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偶然到必然 – 任正非评点IPD
年初华为任总在“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中有这么一段话:
“二十年前的IPD变革,重构了我们的研发模式,实现了从依赖个人、偶然性推出成功产品,到制度化、持续地推出高质量产品的转变。”
这段话让我感触良多,“从偶然到必然”准确定义了做我们这个行业的人追求的目标,内涵十分丰富。华为花了20多年的时间真正透彻理解了创新产品开发过程的真谛,这个理解是在他们扎扎实实的实践中形成的,为华为取得今天的成就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令人遗憾的是,还有不少IT企业老大们,过程改进的精英们没有真正吃透它的精髓。
必然不代表100%的成功,必然代表着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行业的最好的理念、原则、实践、技术;融入了客户的要求、组织的能力;同时它是充满活力有自我完善提升的能力;必然代表上下一致,具备文化精神层面的高境界。
必然不代表完美,必然代表超越竞争者,必然代表勇气、敢于做别人没做过的尝试。
追求“科学化管理”是许多领导挂在嘴边的话, 但科学化管理意味着什么,特别是领导者要做什么改变,许多人并没有去深入思考。
任总在IPD建设蓝血十杰颁奖会上论IPD
2016年,任正非在华为公司IPD建设蓝血十杰暨优秀XDT颁奖大会上,做了一个题为 “IPD的本质是从机会到商业变现” 的讲话,正在通过CMMI或其它驱动器做过程改进组织的领导应该认真看看下面这段话:
“回看华为公司二十八年发展的历史,可以归结成一句话——“苦难与辉煌”。想想公司刚成立时,就几个有文化的“农民”,虽然也穿着西装,但是农民意识,不了解外面的世界。1992年,我第一次去美国,就感到一种氛围的冲击。第二次去美国,我们想到改革公司。我很幼稚,曾买到一本书,以为我们跟着这本书就能变革成功。IBM说“可不是这么简单”,派来了庞大的改革顾问小组进入我们公司,手把手教,历时二十年才走到今天。这么有经验的顾问指引,尚且如此困难,所以当初想靠一本书就能变革成功,的确很幼稚。
IBM与我们谈“你们是否有革自己命的决心?美国也没有几家公司推行成功。”因为按流程节点来赋权,最高领导人没有权力了,权力下放到比科长还低职级的人手里。你们看我现在没权,整天“游手好闲”,这就是革命成功的一个表现。下一轮改革,还要革掉轮值CEO的一部分权力,一层层放权。这样整个流程系统是一个柔软的结构,不再僵化,才能适应未来高速社会的发展。因为我们在全世界每年将有一万个合同,现在指挥这些“战争”的人是二等兵,所以我们一定要增强一线作战部队能力。当然,不要认为市场才是一线,研发项目也是一线作战部队。IPD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为了把权力继续分散下去,形成一种合力。我们要看到历史赋予我们的巨大使命,今天公司的管理能走到这样程度,应该感谢各级领导自我革命的结果。每个领导杀掉自己的权力,就是“革命”。
以前我们做IPD其实很盲目,即使今天获得“蓝血十杰”的人,也不得不说,当时也没有这么深刻的认识。所以我们要感谢顾问,感谢作出历史贡献的功臣。除了获奖人员,还有很多没有获奖、默默无闻作出贡献的人,也要考虑他们的贡献,贡献有大、有小,希望他们也能分享公司未来的成果。
华为公司IPD,就是奠定了一个基石,让所有优秀人才来跳舞,想怎么跳舞都可以。为什么特优秀人才在华为无法生存下来?我们要研究这个问题。“万里长城”大平台上,我们要允许一些灵活开放的体系。各级领导要心胸宽广,允许一些特优秀人才能在华为生存。”
在华为处处可见的一张图
任总在讲话中也回答了“在互联网时代怎么看待IPD”这个问题,下面这段话对从事过程改进的朋友会有很好的启示。
“深刻理解IPD的核心理念,从机会梳理到商业变现的流程化管理。敢于挑战难的项目,实现大成功。
1、我们是构建一个大的系统、大的平台。必须要有一些规划,不然就不能建立一个万里长城。历史的万里长城是死的,而我们的万里长城是活的,随时都会部分改建的。若底层基础的砖头随时代进步是不可改的,不能优化,那么我们就是一个僵化的公司。
IPD就像修万里长城一样,非常重要,不要因为互联网公司总是攻击我们,就对IPD失去信心。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租一架飞机,沿着万里长城飞一万里看看,悬崖陡峭的高壁上都修了长城,中国伟大不可想象。即使现在走向热兵器时代,大量游客来游览,不少人仍靠着万里长城致富。所以,我们的IPD怎么会没有用呢?IPD、IFS、ISC、LTC……所有流程构建了我们做到行业领导者的地位,全世界没有第二家公司能做到十七万人一条心、一股劲、一个平台。我们把“万里长城”的基础建扎实,面对未来海量的浪潮,会比互联网公司有更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么优质的平台,一定要有“大河奔腾”的踢踏舞、天鹅湖、茉莉花……。
但是互联网公司响应客户需求的速度比我们快很多,我们对一个需求的满足,最短时间三、五年,最长时间七、八年。其实客户并不需要做到万无一失,我们有坚实的一面,也有灵活的一面,要学习互联网公司轻和灵活的一面,让IPD也能敏捷起来。今天的保守,希望明天能更多开放。
2、开发是一个特殊的确定性项目,应有计划、有预算、有核算,不仅投入财务可视,过程及核算也应财务可视,要加强研发财经队伍的建设。为实现有效管理而逐步努力。所谓特殊性确定,就是失败了可再申请预算。
现在我们的产品线存在烟囱型发展,正在拥兵自重。我们的开发结构是否可以考虑面向客户、面向功能、面向使用……来建设。我们一定要寻找最有难度的产品进行开发,简单的产品不要去开发,因为这样将导致公司聚焦的核心能力发散。大流量、低时延,这两个机会点,已经足够我们生存,为什么还不放过那些小产品?如果华为四分五裂了,如何给在座发高工资呢?只有商业成功,才是成功。
3、我们瞄准的是大带宽、高实时流量的价值目标。而且流量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不仅要有稳定的长城基石,更适应大信息流量的波涛澎湃,时代挑战着我们、考验着我们。我们是否成为合格的时代弄潮儿,困难重重,也人生难得一次搏。
我们要有快速响应的能力,也要有坚实的基础。丁耘告诉我,未来要实现大带宽、大流量,传统IPD依然是坚实的基础,适合传统硬件和嵌入式软件(如基站、光网络);IPD进一步发展就是敏捷,适合IT类软件(如BES);未来,IPD更要联合客户敏捷,对接客户业务流,商业级敏捷,适合云服务类软件(如公有云)。
4、我们将担负起现在担负网络存量一万亿美元的维护服务,未来五年还会增加。其复杂性、及时性不可想象。人工智能来帮助我们维护这些网络,有利于及时、有效的为客户提供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因此,在新品的设计中,都要有利于自动检测、自动排除故障的能力。
我们如何变革,使我们自己更加适应这个时代,存活下来?在未来变革过程中,产品开发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一定要站在客户的视角,构筑自动检测、自动排除故障等能力构建,就能把质量提升上去,把成本降下来。如果我们优先利用人工智能对我们自己网络服务,而不是对外服务,可能这方面也能做到世界第一。”
我一直认为不能照搬华为,它的情况很特殊。但华为的许多实践是可以借鉴的,任总不可复制,但他的理念可以学习。华为在过程改进方面又走到了前面,IPD 2.0的定位是“从偶然到必然”迈向“从不可能到可能”。在我看来,“从偶然到必然”依然是大多数组织改进的目标。
《从偶然到必然 – 任正非评点IPD》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