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进度表之二:进度表的三分法
所有的进度表,都遵循一项基本规则,那就是三分法。
三分法是一种粗略的估算,它把工作分成了三段时间:一段用于设计,一段用于实现,一段用于测试。
所以对于一个软件项目来说,除了编写代码之外,还要花一些时间在计划和设计的工作上,以及进行测试和改良的工作。
设计和测试都是不可或缺的。
这个简单的规则应当讲给那些提供需求的人(比如系统设计人员)知道。如果他们明白三分法,就会清楚地知道:要给一个软件增加新的功能,绝不只是增加几行代码而已,随之而来的必须要增加设计和测试的成本。他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觉得增加功能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是进度表的三分法的一个功用。
不仅仅对传统项目有用,即使对于敏捷来讲,三分法也依然使用。
敏捷项目的一个迭代周期内,虽然开发人员在这个周期内只需要完成几个很小的需求,他也需要花费1/3的时间来了解需要做什么,花费1/3的时间用来实现以及用1/3的时间来确定实现的代码能否正常工作。
实际上,作为一种了解任何工作的粗略估算方式,三分法适用任何规模的工作。
对于规模更大或时间更长的项目,进度表通常会被划分成多个片段,每个片段再使用三分法,划分设计、实现和测试的时间段。极限编程把每一片段称为一个迭代;螺旋模型称之为阶段;同时,有些组织称之为里程碑。极限编程将这些片段(或者叫迭代)的时间长度定义为几个星期,螺旋模型则定义为几个月,但其基本思想是相同的:为有限的时间建立详细的进度。
这是进度表的三分法的第二个功用。
项目预期的变化和修改越多,每个片段就应该越短。由于项目计划已经被分割成可控制的几个片段,每个片段又使用了三分法做进一步的切分,这样可以降低进度表的整体风险。
所以说,尽管三分法只是一种简单、粗略的制定进度表的方法,但它依然能够在降低整个项目的计划风险方面发挥作用。
这正是:
看似简陋三分法,降低风险作用大
如无其它好方法,排定进度就靠它
参考文献:程序之美系列:团队之美、项目管理之美,Andrew Stellman,Jennifer Greene,Scott Berkun,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王小双,长期从事GJB5000推广、实施、评价、改进的工作,创建《软件工程之思》微信公众号,一直在《软件工程之思》分享GJB5000、CMMI、软件工程的知识和感悟。现致力于GJB5000咨询以及软件过程改进、软件工程能力提升的研究工作。
《解读进度表之二:进度表的三分法》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