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件在厂内的变化维度看公司的类型
生产加工类企业按生产过程中的物料/零件变化形式,可以把公司分成以下三种类型:
1,组装类公司,公司买一大堆各种各样的零件(多品种),然后将它们组装起来成为自己的产品。这种公司,相对地SQE的工作量就很多。因为零件多,导致零件出问题的机会也多,这样厂内QE,ME,R&D的工作量也大。比如做PCBA厂,box-building工厂,汽车组装厂。原料料号比成品料号多很多。这种类型的工厂叫多对一。
这一类的工厂中,原材料仓库管理就很麻烦,存料,备料,都很费时间。
2,加工类公司,公司买几种主要原料,然后生产线通过不同的工具加工出不同的产品(品种多),比如注塑类工厂,工厂买上一种塑料粒子,只要有模具,就可以生产出所要的注塑件出来。这种类型的工厂叫一对多。相对地,这种公司的单一品种原料用量大,和供应商的谈判筹码就多,SQE的工作因为品种少相对会轻松。因为注塑类的工艺,是通过温度将原料的形状发生改变,这种工艺的可控难度大,QE,ME的工作量就大了。
3,加工+组装类公司,买入一种原材料后,加工成所要的部件,然后再组装成最后的成品,在这个过程中,中间会有很多的料号。
比如:做钣金的工厂,买入一种规格的钢板,按图纸要求冲成各种形状的零件后,再组装成一个钣金柜。有柜体产品差异不大,所以共享的中间钣金件很多,因为钣金件的加周期长,冲好后,要喷漆,中间有一段时间,会有很多的中间料号存在。
另一种典型类型就是线束制造工厂(注:不是电线生产工厂),相同规格的线束,裁成不同长度就可以当一个料号出货,与2差不多。但有一些复杂的线束,由很多不同长度不同规格的线束组装而成。这个时候就与3差不多了。这种二种情况都叫多对多。
工厂的物料变化类型,大致就是上面三种。因为不同的业务类型,导致厂内管理的一些策略有不同。
对于组装类的公司,即使是一个指甲大的垫圈,即使用量再小,哪怕只要一个(有的非标产品上,为了满足客户的非标定制要求,就得要买一些特别的零件)都要买。这导致采购成本很大,通常的做法是将一些市场上有公开售卖的标准产品打包交给一些贸易代理公司去代买,贸易代理公司到市场上去抓中药,将所要的料配齐后,送到公司。对于公司自己出图纸加工的零件,则想找几家有加工能力的工厂,将这些零件外包给他们按图加工。因为数量多,从而导致了业务金额大,进而控制这些供应商。另一个办法,就在设计时通过DFM/DFA的活动,将几种零件组合成一个料号,由供应商组装好了供货,从而减少厂内的组装工作量。汽车组装厂就是这么干的,线束总成厂就是这种类型的工厂。
《从零件在厂内的变化维度看公司的类型》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3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