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播撒爱的种子

学生,一花一世界,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个性世界。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精心呵护这些生命,走进他们独特的个性世界,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给以悦纳和认可,予以延伸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爱的阳光雨露,在温暖、滋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而不应事事单一,处处划一,时时统一,实行简单的一个法子、一个模样、一个答案,导致千教一法、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小男孩泰迪有着一个虽不健全却很幸福的家,他和妈妈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幼儿园老师在他的毕业鉴定中这样写道:泰迪是一个聪明可爱、很有前途的孩子。

一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他的妈妈生了重病,泰迪每日里神思恍惚,变得对什么事都心不在焉。二年级时,残酷的死神终于夺走了泰迪的妈妈。随着妈妈的去世,泰迪的心仿佛也被带走了。那一年他留给老师们的印象是:接受能力慢,反应迟钝。泰迪全变了,浑身脏兮兮的。望着他那乱发下挑衅的目光,没人愿意理他。

三年级的时候,新来了一位班主任叫史密斯小姐。和每位老师一样,史密斯小姐也没有将格外的关注放到泰迪身上,因为还有那么多孩子分散着她的精力。但是一件小事却使泰迪发生了巨变。

那是三年级时的圣诞节。按照习惯,每个孩子都送给史密斯小姐一件礼物,并且兴高采烈地围在周围,等着她一件件打开。在这堆包装精美的礼物中,有一个用旧包装纸笨拙地包着小盒子——这是泰迪的礼物。史密斯小姐打开一看:是一只旧的假宝石手镯,上面的装饰有的已经破裂,和它在一起的,是一瓶快用完的香水。让泰迪想不到的是,史密斯小姐高兴地戴上了手镯,并且高兴地把那剩余的香水喷向空中,还不住地大笑说:“多好啊!”孩子们也快乐地笑着:“多好啊!多好啊!”

聚会结束了,学生们离开了校园,偌大的教室里只剩下泰迪还站在那里,迟迟不肯离去。“还有什么事吗?”史密斯小姐问。“谢谢你收下了我的礼物。”泰迪小声说,“那手镯是我妈妈用过的,你戴上它非常漂亮;香水也是我妈妈用过的,现在,您闻起来就像我妈妈一样。”乱发下,泰迪昔日桀骜不驯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泰迪完全变了。几年以后,离任的史密斯小姐收到了泰迪寄来的第一封信:“亲爱的史密斯小姐:我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了,如果您能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将非常感激。爱您的泰迪。”以后,每隔几年,史密斯小姐就会收到相似的短信:“亲爱的史密斯小姐:我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医学院,如您能参加我的入学典礼,我将不胜荣幸。爱您的泰迪。”“亲爱的史密斯小姐:我现在即将成为一名医生了,如您能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将不胜地感激……”“亲爱的史密斯小姐:下周二将是我结婚的日子,如您能光临,我将……”“亲爱的史密斯小姐……”

当史密斯小姐真诚地向周围同学喷洒那半瓶香水时,她未必知道自己播下了怎样的爱与尊重的种子。后来的一张张报喜的短信就像一枚枚爱的果实,散发着醉人的芳香。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必定会在有意无意之间,以一种崇高的人格风范来昭示和影响自己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师手里没有也不可能有教不好的学生,无数事实都证明这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教师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就在任何问题面前都不会束手无策,更不可能动辄把自己的责任归咎于学生。

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的差异而出现教育的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这些差异,以便能因材施教;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是我们的学生,都应该得到我们应有的关怀和教育,这一点是没有差异的。教师从教的公正性,充分反映了教师人格的崇高性。

学生是可爱的、单纯的、青春的、个性多彩的,尽管他们身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事业的寄托。学生是教师的作品,是教师成功的标志。当了教师,一切都与学生挂上了钩。教师要爱所有的学生,爱每一个学生,不管学习好差,也不管他品德好差,都要一视同仁,特别要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要让学生生活在希望中,要及时慷慨地给与每个孩子积极的评价。要多和孩子接触,当面批改作业是师生近距离交流的好方法。不要轻看和小看任何一位学生,真诚对待学生,用爱的力量去感化和教育好学生,学生会永远感激你的。

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这种爱是一种理性的爱、理智的爱。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需要关心爱护,需要温暖帮助。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自己工作的美德和基本要求。

爱学生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心了解学生,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教育指导学生。了解的内容: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爱好,而且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不仅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而且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等。了解的方式:可从课堂上学生的神色、回答问题情况中了解,也可从作业练习中了解;可从日记中了解,也可从辅导、谈话中了解,等等。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指出:“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说明,只有深入了解和熟悉学生的情况,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卓有成效。谈心,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针对不同情况,有分析式谈心、了解式谈心、鼓励式谈心、安慰式谈心、认错式谈心等等。老师在工作中应选择恰当的时间,适时的场合,与学生谈心,使师生间建立浓厚的感情。

一个工地,一位农妇在劳累了一天之后,为那几个干了一天活的男人准备了一大堆干草当晚饭。那些愤怒的男人们质问她是不是疯了,这时候,她开口回答:“我怎么知道你们会在意呢?这20多年来,我一直煮饭给你们吃,可是你们从来没在意过,也从来没对我说过你们并不吃干草啊!”

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幽默良药不苦口,含蓄忠言不逆耳。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推心置腹的方式触动学生情感,真正达到心与心的交流,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在宽松和谐的情境中领悟道理,在情感交流的理解中获得心理平衡。在与学生谈话过程中,教师要以师爱为基础,注意时机、方式、对象,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生活中小事着眼,由此及彼,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力争每一次谈话都有效果,以发挥师生谈话的最大教育效能。

二是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一般说来,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都很强,都希望得到教师、家长及同学们的尊重,也想找机会显示自己的才能,表现出自己的特长。教师要抓住这一珍贵的机会,及时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展现出各自的才能,这种尊重和信任会有力地增强学生的上进心,也会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好感,师生的友谊就自然而然地加强了。

尊重学生,就是允许学生在思想上、感情上和行为上表现出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独立活动的空间;就是要有民主作风,不强迫学生绝对服从自己,对学生不讽刺、不挖苦、不侮辱他的人格。因为学生也是个活生生的人,是个在成长中的孩子,他有他的个性、想法、立场、观点,而且往往年轻气盛,自尊心、好胜心、逆反心强,喜欢显示自己,总想表现自己的智慧、意志和力量。如果对他们过分限制和苛求,无视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他们必然会产生不满和抵触的情绪,甚至恶意的破坏,破罐子破摔,或者从此自卑、消沉、郁郁寡欢,极大地损伤和压抑了他的聪明才智及学习积极性。

信任学生,就是相信学生都有要成为好人的愿望,都有一颗向往美好事物的心,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可以教育好。须知每个学生都渴望进步,每个学生都能进步,都希望学有所成。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往往是激发学生上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要做到尊重信任学生,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也就是换位思考。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当学生犯错误本该受到责罚时,如果我们以假如我是学生的情感去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童心去理解他们的荒唐,宽容他们的过失,有礼貌地对待他们,让他们时时体验到一种高于母爱、超越友情的师生情,这就可能成为学生改正错误的内在驱动力。对孩子来说,有时候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教师要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时时变换自己的角色,站在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及性质趋向有更全面、更客观的把握,从而保证自己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和选择。

三是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对学生关怀爱护、尊重信任不等于放弃严格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严格要求就是关怀爱护的一部分,只有严格要求,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人才来。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难免会出现缺点和错误,甚至会反复出现,对此,教师应循循善诱,耐心开导,对于他们的进步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教育好每个学生的任务。

教师的爱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环境因素。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爱。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从思想上关心他们进步,从学习上进行细心指导,生活上热心照顾,遇到困难耐心帮助,真心实意地从各方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样教师对学生的爱就能转化为学生积极向上的行动力,收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面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而学习困难的孩子,我们要做的绝不仅仅是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不仅仅是教会他们生存,我们还有更高的目标。所以我们必须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究竟有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心灵,我们所做的一切究竟能不能帮助孩子树立生活的信念,让他体验到生活的欢乐和作为人的尊严?甚至我们必须回答:我究竟有没有把这些孩子当作人来看待,而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何种程度?

有一位信徒在佛殿礼佛后,信步到花园散步,碰巧看到负责园艺的僧人正埋头整理花草。只见他一把剪刀在手,此起彼落,将枝叶剪去;或将花草连根拔起,移植到另一盆中;或对一些枯枝浇水施肥,给予特别照顾。

信徒不解:“禅师,照顾花草,你为什么将好的枝叶剪掉,枯的枝叶反而浇水施肥,而且从这一盆搬到另一盆中?没有植物的土地,何必锄来锄去?有必要这么麻烦吗?”

禅师道:“照顾花草和教育你的子弟一样,人要怎样教育,花草也是。”

信徒听后,不以为然:“花草树木,怎么能和人相比呢?”

禅师头也不抬地说:“照顾花草,第一,对于那些看似繁茂,却生长错乱,不合规矩的花,一定要去其枝蔓,摘其杂叶,免得它浪费养分,将来才能发育好。就如收敛年轻人的气焰,去其恶习,使其纳入正轨一样。第二,将花连根拔起植入另一盆中,目的是使植物离开贫瘠,接触活壤。就如使年轻人离开不良环境,到另外的地方接触良师益友,求取更高的学问一样。第三,特别浇枯枝,实在是因为那些植物的枯枝,看来已死,内中却蕴有无限生机。不要以为不良弟子都是不可救药的,对他们灰心放弃。要知道人性本善,只要悉心爱护,照顾得法,终能使其重生。第四,松动泥土,实因泥土中还有种子等待发芽。就如那些贫苦而有心向上的学生,助其一臂之力,使他们有新机会茁壮成长。”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恶一个学生就等于毁掉一个学生。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所做的一切要向他们负责。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爱的滋润,知识的浇灌,让每一个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和谐、自主、幸福地成长。

教育就是播撒爱的种子》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4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