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证券化是东数西算成功的根本
无论是算力网络还是东数西算,都避免不了其内在的金融属性,即算力服务的标准化提供,如果是非标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内在的流动性,那么东数西算这个事情就有点扯淡了. 因此算力证券化是东数西算成功的根本。
宏观上讲,东数西算的本质是什么,从总体能耗上看似乎并不优,西电东送的损耗vs数据在网络上流动的损耗以及延迟损耗等,但在电动车等新能源加持下的东部电力缺口带来的新建西电东送的建设成本以及数据本身作为战略资源的后方储备库的视角看, 东数西算是有其内在意义的.当然渣以前还在跟几个搞光伏的小伙伴开玩笑,能不能在东部搞定一些xx构建一些分布式的微型云利用光伏电源为日间的邻近商务区提供算力?
另一个问题是大跃进式的算力建设是否真的能被消费?公有云虽然在IT消费中的占比还很低,但是增速也在放缓. 而提供算力本身带来的overhead有多大?例如同样一个4核8G内存的虚机还要涉及到网络、磁盘、CPU型号、内存带宽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也就是说A提供商和B提供商的同样配置的虚机提供的算力和内在成本不同。
从算力的金融属性上来看,我们势必需要一种公允定价的方式。
这里想到的处理方式是国债期货中常见的可交割券和CF(转换因子)的方式进行建模,即根据某种综合工况下虚机的性能得分作为转换因子定价,一方面对于算力的标准化交割有了保障,另一方面也让算力提供方有了足够的动力在相同价格体系下降本增效,进一步驱动IaaS业务向PaaS、SaaS的转换,因为这才是能够最大化东数西算价值的正路,异构计算下的PaaS和SaaS通常会提供更加灵活和底层本的计费方式和弹性。
只可惜东数西算牵头的都是一些希望通过它抢回IaaS市场的运营商,特别是那种大老粗的什么把算力通过BGP通告,完全就是属于扯淡,算力通过SDN调度本身就是一个荒唐的事情,更多的需要通过博弈的方式获取。这里突然想到了10年前跟一个博士妹子一起弄碳排放权交易的时候,设计了一种非常有趣的期权交易机制,只可惜这个项目受限于当时的碳排放量交割的难题搁置至今。而现在物联网和区块链似乎很容易的解决了碳排放测量的问题以及碳中和达标的问题。
而算力的交付,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代数问题,首先是算力本身的异构模型下的同构如何实现?听起来有点拗口?另一个拗口的问题是在存算分离架构下如何实现存算一体?当然同构可能严格了一些,那么弱化成同态,即设 和 是两个群, , ,有 ,则称 为 到 的同态,也就是说 代表本地计算,在 , 这个DPU的作用下,在云端的计算 可以获得相同的结果,这就是算力标准化提供的基础,也是为什么你们会看到隐私计算中所谓的同态加密的东西。某种意义上来看,高效的隐私保护算法实现是DPU的必经之路。而DPU的语义本质上应该在传统的通信和内存语义上具有更多的扩张。而这些扩张又需要满足一些代数结构使其具有可靠性和并行性。
而这些问题都是当今算力网络并未解决的问题,那么在这种框架下土法炼钢疯狂的爆算力而不精细的去治理算力显得有些….
简单吐槽几句,与君共勉
《算力证券化是东数西算成功的根本》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3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