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了个人投资者自己

凭什么说我们个人投资者有机会打败机构投资者?


首先我们看看投资机构有哪些优势?1.强大的资金,不用担心关键时刻子弹不够的问题; 2.豪华的研究团队,各类专业经济金融人才可以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3.各种专业资源和信息渠道。有些机构掌握着市场第一手信息,有着专门的数据资源和渠道。靠打听消息和内幕这些散户这方面有天然的劣势。

不要小看了个人投资者自己

有优势当然劣势也很明显,否则钱都让机构赚完了,这市场也就没啥玩头了。


1.精力分散,不够专注。虽然机构投资者有着庞大的研究团队,但精力却要分散到几百个公司之上,具体到某一个公司上反而并没有什么专注性。因为机构掌握着巨大的资金和产品,不可能不分散投资。


2.业绩考评机制的拖累。基金投资都是要进行业绩考评的,排名更容易吸引市场眼球(投资者更容易追求业绩好的基金),从而对基金的销售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这种排名,往往过于推崇那些短期获得好业绩的对象(这通常是各类媒体竞相追逐的新闻题材),基金经理在这种利益驱动下容易“短视”,只注重下个季度,年度的业绩,从而忽略长期的业绩。


毕竟只有自己的基金出名了,才能带来更多的申购,这样做大基金规模后就能赚取更多的管理费,基金经理的提成也会越高。


3.担心职业风险,丧失独立意识。这是影响机构获得长期优秀业绩的障碍,站在基金经理和资产管理者的角度来考虑,最高的职业风险并不是平庸的业绩,大家都不好的时候,只要不是最糟糕的就可以保住饭碗。

不要小看了个人投资者自己

要知道为了优秀的业绩而去特立独行可是有高度风险的,一个大家都看空的板块你去逆向买入,你不但要确保方向性的正确,而且在业绩排名短期化的压力下还必须在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内就得到业绩的证明。否则即使最终证明你是对的,但在那天到来之前可能你早就被下岗了。

华尔街有条不成文的潜规则:如果你是因为买入的IBM的股票而遭受损失,你永远不会丢掉饭碗…这说明随大流至少不会导致自己下岗,独立想法就要冒职业的风险,试想一下当你可以用很正当的理由维护自己职业利益的时候,为什么要冒这个风险呢?

以上就是机构投资者的在投资市场的劣势。这也导致了很多主动型基金长期来讲跑不赢指数的局面。

对于我们个人投资者没有业绩排名的压力,也不用考虑职业风险,甚至可以专注和长期的跟踪聚焦一些企业,对其经营规律的理解和价值内涵上的把握也可以不亚于机构的研究人员。

个人资金不多但灵活,可以随时进出市场。反而机构资金船大难掉头,像李嘉诚抛售资产都提前一两年,否则等高点抛售就来不及了。说到这里解释一下为何市场上的小盘基金做的好的不多,因为机构资金太大,小盘股票盘子轻一旦买入很容易拉到涨停,建仓容易被别人发现。等退出卖出又容易跌停。所以对于这种小盘基金,规模就是它最大的敌人。这就是机构资金量大的弊端。

至于专业知识对于个人投资者真的是天堑么?

如果专业知识是投资一堵牢不可破的墙,那么那些金融学博士和教授应该是最会做投资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事实上很多具有优秀投资能力和绩效的个人投资者很多人的工作经历都是完全与金融证券不沾边的。

投资知识固然重要,毫无疑问我们需要一些基本的相关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并不是由专业知识打完出来的,它甚至是特有性格特征和价值观的结合,这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和适合投资的,即使是金融专业人士。

所以我们个人投资者不比产生一种学历或者背景上的盲目崇拜和敬畏。哪怕是上市公司内部高管,有可能也不比我们了解多少。一种错误的意识是很多人认为行业专家,企业高管是知道企业命运的,实际上他们虽然在具体运营和业务细节远胜个人投资者,但其实远谈不上掌控了竞争中的一切要素。

有时候不在此山中反而是一种优势。


不要小看了个人投资者自己》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3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