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联话
1. 引言
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脸泛红光,年年报吉祥
新年到,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华夏大地上一派祥和,此时此刻,最重要的一项习俗莫过于张贴春联了,王安石《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写出了春节喜庆气氛的同时,也道出了人们对张贴春联这一习俗的重视程度。
那么,过春节贴春联的习俗究竟是从何而来,又有哪些关于对联的奇闻轶事呢?本文我们就来聊一聊。
2. 春联的起源
2.1 春联的考据 — 从唐到五代
说到春联的起源,大家最先想到的无疑是后蜀主孟昶那个经典的楹联:
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
这个对联是正史记载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幅春联。
但是,1900 年,随着敦煌莫高窟的大门在世人面前洞开,亿万珍贵的历史文物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唐代敦煌古卷中,有这样的记载: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这满含喜庆气氛的新年吉祥话很可能就是唐代的一幅并不对仗的春联。
2.2 春联与对对子
不过说起春联的发展,明太祖朱元璋在这里面起的作用可谓是非凡的,《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曾在除夕前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民间也纷纷效仿,从此在红纸上写春联的习俗进入了千家万户,也掀起了文人吟诗作对的热潮。
朱元璋本人就非常喜欢对对子,有个非常有名的历史典故,说朱元璋与众臣出游偶遇风雨,随口说了一个上联:
风吹马尾千条线
随即让众臣子对下联,众人众星捧月,看着皇太孙朱允炆对出下联:
雨打羊毛一片毡
众位臣子自然齐声喝彩,这个对联对仗工整,意境相承,可谓是一个绝对。
然而就在这时,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却又对出另一联:
日照龙鳞万点金
与朱允炆的对联相比,这个对联在意境上,尤其是在气势上显然要更胜一筹,更有着极强的帝王气势,最后,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成功篡夺了侄子朱允炆的天下,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而这其中朱棣与朱允炆的性格特点早已反映在了他们随口对出的对联上。
2.3 对对子的兴起 — 从歌诗、徒诗到摘句的文人雅好
历史上关于对对子的有趣故事实在是数不胜数,那么,对对子这项文化习俗又究竟是从何而来呢?
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礼乐文明下,诗歌创作的热潮便在华夏大地上兴起了。
《诗经》中记载了大量先秦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诗,他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中已经出现对偶等丰富的修辞手法。
到南北朝,文人的诗歌创作不再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而是出现了不依附于特定乐曲的诗歌 — 徒诗,相比于歌诗,没有乐曲的徒诗其创作难度更大,对于修辞、韵律的要求也更高。于是,创作出琅琅上口、对仗工整的诗歌与骈文成为了文人的新风尚,也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名言佳句,“摘句”作为一项新的文化活动因此兴起起来。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
晋唐开始,文人诗中若没有佳句秀句,甚至不能称为好诗,“语不惊人死不休” 用来形容那时的文坛正是恰如其分。
就这样,很多诗歌都有着绝妙的某一联流传于世,从唐代开始,诗人书法家将自己妙手偶得的佳句或是其他诗人发人深省、脍炙人口的某一联诗题写在墙壁之上,这为对对联这项文艺活动能够独立于诗歌创作存在打下了基础。
如今我们看到,大部分楹联采用五言或七言的句式,这正是因为对联这项文学艺术是脱胎于唐宋格律诗而来,而对于长联,我们又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六朝开始盛行的骈体赋的影响,可以说对联这项艺术正是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滋养下浓缩而成的艺术结晶。
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研究院张小华博士考证,现存可考的楹联作者中,宋元约有 40 位,明代约 200 人,清代约 3300 人,可见楹联创作在明清之际已经成为文人中的一种风尚。
发展到今天,对对子、写春联更成为了春节不可或缺的重要风俗,历经千年经久不衰的这项艺术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今日的我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听到的甚至妙手偶得的对联作品早已不可胜数,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关于对联的有趣故事吧。
3. 古今对联轶事
3.1 文人书斋装饰联
正如上文所写到的,古时候最先兴起的也是存留至今最为脍炙人口的,莫过于文人出于装饰目的,将别具意味且对仗工整的两联题写并悬挂起来,起到装点书斋的作用。
3.1.1 苏轼的书斋联
比如苏轼年少时,在书斋中写下两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世间书
成年后,苏轼才终于羞于年少轻狂,在这幅对联上各补两字:
励志识遍天下字
发奋读尽世间书
可谓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好故事。
3.1.2 陆游“书巢”联
“书巢”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对自己书斋的雅号,这位壮志难酬的爱国诗人在自己的“书巢”中题写道:
万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晓送流年
这副对联尽显了诗人壮志未酬,闭门苦读的烦闷心情,令人同样深感惋惜。
3.1.3 郑板桥的艺术心得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历来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乐善好施、刚正不阿的他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佳话,而在艺术创作方面,更是推陈出新,独树一帜,他的书斋联便是融入了他毕生艺术心得的结晶: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这副对联用极为凝练的语言显示出了老辣刚劲的风骨,成为如今家喻户晓的名联,“删繁就简”体现出郑板桥对艺术由繁到简的追求以及其本人淡泊名利的处事原则,“领异标新”道出了他对艺术创新的追求与其精神面貌。
3.1.4 林则徐官署厅堂联
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官署厅堂中悬挂的对联可谓是家喻户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3.2 名胜古迹中的对联
3.2.1 沈阳故宫保极宮
有一副对联如今已经成为了很多书法展览上的常客,那就是:
夜雨闲吟左司句
时晴快访右军书
上联中以“左司”指代曾为左司郎中的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而下联中以“右军”指代曾任右将军的晋代书法家王羲之,而“时晴快访”则暗合清代曾收藏于大内三希堂的名帖《狂雪时晴帖》。
这副对联写出了在潇潇雨夜吟诵唐诗,在雪霁天青赏玩书圣法帖的恬静与闲适。
然而,很多人也许不知道的是,这副对联是题写在沈阳故宫保极宮两侧的古迹联,尽显宫廷生活的雅致。
3.2.2 成都武侯祠
要是说起名胜古迹相关的对联,那么历史上的名人祠堂可谓是最具代表性。这其中,又数武侯祠中的对联质量和数量最为卓越。
比如近代著名学者赵藩题写的: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上联赞颂了三国时期蜀汉军师诸葛亮的文治武功,下联语意婉转,讽谏意味极强,发人深省。
这副对联语言平白如话,但却直指当时残酷镇压革命党人的四川总督,令人怀念先贤诸葛孔明的同时,也深深佩服赵藩的气节,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武侯祠过厅中,悬挂的是清代将领陈逢元题写的一副对联:
一诗二表三分鼎
万古春秋五丈原
这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联以诸葛亮毕生的作品:诗《梁父吟》、前后《出师表》、《隆中对》以及最终奠定三分天下的政治局势,对诸葛亮的毕生著作和成就表达了充分的肯定。
下联以“万古千秋”进一步表达出对诸葛亮的憧憬,而最终,点出诸葛亮去世的地点五丈原,仿佛在诉说完诸葛亮灿烂的一生后,将镜头永远的定格在了他离开的背影,让我们心中升腾起无限的缅怀。
这幅对联妙在以数字相对,而更为难得的是,在对仗极为工整的同时,传达出了浓浓的情感。
武侯祠中运用数字来对仗的对联并不止上面这一幅,还有著名书法家沈尹默题写的数字联:
一生惟勤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授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与上一幅对联从诸葛亮文学贡献的角度不同,这副对联突出了诸葛亮一生的武功,而最巧妙的,是上下联分别嵌入五个数字,最终从一到十全部具备且对仗极为工整,堪称绝对。
3.2.3 天下第一长联
说起赵藩的对联,就不得不提他写下的“古今天下第一联”,这幅云南昆明滇池大观楼两侧的对联是由清代学者孙髯所作,由赵藩题写的: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 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3.2.4 上虞曹娥庙
说起启示意义,上虞曹娥庙有一副对联,颇具教育意义:
事父未能,入庙倾诚皆末节
悦亲有道,见我不拜也无妨
3.3 颇具时代性的对联
3.3.1 历史大事纪实联
-
江阴八十一日
1644 年,清军入关,次年清军攻至江阴,对已经投降的江阴地区下达剃发令,激起江阴人民的激烈反抗,最终,江阴人民在江阴典史阎应元和陈明遇、冯厚敦等人领导下,守城八十一日,最终十七万两千人全部英勇就义,令人唏嘘。
就在城破之日,反清军民领导者阎应元坐镇东城敌楼,在城门上写下了荡气回肠的一副对联: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这副对联可谓是慷慨激昂、气势雄浑,从这幅对联我们仿佛可以亲眼目睹当年反清战争的惨烈与华夏英雄儿女的爱国气节。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联
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为推翻满清统治,在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七十二位起义烈士不幸捐躯,最终,他们被安葬在黄花岗,成为了如今的黄花岗公园。
著名的民主革命家黄兴先生在来到黄花岗众位烈士墓地之时,难掩心中悲痛,写下了一幅对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万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这副对联蕴含着十分凝重的忧思与愁绪,让我们为英勇捐躯的革命志士深深缅怀。
3.3.2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祝贺光绪帝婚礼
1890 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钦点的侄女叶赫那拉静芬大婚时,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送来了对新人新婚的祝贺信以及中西合璧的自鸣钟作为礼物。
在这个自鸣钟的两侧,用中文刻有一幅对联:
日月同明,报十二时吉祥如意
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寿康
这副对联巧妙地突出了自鸣钟报时的特点,又突出了对新人的祝福。
在这幅对联的衬托下,这个礼物也显得更加别出心裁。
3.3.3 春晚上的春联
春晚作为华夏大地上新兴的一项大型春节庆祝活动,如今俨然已经成为了这个传统佳节的一项重要的庆典。
八九十年代,临近春晚时,都会向全国征集对联,而在春晚过程中会向全国公布央视征集到的优秀作品,例如 1994 年,春晚播出了一幅春联:
海峡难隔同心,共盼江山归一统
版图终须合璧,俱成功业足千秋
生动地展现了我国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深切期盼。
2008 年春节,北京做好了喜迎奥运的准备,上海也在为两年后将举办的世博会努力建设,春晚上,主持人念出了一幅颇具时代感的对联:
三海九门,京华迎奥运
一江两岸,世博靓申城
三海九门点出了具有北海、中海、南海以及正阳门、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阜成门、宣武门的北京。
一江两岸则指的是被黄浦江穿过的申城上海。
这副对联言简意赅,体现出了祖国人民对于华夏大地上即将发生的历史性的大事的殷切期盼,也是我们国力日益强盛的证明。
后记
对联作为宋元新兴的文学艺术形式,虽然其影响力相较于其他文体要小一些,但他兼具了各类文体的优点,形式别致,短小精悍,灵活清新,糅合了诗歌的精炼、散文的抒情、辞赋的铺陈、史论的凝重,并且在有限的篇幅内融入丰富的情感与修辞等艺术表现方式,作品雅俗共赏,兼容并蓄,可以说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集大成者。
从书法角度来说,对联的创作不拘于某种书体,任由书家挥洒,又可以应用在诸多场合起到装饰、警醒、纪念亦或是赠言等等作用,也是如今众书家所喜爱的创作形式。
关于对联还有更多有趣又精彩的故事,本文篇幅有限,更多的故事以及对联创作的技巧,我们就等来年过年再来聊一聊。
微信公众号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以技术为主,涉及历史、人文等多领域的学习与感悟,每周三到七篇推文,全部原创,只有干货没有鸡汤。
《春节联话》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