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历过的一起更换设计人员看打仗为什么忌讳“阵前易将”
点上面蓝色字体读书生活随想偶得可长期订阅
如果喜欢此文章,请推荐给朋友
摘要
打仗忌讳阵前易将,其内在原因是新将熟悉情况要时间,新将与旧兵磨合也要时间。
* * * * * * * *
打仗不宜临阵易将,是一个军事经验总结。但我们普通人没有指挥过军队打仗,我们不是很理解其中的内在奥妙。
最近在公司经历了一件事,让我体会了这个道理。
公司接一个非标项目,因为金额大,虽然是非标,但还是配上了很多的资源来支持这个项目。
非标产品与标准产品的区别是:标准产品事先文件齐全,销售接单,厂内根据订单排产交付,不必额外的资源消耗。非标产品是根据客户的特别要求进行定制,这就得从设计开始就要有资源额外介入。有时,客户只是在标准产品上作一些小的改动,比如增加某个小的要求,最少的非标改动,客户指定产品上的某零件使用某品牌的某型号。改动得大的,就得重新设计,基本上是一个新型号。这样,非标项目的成本就很高,销售就很贵。但有的土豪客户肯付海鲜价要这种重新设计的产品。这一次的非标项目客户就是属于这一种。
项目经过前期的沟通,打样,改进,再打样确定,来回多次,准备正式生产时,负责设计的工程师被换掉了。
新接手的设计工程师一上手,就得先熟悉项目,了解前因后果,根据收到的资料更改图纸,并和客户再确认。对于客户方面新提出的本来可以沟通不接受的要求,他不清楚前面的沟通过程和背景,这时就全部接受,这又增加了他的工作量。
总之新的工程师很忙,他的很多工作,都是因为“换将”引起的不必要的额外工作,我们其它部门也要跟着作一些调整,项目小组为此多开几次会议。
* * * * * *
由此我终于明白张发奎在他的回忆录中,批评1937“淞沪会战”期间,国民政府当局在人事安排上的失策:
换将不换兵,新将对阵前情况的掌握要时间,与旧兵的磨合要时间。打仗到一半,因为形势不对,想挽回己方的颓势而换将,则是可以理解,此时反而会提拔士气。张发奎出身行伍,对此中的利害要比普通人理解得透了。
注:本文引用内容来自《张发奎口述回忆录》。
《从经历过的一起更换设计人员看打仗为什么忌讳“阵前易将”》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3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