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口控制——基于CMMI2.0思考对产品集成实践域的优化
CMMI 2.0中的产品集成实践域与前版相比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将部分三级实践下沉到二级、甚至初始级之路。除此之外,CMMI 2.0对原有的实践也提出了更高或更明确的要求。以上这些变化,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优化我们的软件过程管理体系:
1. 产品集成不再只是三级的事儿
前版中的关于产品交付的内容在2.0中作为ML1的要求;前版中部分3级实践已经降低到2级要求,如集成策略、集成环境的要求。
这意味着产品交付、集成策略、集成环境的这些要求都是基础的要求,对于实施GJB5000A三级的组织来说,这些实践符合标准要求已经是基本要求了。所以,我们的产品集成规程在这些方面的规定更应注意标准符合性、可操作性,不能在这些实践上打折扣。
2. 不谈顺序讲策略
在CMMI 2.0中不再谈集成顺序,而是讲集成策略,使用“策略”取代“顺序”。从字面上理解,“策略”比“顺序”的范围更广泛,策略可以指整个集成方案,包括如何集成、管理接口、组建环境、建立准则等等内容,而不仅仅是集成的顺序。
我们的产品集成规范也应做与之相应的改动。
3. 接口要求更细致
CMMI 2.0将前版产品集成过程域的关于接口的2个实践重新整合、拆分为3个实践;并且相关的要求也更细致更明确。具体表现在管理接口、评审接口和确认接口三个方面。
-
管理接口
“管理接口”要求更加明确,包含评审接口一致性、确认接口、评价接口兼容性等内容;管理接口要遵从架构决策和约束条件。
-
评审接口
对于评审接口,要求能够确保接口的覆盖范围、完整性、一致性。其中“覆盖范围”指的是接口描述是否覆盖所有接口;“完整性”指的是接口描述的要素(信源、信宿、数据协议等)是否完整;“一致性”指的是接口需求定义和接口设计、实现的一致性。
-
确认接口
要求对实际物理接口和文档上的接口描述进行比较,确保实际接口与描述一致。给出的活动的实例也很明确,比如:在集成组件之前,预先检查所有物理接口或连接。
以上就是CMMI 2.0给我们优化产品集成过程域的建议。
这正是:
集成关键在接口,完整一致原则有
集成之前先确认,没有问题方动手
作者简介:王小双,长期从事GJB5000推广、实施、评价、改进的工作,创建《软件工程之思》微信公众号,一直在《软件工程之思》分享GJB5000、CMMI、软件工程的知识和感悟。现致力于GJB5000咨询以及软件过程改进、软件工程能力提升的研究工作。
《接口控制——基于CMMI2.0思考对产品集成实践域的优化》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