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无术的地域歧视

不学无术的地域歧视

 宋词一阕话古今

第四章 (上)

 无可奈何花落去 当时明月彩云飞


在李煜之前,词的题材很狭窄,基本就是以“花间派”为代表的闺阁恋爱、离情别绪、宫廷饮宴,比之“诗言志”的立意高远,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正是李煜将词这种文学形式发扬光大,将国仇家恨、社会生活的内容写入其中,使得词从“艳科”中解放出来。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词至李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宋词在李煜之后,才真正开始走向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宏伟征程。

 

词之三境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其中最有趣也是最有名的一段话,是描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层境界,均用著名词人的著名词句来描绘。


第一层境界是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层境界是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层境界是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不学无术的地域歧视

以今天的社会潮流来打比方,就是大家先放眼浮华世界,为自己的人生苦苦寻找出一个世人公认算是成功的目标;然后辛苦奔忙蝇营狗苟地追求这个目标,务必要累得半死;最后发现先前都在瞎忙,自己真正想要的原本就在身边。如果你不幸先知先觉不走弯路直接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年轻过。


晏殊的《蝶恋花》全词如下: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特别推崇晏殊这首词。他认为《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最得风人深致”的一篇,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意味和它颇为接近,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洒脱而后者悲壮。


晏殊一生高官厚禄富贵优游,也不知道和“悲壮”是怎么扯上关系的。纵然是王国维先生说的话,我也不能不唱个反调,认为此句“悲”则有之,“壮”则未见。另外我们通过比较冯延巳的《鹊踏枝》和这首《蝶恋花》,会发现它们都是双调六十字。其实此词牌本名“鹊踏枝”,晏殊将其改为“蝶恋花”。

 

不学无术


晏殊,字同叔,江西临川人,是宋朝第一位出名的神童,号称七岁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他的词上承晚唐五代余韵,下启有宋一朝新声,有“北宋倚声家初祖”之称。

十四岁时,晏殊在皇宫大殿之上与千余名叔叔伯伯爷爷辈的进士候选人一起考试,淡定的他表示毫无压力,很快完成答卷。当时还有另一位神童是来自河北大名府的姜盖,只有十二岁,才名与晏殊不相上下。宋真宗赵恒特意给他俩加菜,让晏殊写诗、赋各一首,让姜盖写诗六篇。结果晏殊的诗、赋都写得文采飞扬,明显胜过姜盖一头,真宗非常欣赏。宰相寇准在侧,赶快上奏:“晏殊是南方人,并非中原人氏,不可重用。不如用姜盖。”真宗摇头道:“朝廷取士,惟才是求,四海一家,岂限远近?如前代的张九龄,不但是南方人,而且是比江西还偏僻得多的岭南人,不照样是一代贤相么?何尝以他的出生之地僻陋而弃置不用呢?”于是晏殊高中进士,位次在姜盖之上。


寇准,字平仲,比晏殊大三十岁,本人幼时也是神童一枚。他七岁爬西岳华山时,就能作《咏华山》诗一首: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由此诗看来,小寇准睥睨天下、心气十足,果然十九岁便少年得志,进士及第。在决定大宋国家命运的“渊之战”前,朝廷中一派逃跑主义论调,唯有寇准力主抵抗,劝得宋真宗御驾亲征,最终和契丹签订大体平等的合约(澶渊之盟),以很小的经济代价维持两国间的和平一百余年,算得上是一代英雄,但他的见识和性格中确实有些缺陷。

发明全世界最早纸币“交子”的张咏与寇准是同年进士,曾背后夸赞寇准:“面折廷争,素有风采,无如寇公。”但听说寇准拜相时,便对幕僚说:“寇公天下奇,可惜学术不足。”有一次寇准送别张咏,问道:“张公有什么可以教导提醒我的事情么?”张咏想了想,回答道:“《汉书·霍光传》不可不读。”当时寇准不明白张咏是何意思,回家赶紧取了书来读,一直读到班固评价霍光“不学无术”,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这就是张公对我的提醒。”还好真宗在提拨晏殊这件事情上,没有听从寇准这种地域歧视的言论。 

 

富贵文宗


后来学霸晏殊继续参加各类诗、赋、论的考试,全方面大显身手。有一次拿到发下来的考题,晏殊先是迅速将卷子做好,然后起身上奏:“臣在家自己做模拟试题时曾经练习过这个题目,请再出一道吧。”换了题目以后,晏殊的答卷依然是远超同侪。宋真宗一看这个年轻人诚实不欺、德才兼备,从此对他更是另眼相待。


此后晏殊官运亨通,一路做到宰相。虽然他一生中没有特别突出的政绩,但是慧眼识人、奖掖后进,后来的名相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王安石,还有“红杏尚书”宋祁、那位“汉书下酒”的苏舜钦等人都是出自他的门下,其中富弼还是他的乘龙快婿。所以有人为他写了一副对联:“堂上葭莩推富范,门前桃李重欧苏。”


自年少即登天子堂后,晏殊几十年间一直高居庙堂,在北宋前期盛世发达、歌舞升平的都市文化环境中,过着优渥的贵族生活,同一众雅士娱宾遣兴、应歌唱酬,形成了以中上层文人士大夫为骨干的台阁词人群体,即“江西词派”。江西词派突破了花间词派的香艳温软,赋予词较为深邃真挚的思想意境与情感寄托,开宋词繁荣之先河。而晏殊正是这一时期词坛的领袖文宗。


仕途得意的晏同叔,世称“富贵闲人”,这个绰号后来被贾宝玉继承。他从小喜爱揣摩冯延巳的作品。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词概》中写道:“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晏殊在花间词的富贵雍容中融入冯氏的清俊,从而形成自己所独有的“清新俊逸下的富贵气象”。他很瞧不上别人在诗文中堆金砌玉地显摆富贵,曾经嘲笑说:“有人写‘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富贵哪里是这种写法?这分明是乞丐对富贵人家的想象而已。白乐天的‘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就要好得多。真正的富贵不要去实写什么金玉锦绣,唯要虚描那种气象,比如老夫的‘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或者‘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穷人家能有这种景致吗?”说完,还从鼻孔里哼了一声出来。原来他有一首颇为得意的《无题》: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奈何花落


有一天狂风骤雨过后,晏殊看到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情景,突然灵感一闪,吟出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觉得真是情景交融浑然天成,非常佩服自己。接着用心想下句,却怎么也对不出能够匹敌的,这一思索就是几年。此后晏殊只要逢人谈论诗文,一定会告诉人家自己有个极品上联“无可奈何花落去”,看有没有人能够帮他接出下联。然而这上句实在过于完美,众人都无下手,就像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一样成了“奇绝无对”。不过既然有石曼卿为“天若有情天亦老”对出“月如无恨月长圆”,晏殊的这个上句就一定会有人来为他解决。


几年后,晏殊出差路过扬州,在大明寺内休息。只见墙壁上涂鸦着许多诗句,当然其中大部分都入不了晏大人的法眼,所以他连看都懒得看,干脆躺在椅子上闭目养神,让书僮将墙上的诗句逐首念给他听。接连听了好几首,都是寡淡如水之作,晏殊刚听了开头就没法忍受,立刻说:“下一首。”直到书僮念出一首《扬州怀古》:

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

哀音已亡国,废沼尚留名。

仪凤终陈迹,鸣蛙沸声。

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


这次晏殊不但没有中途打断而是安静听完,还吩咐书僮:“将这首再念一遍。”听了第二遍之后,晏殊忍不住以扇击掌:“好一句‘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此诗作者是何人?”书僮答道:“落款是江都主簿,成都人王琪。”晏殊大喜,立刻派人去请。王琪来到大明寺见过晏殊,两人饮酒论诗,颇有倾盖如故之感。待到酒酣耳热之际,晏殊又开口相问:“前些年老夫偶得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人人称善,无奈下句难得。贤侄可对得出?”王琪略略沉吟,脱口道:“可对以‘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一听,拍案大笑:“妙极,妙极!”即席赋得一阕《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晏殊一生的代表作品。“无可奈何花落去”描绘了自然界的常见现象,蕴含其中的对于离别徒呼奈何之意才是亮点。“似曾相识燕归来”也有“燕在人不在”的离情别绪,与上句相呼相应,而且王琪还借此巧妙地表达了对晏殊那种一见如故、似曾相识的亲近感。晏大人对这首词相当满意,当即邀请王琪当自己的幕僚,后来又推荐他入京为官,一直做到礼部侍郎,相当于文化部加外交部的副部长。


———华丽丽的分割线———–


备注:

1.《唐诗为镜照汗青》《宋词一阕话古今》已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官方旗舰店、当当、京东、亚马逊、新华文轩等网站发售。需要签名版的话,请在公众号发消息给我。

外封:

内封:


拉页:

2.欢迎关注本微信公众号。可以点击右上角省略号进入”查看公众号”,再点击”关注”。或者扫描最下方的二维码。

3.如果想查看前面的篇章,请关注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不学无术的地域歧视》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3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