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知识渗透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肯定传统教育在过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存在诸多弊端。尤其是在今天,它过多地培养了以死记硬背为中心的、缺乏主见和创造能力的没有个性的模式化人才,显然已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现在中央教科所也早已意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提出创建创新教育体系。我们搞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的教育科研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适时的、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渗透新知识的意义

第一,可以弥补现有教材知识不多、知识陈旧的不足

在当今时代,知识经济悄然兴起,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席卷全球,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更新、发展、变化着,而现有的教材知识却在相对迅速的老化,极不适应创新的教学要求。即使新编一套教材,也得需要34年的时间,等新教材编出来,有的知识又已经老化、过时了,永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譬如说计算机更新,就连买计算机的人都难以跟上潮流,更不用说教材的更新了。而我们学习、吸纳新知识,并及时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渗透,既可以免去新编教材的繁杂工作,又可以使学生以最快捷的方式接受新知识。因此,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科研实验所创建的教育教学体系永远是开放的,内容永远是超前的。它不但弥补了现有教材的不足之处,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二,促进多学科知识的整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现在高科技领域的许多科技成就很少是某一学科的尖端发展,更多的是多学科相互整合而形成的边缘科学的巨大进步。这表明,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单科独进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目前,在国内已经有些学校在这方面迈出可喜的一步,如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中学,他们就构建了三学、三科、三理整合教育模式。三学整合是指基础教育阶段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知识衔接整合;三科整合则充分重视文科、理科、艺体学科的协调统一与相互渗透;三理整合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生理、心理、伦理方面的协调发展,使学生身心健康,道德完善。我们的多学科知识渗透与其三科整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学校心理咨询处的成立及一系列工作的开展,也在三理渗透教育方面有了创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相互渗透,有利于促进学生多科知识的整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贴近现实生活,做到学科教学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同步

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相比,无论从应用性,还是从时代性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它们与现实生活又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我们在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如果不及时渗透与社会生活、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课外知识,就无法活化书本上陈旧、呆板、孤立、相互隔裂的知识,就谈不上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也就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十年的学校教育,不抵十天的社会教育,有人用这句话来形容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脱节,可见其严重程度已经很不一般了。它表现在德育方面就是长期的学校教育在社会的大染缸里已失去了本来面目,无法支撑人的精神,或者是说在我们的教育一走出学校大门,就经不住社会的考验而败北;表现在智育方面,就是知识的陈旧、贫乏,与社会劳动、科技进步相距甚远,缺乏创新精神,难以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同步。因此,参与社会实践,在教育教学上渗透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技术、新动态是面向未来教育思想的要求和体现。

二、选择新知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新知识、新教法、新学法,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学家的共识。那么,在具体操作中,如何选择新知识,选择什么样的新知识,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它关系着创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提高境界,强化认识,避免学科局限,视角要大,范围要广

在选择新知识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形:往往觉得无新东西可选,或者可供选择使用的新知识非常有限。面对这种情况,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我们的选择有没有一种局限于本学科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往往使新知识选择的路越走越窄,最后不但不能实现新知识的渗透、多学科的整合,反而会作茧自缚,使本来充满情趣和活力的课堂变得苍白,使本来就只传授死知识的教学更趋于僵化。数理学科的教师常常抱怨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应该突破本学科的局限,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强化对新知识的认识,努力寻求更广泛意义上的新知识与本学科教学的联系渠道。不只是数理学科,还发现更多的文科教师也重复着类似的错误,同样深受学科内容的限制。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新知识的时候,一是视角要大,面向各类学生,各类能力以及与教育各个方面诸如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提高;一是范围要广,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广泛选择与学科知识的关节点、学科发展过程及趋向的关节点紧密关联的各类知识。

(二)教师要广泛涉猎更要加强学习,以消化更多的新知识,提炼出精华内容来渗透

在教学中,要想使所渗透的新知识既恰如其分,又能达到预期目的,就要求我们教师广泛地涉猎,从天文到地理,从文艺到体育,从历史到现实,由自然而社会,由宗教而哲学,由生命而宇宙……总之,一切有价值的、先进性的知识,都在我们的涉猎范围。然而,仅是涉猎还不是目的,更需要我们对其加以消化和提炼。因为,众多的新知识,我们是没有办法一一进行渗透的,只要能够选取其中的一点儿渗透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中去,起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作用就可以了。这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给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今后做一名合格的教师,重要的不只是备课、组织上课,更重要的还是学习和研究,否则有新知识我们也选不出来,选出来也渗透不进去。因此,学习和研究成了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学习不研究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被历史所抛弃。

(三)所选择、渗透的新知识应具备的特点

教师在选择、提炼新知识的时候,应注意新知识的哪些特点呢?

一是要体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强化知识的整体性

我们常听到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的说法,也就是说,语文和历史、政治和历史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是我们的教学才把它们分裂开来。鲁迅评价《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语文和历史难道是偶然地统一于二千年前的《史记》吗?“历史是昨天的政治,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历史”,你能把历史与政治绝然地分开吗?无论是历史知识,还是历史经验的古为今用,不仅仅是以史为鉴,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素质的体现。学生只有熟练地综合运用所学各科知识,才能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二是要体现学科知识在纵向上的深化与延伸,体现启发性特点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也存在其未来发展的趋势。我们的教学,不只是把课本上的东西教给学生,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由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从小具备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例如物理上讲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从苹果落地的自然现象得到启发而发现的重大物理规律;蒸汽机的发明曾引起了英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革命,而这一发明是瓦特在烧水过程中受到了水蒸汽掀动壶盖的启示;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发表了著名的大陆板块飘移假说,这是他在生病时,闲来无事,专心致志地观察一幅地图,发现大陆板块在形状上有吻合之处而提出来的。这说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如果不渗透重大科学发现的趣闻轶事,学生就会只知定律本身,而不知其由来,不能掌握问题发现的金钥匙,不能激发学生的发现欲、创造欲。同样,在教学中不渗透学科前沿性的东西,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大胆提出假设,学生就会在学习中陷入迷谷,茫茫然不知其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的养成。例如地理课中教学气候一节,讲到四季问题,我们能不能引导学生作这样的联想呢?地球上有春夏秋冬四季,那么,以太阳系作为一个整体,它在银河系中运行是不是也有一个中四季呢?以银河作为一个整体,它围绕更大的星系运转是不是也有一个大四季呢?多在课堂上渗透这样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见解,善于创新的精神。渗透科学史上的轶闻趣事,易于启发学生发现、创造的灵性;渗透学科未来发展的趋势,则是让学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三是要体现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纷繁芜杂,它是随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学生从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有很多是从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得来的。我们教师如果不在课堂教学中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学生所学到的就是僵死的知识,将来不但不会有半点创新,而且会成为纯粹的书呆子。譬如说环境问题,学生从书本学习中都知道污染危害环境,可是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城市究竟有哪些污染源,哪些做法是危害环境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应该结合社会实际,不但让学生知道、懂得保护环境的意义,而且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去。对此,我们让学生进行《如何治理白色污染》等小课题研究,并让学生参与城市绿化活动,为草坪清理杂草。在这一活动中,我们不单让学生去做这件事,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做这件事的意义,懂得美丽、整洁的环境有他们的一份贡献。在这个小课题研究中,学生们为创建卫生城献计献策,提出了变废为宝的治理白色污染的具有创造性的见解。这样,他们今后不仅会加倍爱护环境,甚至关心起环境保护的其它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提出的那些独特的环保构想才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因为这些想法的萌发,虽然略显幼稚,但是创新的种子已经深深地埋在学生的心间了。

三、渗透新知识在方法上要注重科学性和实效性 

重视学生个性,渗透符合认知规律的新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从中自我接受教育。这是渗透新知识在方法论上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服务于未来社会。

(一)找好结合点和切入点,充分体现散点渗透的艺术性 

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科研课题的艺术性就体现在散点渗透上。这说明,我们的科研不是去费尽心思去改变教材编排体系,而是以教材为主线进行多学科、新知识渗透教学。这种渗透不是生硬地为渗透而渗透,而是有目的的、讲究方法的、和谐的渗透,既可以是课内渗透,也可以是课外渗透,既可以是专题渗透,也可以是课堂教学中星星点点的渗透。这种渗透是带着灵性的渗透,是以创新为目的的渗透。因此,在选择、掌握了大量新知识以后,重要的是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结合点是学科之间的结合点,抓住了这个点,互相独立的学科就成为整体;切入点是新知识与课本知识相渗透相融合切入点,抓住了这一点,就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科结合点、新知识切入点是广泛存在的,稍微细心一点,就能很好的做到。譬如说,历史上讲数学名著《周髀算经》,其中提到了勾股定理的特例是勾三股四弦五。学生大多对此话不理解,按一般的历史教学要求,并不需要教师讲解清楚,但是,如果历史教师稍微有一点数学知识,列出3²+4²=5²这个式子,画出直角三角形,标明各边数据,学生就会明白;教师如果继续让学生想象力,举出其它特例,这时候学生的创造欲望就会迸发出来;当教师由此而得出a²+b²=c²,那么,学生在数学上再学勾股定理时就会想到历史上的《周髀算经》。看似是历史老师多此一举,但这多此一举对学生的影响却是很深远的。反过来,数学老师如果在讲这个定理时,也渗透历史知识,那么学生的知识结构就变得更加完整起来,讲出西方叫毕达哥拉斯定理,实际上中国发现这个定理要比西方早几百年,无意中使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二)运用新方法,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对学校应该教什么的问题的回答是教学生学习怎样学习和教学生怎样思考,也就是说学会学习比学到什么知识更重要。另外,这本书中还明确要求教师坚持每天问学生同样的问题:“我今天教给你们的东西,你们将来会在什么地方用上?”这充分表明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和思考,能否使学生坚持终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在将来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而我们的传统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却与此不同,没有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走出校门后,便几乎与学习无缘了,在工作中仅依靠学生时代的知识加上社会经验,是无法达到创新要求的。因此,我们在今天的教学方法改革中,尝试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这在英语教学中特别适用。我们学校的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多都采用对话、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效果良好。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视教学系统,播放电视散文、诗歌,声、像、情、文并茂,也在阅读理解与写作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它各学科也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2.问题发现法,也称作导学法。即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参与问题的发现。这样,学生张着嘴等着喂或者喂也不吃的填鸭式教学,就变为老师领着学生探索、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领鸭觅食式教学。洋思初中以三流的办学条件、三流的师资基础、三流的生源质量,创造了一流的教学质量,而这些成绩的取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进行了以三中心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在山东,洋思经验实践较好的是临沂九中,他们所应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就是问题导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地应用问题导学法,也就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当今世界竞争的关键在于,教育能不能为社会培养出能够终生善于学习的人才。

3.角色互换法。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习惯上提问学生,讲给学生听,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让学生也做一回老师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我们在课堂上试用过让学生来提问老师,结果学生异常踊跃,提出了许多新颖的问题,真有点匪夷所思,使我惊叹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这种方法,主要是发动学生提出问题难倒老师,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4.动手动脑──巩固学习的好方法。学生不将所学知识亲自应用,就很难变成自己的东西;学习中如不加强思考,也很难巩固所学知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以小课题研究、小制作、小创作等形式强化学生手脑并用训练。学校根据各科特点,由各科教师辅导学生每周搞一次小课题研究。

多学科知识渗透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