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的营销和心理学

本来今天要说未来资本市场大有可为,但是我今天却特别想写一篇我去菜市场的经历,里面牵涉了太多的心理学和营销学的东西,蛮有意思,索性就插进来一篇,因为过了这个劲就不怕想写了。

 

因为是周末,做个大餐给自己吃,就去了菜市场,顺便买点水果。

 

菜市场的营销和心理学

先去买蟹,我问多少钱,老板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先打量了我几秒钟,说出40一斤,我清楚自己被精准营销了,他迟疑的片刻,估计已经把价格抬高了(很有可能是35一斤)。我说贵,他抛出比昨天便宜啊。这种比价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其实对方只是在你心理设定了一个锚,这种策略往往在服装销售店里常用,就是所谓的打折策略。让消费者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其实也就是利用了锚定效应。我如他所愿的掏了高价花了26块钱买了两只梭子蟹,因为我从不会砍价。

 

再去买年糕,梭子蟹炒年糕多好的一道菜。由于我买过几次年糕,每次都用不完被扔掉一半。自己觉得蛮可惜,索性我就问老板买一半可以不,他干脆的说可以,一半2块钱。我顿时有点错愕了,以前买整块3块钱,一半不就1块五么。不得不说老板够精明,但是我并没有太多的不舒服,毕竟比之前还省了一块钱,也避免了因为浪费而内疚。这样的效用看起来更让我满意,多花了五毛钱却效果更好,不得不说挺怪的。

 

菜市场的营销和心理学

再去买葡萄,两家摊位在一起,一样的品种我随机选择了一家。摊主人看我在犹豫买不买,上来就说尝尝看。我听了他的话,尝了后觉得挺好,立刻下定了决心买一串。这其实也是利用了心理学上的互惠原理,虽然免费尝一下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它对你的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说白了人有种在占便宜之后,就有会冲动想要还回去的心理。目前市场上很多的营销手段都是应用这种方式,先尝后买,先用后买,先免费后收费的案例比比皆是。

 

我的大餐还少了一样东西,就是葱。一般买菜时候摊主会随机送一些,但是你如果不买菜还想要葱觉得就不好意思,所以我决定花钱买一点。可店主告诉至少要买一块钱的,我很无奈,她拿葱的时候我告诉她少拿一些,因为用不完也浪费。这时候她看我要的少,决定转变了,说这点葱就送你吧。这倒是让我占了一个便宜,但是仔细想来,摊主的这个做法真的是明智之举。我去菜市场一般摊位太多,真心不知道去哪个摊位买,这点恩惠足以帮助我选择时候不再纠结去哪个摊位了。

 

其实做生意就是这样,只追求眼前的利益就是短视,这会让你损失很多潜在的客户,反而利用免费的策略会让你锁定潜在的客户。目前互联网企业用的都是这种策略,这里推荐克里斯安德森的《免费》,这本书跟他的《长尾理论》同样经典。

 

出了菜市场,顺便在门口买了两个小白瓜,对话也蛮有意思:“老板这瓜甜不甜?”“甜而且脆”。后来想想自己也蛮傻B的,你问卖瓜的瓜甜不甜,就跟你问理发的说我该不该理发一样,但是这就是我们常人经常犯的错误。这无非就是想说服自己买他们的东西罢了,甜不甜能是卖家说了算吗?他肯定会说甜,否则就卖不了了。当你想要某种东西的时候,你总要找理由说服自己的内心。这跟投资市场买股票一个道理,你想买一只股票就找一堆看好理由好让自己能够下决定。

 

走了没多远,就看到卖猕猴桃的。我顺手买了五个8.5元,可恶的是老板在没征得我的同意下就顺势多放了一个,说恰好10块钱,我也是对此比较无语。有没有发现我们总是对整数有情怀,你去买紫燕百味鸡不会说我买19块钱的,通常说买20块钱的(我还没看到相关的心理学研究)。我们卖股票,也总想卖在整数位,比如10块钱,而不是说我9.9再卖。结果老板给你称的23块,你通常不会说我就要20块,一是面子问题,二是她还要减你的量,往外减的过程远没有往里加的过程爽快,因为这牵涉到心理学上的损失厌恶。

 

所以我其实对这些直接称过量的商贩的做法并不认同,首先消费者会觉得你这人不厚道,另外当商贩先称不够量再往里面往往加过程,顾客往往觉得会更好。要知道损失的痛苦往往是得到的快乐的两倍才能弥补的。所以称过量显示了商贩的小聪明,但是这种小聪明往往对于顾客来讲并不美好,不如称少量慢慢加体验更好。

 

去了菜市场一趟,掉进了好几个商贩的“坑”里,不得不说生活中到处充斥着学问。以上是我的心得体会,是不是蛮有趣?学些心理学真是对营销有很大的帮助。

菜市场的营销和心理学》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3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