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和氏璧的前世今生
唐诗为镜照汗青
第十六章(上)
昔日依依章台柳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
从唐德宗对严巨川和李季兰诗作的熟悉,我们可以看出他很留意当时诗人的作品,这不奇怪,因为他的生母便是吴兴才女沈珍珠。如果你承认听说过这位女性,可能就暴露了年龄,因为很多70后是通过香港电视连续剧《珍珠传奇》知道她的。
唐德宗缺少一位为自己起草文告、命令的官员,中书省请示该用谁,唐德宗御笔批示“用韩翃”。组织部的人才名单里有两位同名同姓的韩翃,中书省不知皇帝要用的是其中哪一位,只好又将这两人的履历同时报了上来。唐德宗也不看卷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吟诵了一首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寒食》你们听过吗?就用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韩翃就这样被皇帝定下来了。我相信有人看到这里,还不知“翃”字怎么念。不用去翻字典啦,这个字读音同“红”。唐诗在当年就是可以被传唱的歌词,所以韩翃是著名的词作家。你可以想象一下歌手韩红高唱韩翃作词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就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韩翃了。不用谢,我的名字叫雷锋。韩君平寒食步轻烟
相传寒食节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规定用以哀悼介子推母子葬身绵山大火的纪念日。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重耳归国成为晋君,分封群臣时偏偏忘记了介子推。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晋文公想起这位被自己忽略的功臣,亲自到绵山恭请。但子推不愿为官,躲藏不出。晋文公命手下放火焚山,想逼他出山,不料子推和母亲抱着一棵大树被活活烧死。晋文公痛悔不及,下令每年的这一天,全国一律禁火。
此后寒食节禁火的规矩一直流传下来,唯独皇宫中可以燃烛,而且皇帝会赐蜡烛给亲近的重臣家,受到赏赐的这家也就可以燃烛了,这真是“只许官家传烛,不许百姓点灯”。韩翃不谈当下的唐朝,而说“日暮汉宫传蜡烛”,读者就都明白了。该诗描绘了帝都的春色,刻画了皇室的气派,歌咏了承平盛世,一派和谐温情,所以深得从皇帝到高官的喜爱。
汉朝的“五侯”,一般认为是指汉成帝生母、皇太后王政君的五位兄弟,他们尽皆封侯,恩宠非常,令人艳羡。但历史不会就此停步,正因为王太后让自己娘家权势熏天,她的侄儿王莽借着这个大好形势,刻意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建立了盛名,后来篡汉自立了新朝。白居易有一首《放言》,便是感叹看人之难,“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王莽
这样看来,只有时间才能让人的品性慢慢地显露清晰,而最终只有盖棺才能定论,有些甚至盖棺后还要被千秋争议。别看许多领导昨天还在台上侃侃而谈,只要还没身上盖了党旗送入八宝山革命公墓,说不定哪天就被反腐揪出来,不再被承认为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了。
王莽的篡位,不但让汉朝历代皇帝们痛哭九泉,也让自己的亲姑姑王政君悔不当初。当王莽派人去向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时,气急败坏而又无可奈何的王太后将玉玺狠狠地摔在地上,使得玉玺崩碎了一角,这便叫“宁为玉碎”。当年秦昭王心疼和氏璧,不敢让蔺相如摔一下,没想到最后还是被王太后给摔了,看来和氏璧终是躲不过命中这一劫。什么?你不知道这个传国玉玺就是和氏璧?那我们就穿插一段题外话,帮大家梳理一下和氏璧的故事吧。
和氏璧
提到和氏璧,你的脑海里跳出的很可能是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完璧归赵》或《芈月传》里那一大卷“卫生纸”。相传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上砍柴,偶然发现了一块难得的玉璞,于是赶到都城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让宫中的玉匠鉴别,玉匠扫了一眼便说:“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嘛。”楚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是骗子,下令拖出去砍了他的左脚。楚武王登基后,卞和拄着拐杖艰难地走到都城,再次捧着玉璞进献。楚武王让玉匠鉴别,玉匠依旧只是扫了一眼说:“确实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已。”于是楚武王下令将死不改悔的骗子卞和拖出去,把他的右脚也砍了。楚文王登基后,失去双脚而且已是风烛残年的卞和抱着他心爱的玉璞在荆山脚下哭泣了三日三夜,眼泪流尽后,甚至流出血来。
此事传入楚文王耳中,楚文王差人去问卞和:“楚国因为犯罪而被砍足的人多得是,为什么就你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答道:“我之所以如此悲痛,并不是因为被砍掉双脚,而是因为稀世宝玉被当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人。我是为君王悲哀,为国家悲哀啊!”楚文王便命人将卞和带到宫中,让玉工当面剖开玉璞,果然得到了一块稀世的无瑕美玉。楚文王感叹不已,重赏了卞和,并且为了嘉奖他的忠义而将此玉命名为“和氏璧”,奉为国宝珍藏起来。
从上述三位楚王的谥号,我们就能看出他们之间的区别: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慈惠爱民曰“文”,修德来远曰“文”。
后来越国吞并了吴国,楚国又吞并了越国,从而囊括了长江以南的土地,国土面积为诸侯之冠。楚威王因为相国昭阳有灭越之功,将和氏璧赐给了他。得意扬扬的昭阳宴请宾客,大秀这件国宝,没想到和氏璧竟在宴席中不翼而飞,可见从古至今做事情太高调都没啥好结果。昭阳怀疑是当时正在楚国游说的张仪因为贫穷而偷窃了和氏璧,反正这人没什么背景,也就不讲什么无罪推定了,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对他一顿严刑拷打。张仪莫名其妙地蒙此不白之冤,还好了解楚国的执法是抗拒从宽、坦白从严,坚决不承认偷了和氏璧,昭阳无奈,最终只好放了他。
其实张仪并非没有背景的人,在演义故事里,他可是来自一个超级强悍的门派。他的三师兄是《三字经》里“锥刺股”的那位苏秦,提出“合纵”而身佩六国相印,使强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二师兄名叫庞涓,当过魏国的兵马大元帅;大师兄是大名鼎鼎的孙膑(本名不可考,因受过膑刑,故称孙膑),先是在“田忌赛马”的故事里用策略赢得三局两胜,又用“围魏救赵”之计干掉了阴险毒辣、谋害于他的庞涓。而这些大牛人共同的师傅,正是传说中那位貌似神仙的鬼谷子。你如果说自己不知道鬼谷子,将来失业了都不好意思去街上替人算命。
重伤的张仪回到家中,老婆很是心疼,埋怨他不好好在家里呆着,一天到晚在外面游说这个游说那个,受辱都是自找的。张仪也不反驳,张开嘴巴问老婆:“快帮忙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婆差点气笑了:“舌头若不在,你如何说得了话?”张仪抚胸叹道:“那就足矣!只要我的三寸不烂之舌还在,早晚有出人头地之日。”这个典故就叫作“留舌示妻”。
打不死的张仪辗转来到秦国,受到秦王的重用,两度拜相。靠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在六国之中翻云覆雨,谋魏、诓楚、惑齐、欺韩、骗赵、诱燕,打散合纵、建立连横,削弱山东六国,为秦国的益发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还帮助秦国把楚怀王骗得团团转而国力大损。楚国为找回一件国宝,得罪了一位活的国宝级人才,最后两样都没留住,再也没有比这更不划算的买卖了。
屈原曾劝楚怀王不要相信张仪,但昏庸的怀王不听,吃了大亏。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后,屈原觉得祖国靠这种君王带领实在没啥希望,伤心绝望之下投汨罗江自尽,搞得我们至今每年都在端午节那天划龙舟、吃粽子纪念他,所以和氏璧也算是极为间接地为我们贡献了端午小假期。
和氏璧销声匿迹几十年后,突然有一天在赵国出现了,而且消息很快传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王觊觎这件稀世之宝,便派人送信给赵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这就是“价值连城”一词的来历。赵王明知秦国想强取豪夺,但又不敢拒绝,只好派蔺相如捧璧出使秦国。智勇双全的蔺相如身入虎狼之秦,与秦王面折廷争,甚至当场威胁要将和氏璧砸碎,秦王拿他毫无办法。随后蔺相如偷偷派人将丝毫未损的和氏璧送回赵国,他本人也得全身而退。这便是大家所熟知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秦始皇嬴政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之后,终于得到了曾祖父秦昭王当年垂涎欲滴的和氏璧。历史上一般认为,秦始皇用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方圆四寸,其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丞相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刘邦入咸阳灭秦,被赵高扶立上秦王(注意,是退回到“王”,不再是“皇帝”)之位的子婴献上玉玺。楚汉之争后,它最终成了汉朝的国宝,一直传到王太后手中。王莽抢到缺了一角的传国玉玺后,有一个巧匠用黄金将其补好,没想到修补后愈发光彩耀目,遂美其名曰“金镶玉玺”。这就是“金镶玉”的由来。
汉末董卓之乱时,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在一口井中寻到了传国玉玺。可能以为天命在己,想太多了之后就做错事,结果被荆州刘表干掉了。孙坚的儿子小霸王孙策白手起家,用玉玺向袁术换了两千兵马,从此纵横江东,奠定了后来三国中东吴的基业,再次验证了“兴盛不是靠死的宝贝,而是靠活的人”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随后魏、晋、隋、唐历代皇朝更迭,传国玉玺都是镇国重器。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时,后唐末帝李从珂和后妃们在宫内自焚,把所有御用之物都投入火中,和氏璧自此不知所踪。石敬瑭就是向契丹自称“儿皇帝”的那位,他留在历史上的两大成就,一是创造出了“儿皇帝”这个遗臭万年的名词,二是弄丢了国宝和氏璧。做人能负能量到这个地步,也算难得。
———华丽丽的分割线———–
备注:
1.《唐诗为镜照汗青》《宋词一阕话古今》已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官方旗舰店、当当、京东、亚马逊、新华文轩等网站发售。需要签名版的话,请在公众号发消息给我。
外封:
内封:
2.欢迎关注本微信公众号。可以点击右上角省略号进入”查看公众号”,再点击”关注”。或者扫描最下方的二维码。
3.如果想查看前面的篇章,请关注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传国玉玺和氏璧的前世今生》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3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