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被“贬”的行星——冥王星
我小时候自然课上面学的太阳系一直都是九大行星,这其中就包括其中的“小老弟”冥王星。但这一切2006年就突然变了,冥王星突然就被降级了,“贬”成了矮行星,从此江湖上就只剩八大行星了。
说起来有些懵,好好的当了九大行星那么多年,怎么就突然被贬了呢?
说起来刚刚发现冥王星的时候,天文学家也是欣喜的,那时候能发现这么远距离的行星也是非常的振奋人心的。但说起来这个太阳系里的小兄弟和他的几个大哥确实有点不太一样。
首先他轨道的椭率有点太大了,也就是他绕太阳运行的椭圆实在是太扁了。有的时候他距离太阳非常非常的远,有的时候又距离非常的近,甚至比海王星还有近一些。
其次是他的运行轨道的斜率也太大了,这个斜率就是冥王星公转轨道与黄道面的夹角。所谓“黄道面”就是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平面。其他7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都是和黄道面差不多的,而只有冥王星的公转轨道和黄道面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且差的还不少。
最开始天文学家并没有对冥王星的地位质疑什么,原因也很简单怎么说冥王星也是海王星之外最大的绕太阳公转的星体,作为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也算是实至名归。
但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一个一个新的发现对却让冥王星的地位开始一点一点的动摇了。
最开始人们发现冥王星实在是太小了,别说比不上邻居大哥海王星了,就连地球的卫星月亮都是差了不少。他的质量只有月球的5分之一,更是只有地球的0.21%。
除了个头小,天文学家还在冥王星的附近发现了很多和他差不多大的星体,这些星体的大小比冥王星小一点,但又远远的大于一般的小行星。后来这个冥王星所在的这个又发现了很多星体的区域被命名为“柯伊伯带”。
这就让作为行星的冥王星有点尴尬了,如果冥王星都算行星,那他身边的那些星体算不算呢?但是怎么说冥王星还是最大的一个,勉强作为行星也还说的过去。
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还是来了,天文学家又在冥王星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颗星体,他的个头比冥王星还大,后来这颗星就命名为“阋神星”。这个名字“阋”,中文就有争吵的意思。无疑他的发现也给天文学界带来了争吵,同时也让冥王星的位置岌岌可危了。
既然冥王星又不是海王星外最大的绕太阳运行的星体,他身边也有着太多和他差不多的星体,那冥王星还有资格成为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际天文联合会(IAU)重新定义了行星。
-
首先这个星体要有足够大的质量,提供足够大的引力让他呈现圆形
-
其次,这个星体要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
-
最重要的一条,这个星体要能够清除自己轨道上的其他星体。让自己的轨道上,没有和自己体积相若的星体。
这三条限定一出,就彻底的把冥王星排除在了行星之外。因为他运行的轨道正是在“柯伊伯带”中,其中有着非常多质量和体积都和冥王星差不多的星体,所以他并没有清空自己的公转轨道。
新定义一出,冥王星就正式“降级”成为了一颗矮行星,从此江湖上就只剩八大行星了。
虽然说是“降级”但其实作为我们人类来说,其实值得欣喜。因为我们通过对宇宙中星体更精确的划分,进一步提升了我们对于宇宙的了解,也进一步拓展了人类的认知。
人类认知事物总是先从分类开始的,也是随着分类的细化而逐步提升的。就像我们最开始会把所有水里面游的,鱼一样的生物都归类成为鱼。但后来我们发现鲸鱼,海豚虽然在水中生活,也有着鱼一样的外观,但他们是哺乳动物。于是他们就不归在鱼中,而是分入了和他们看起来非常不一样的哺乳动物科。
在这样的分类进化中,人们逐渐的把人最初的主观印象从分类中剥离,转而让分类更加符合事物本身的属性。就像鲸鱼对我们来说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本身的属性是什么。
行星的分类也是一样的,从最初的从人的主观印象的分类,到越来越细化的符合事物本身属性的分类。分类的细化也是在帮助人们逐渐的去拓展认知的边界。
END
作者:锅哥不姓郭
《莫名被“贬”的行星——冥王星》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www.bookhoes.com/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