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2,《无姓之人》深度解读

1. 引言

《无姓之人》这部上映于 2009 年的电影早在十年前就已经被加入了我的想看片单,直到这个周末,不知道该看什么,才把它翻出来,结果不禁是连连赞叹于导演与编剧的才华,想到这样一部十多年前的电影,也不用怕剧透了,就写写我的观感。

2. 故事梗概

故事从 2092 年讲起,此时,全世界已经完全普及了基因改造技术,人类已经再也不会发生自然衰老,于是,仅存的自然衰老的老人尼莫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焦点,人们无比好奇,他的人生是什么样的。于是,一个博士对老人进行催眠,一个记者对老人进行采访,老人的回忆由此碎片化展开。

在尼莫还没降生时,他记得每一次转生的全部记忆,而遗忘天使轻轻拂过天堂里每一个待转生的灵魂的人中,他们便忘记了所有的记忆,而遗忘天使果然称得上“遗忘”天使,他竟然忘了清空尼莫的记忆,于是,尼莫带着每一世的记忆降生了。

9岁的小尼莫骑车在道路上玩耍,看到了长椅上的三个小女孩:安娜、爱丽丝和吉尼。另一方面,小尼莫的父亲却因为一场车祸葬送了自己的事业,家庭矛盾开始爆发,尼莫的父母频繁争吵,直到尼莫偶遇了他母亲的出轨,而这个出轨对象,竟是安娜的父亲。于是,尼莫的父母也只能选择离婚。尼莫的母亲搭乘着火车离开,而尼莫的父亲则站在站台上,到底是追随母亲,还是留下来跟随父亲,尼莫陷入了选择,他奋力追赶着母亲乘坐的火车。电影开始了碎片化叙事。

电影将追随母亲、跟随父亲两个不同的时间线打成多个碎片穿插叙述,同时,每个时间线又进一步因为尼莫的不同选择分化出多个新的时间线,从而进一步进行穿插,让尼莫出现了与上述三个坐在长椅上的小女孩分别进行的爱情经历,电影用这种交叉剪辑的方式同时讲述了尼莫不同选择带来的近十条不同的人生轨迹。

故事的最后,118 岁的老年尼莫对着记者说:

你不存在,我也不存在,我们只存在于一个九岁男孩的幻想中,站台上那个无法做出选择的尼莫想象出了这一切。

而此时,种种影像聚焦在站台上 9 岁的小尼莫眼中,他知道所有的选择背后皆有遗憾,小尼莫既不追随母亲,也不跟随父亲,而是奔向了一条小路,多年后,在灯塔下,成年的尼莫遇到了安娜,他们相拥在了一起,而老年尼莫面对着窗外世界的崩塌,呼喊着安娜的名字。

3. 意识流电影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在这部小说的第一章中,以意识流手法讲述了患有智力障碍的本杰明的思想意识,14 条不同时间线的一百多个相互交织的碎片被全部打乱,在主人公的意识指引下自由跳转,这与这部电影中因为主人公的不同选择而形成的近十条人生轨迹的碎片相互叠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影片的最后,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 9 岁的小尼莫在转瞬之间的幻想,碎片化的叙事更加凸显了意识的不连贯性,让整个故事显得更为奇幻。

电影通过尼莫同一人生阶段的不同人生轨迹碎片的混合剪辑,让整个故事总体来说沿着尼莫幼年、少年、青年的时间顺序正向发展,为故事的整体叙述奠定了基础。而真正困难的,是如何在碎片化的叙事片段间进行切换,这正是意识流电影难以驾驭和逾越的问题。本片在尼莫的每一段成长阶段中,或通过场景、或通过道具、或通过蒙太奇手法实现不同人生轨迹碎片之间的转场切换,做到了十分自然而流畅的叙述,这正是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这优秀的剪辑,让整部电影在多条叙事线上切换的同时,仍能够保证其故事叙述的天衣无缝。

这种将事件打碎、重组,结合闪回与跳跃的时间跳跃,营造出了一种十分奇特的魔幻效果,让观众更觉亦真亦幻,极具戏剧化效果。

从叙事视角的角度来看,电影采用了梦境、回忆、采访等方式通过主人公尼莫的内视角来进行叙事,这便突破了传统外视角的空间维度,引入了第四个维度 – 精神空间,现实不再是客观的,而是完全主观的,这为这位极具才华的导演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在这个融合了幻想的“现实”中,导演甚至可以完全突破合理性的限制,充分发挥其创造力。

然而,导演却并不满足于此,他在这个虚构的奇幻故事上还披上了一层科学的外衣,弦理论、熵增定律、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暴涨理论、宇宙大挤压理论、庞家来回归等等科学理论的加持下,让电影呈现出近乎硬科幻的质感,也让观众对故事真实性不加怀疑。

4. 永恒轮回

电影中,随着尼莫做出的每一次选择的不同,都会分裂出新的人生轨迹,这让我想到了博尔赫斯的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小说中,主人公的曾祖父留下了大量手稿,描绘的正是这样一个所有的选择全部发生的故事:

在彭最的错综复杂的小说中,主人公选择了所有的可能性。这一来,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后世,许多不同的时间,衍生不已,枝叶纷披。比如说,方君有个秘密;一个陌生人找上门来;方君决心杀掉他。很自然,有几个可能的结局:方君可能杀死不速之客,可能被他杀死,两人可能都安然无恙,也可能都死,等等。在彭最的作品里,各种结局都有;每一种结局是另一些分岔的起点。

这部电影不正像是彭最的这部手稿吗?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在这个迷宫中前进的人呢?

回想我们的人生,大到升学就业,小到一顿三餐,我们无时无刻不面对着选择,如果考虑到蝴蝶效应,我们小小的一个选择可能带来今后人生天翻地覆的改变。那么,我们怎么敢去轻易做出决定呢?这便是米兰·昆德拉所说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作家对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做出了诠释,人并非只活一次,正如德国谚语所说“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像从没有发生过”,人是无限次反复经历这一生的。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思想实验,这就是说,当你面对选择时,如果你选择欺骗自己,那么,在无限次反复轮回中,你就会无限次去欺骗自己,而永远不会做出符合你真实想法的选择,因此,怀着这样的想法,你就不会再在选择的面前犹豫不决,正如电影的最后,9岁的小尼莫奔向了一条小路“Give Way”,到灯塔下等待自己内心的真爱 – 安娜。

而这正是这部电影所表达的主题之一:

这么多生活经历里,哪个才是正确的?每一个经历都是真的,每一条路,都是正确的路,一切都可以是另一幅模样,而且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5. 人生的意义

电影中,安娜说:

选择,是为唯一有意义的生活,抛弃其他可能性。

这句话一方面是在讲述选择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在阐述安娜眼中人生的意义 – 即选择。

安娜被迫与尼莫分开后,她不做固定的工作、不试图去融入人群、不和人恋爱、不居住在一个固定的城市,因为对于安娜而言,她和尼莫的相遇就是生活的唯一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现代社会的新命题,康德用三大批判树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人不再是为了宗教或其他任何目的而来到这个世界,人成为了目的本身,但这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即人的存在,先于了人活着的意义和本质,那么,人又为什么而活着呢?海德格尔回答说:人活着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在我看来这正是这部影片想要表达的核心内涵。在尼莫所有的人生轨迹中,围绕着三位女主角,有着三段截然不同的情感生活:与安娜炽热的爱情、与爱着别人而陷入愧疚和抑郁甚至崩溃的爱丽丝的虐恋,以及与深爱着尼莫,但尼莫却并不真爱的吉尼的单向奔赴。在这无数的选择面前,可能很难做出取舍,但只有当你抛弃其他的可能性,直面内心那个最真实的答案,才能够活出最精彩的人生。正如电影中所说:

我不怕死,我只怕活得不够精彩。这应该写在每个学校的黑板上:生活就是一个游乐场,否则毫无意义。

不要悲叹命运,不要惧怕命运,不要逃避命运。

豆瓣8.2,《无姓之人》深度解读》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