理者工作,要体现一个勤字。即勤了解、勤观察、勤发现、勤解决。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应做到腿勤、眼勤、嘴勤。要经常深入到教室,勤与学生沟通,勤向老师了解,勤同学生家长联系,从而做到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解决问题于萌芽状态,不使问题与矛盾扩大和激化,不给管理留下隐患。

做好教育管理者工作要做到一个细字。首先了解情况要详细、要认真,全面观察和了解;其次发现问题要仔细,不让任何问题的蛛丝马迹逃过自己的眼睛;第三处理问题要细致,不能急躁、简单、粗枝大叶、甚至粗暴。必须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晓之以情,达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使动机和效果、手段和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

做好教育管理者工作应注意一个全字。第一对工作要全面抓。校风、校纪、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要重视,都要搞好。不能只抓学习,放松或放弃其他工作;第二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管理者对全体同学都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不能有男女之别、贫富之别、亲疏之别;第三对学生成长要全面关注。即不但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生理心理,要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

做好教育管理者工作,要把握一个严字。努力做到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从严衡量。首先要严而有章,即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其次要照章管理,即要严格按照校纪办事,在执行过程中应做到严而有恒,善始善终,不能有头无尾,半途而废;第三要违章必究,即要严肃认真地处理一切违反纪律的人和事,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第四要严而有度,即要处理好严和爱的关系,管理和教育的关系。要从严爱生,严而有理,严而有格;要严中有爱,严中有情,使学生能够理解老师的严,接受老师的严格管理。

教育的关键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重合格轻特长。过分强调合格,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让分数说了算,而拥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是凤毛麟角,令人遗憾。

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能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个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情感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管理者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如果管理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管理的灵魂。

多了解学生 多与学生沟通 协调各方力量家校共育》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