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贯制办学思考
近几年,关于九年一贯制的争论在政策层面尘埃落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文件规定:“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之前的《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文件规定:“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区域内小学和初中对口招生制度,让小学毕业生直接升入对口初中。支持初中与高中分设办学,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
目前,原本初高中分离、小学幼儿园分离逐渐被高中办完中、小学办幼儿园所取代,国际上基本是九年、十二年或十五年、十六年一贯制。以九年一贯制为例,通常是指小学和初中施行一体化的教育,原则上不流动,教育有连贯性;九年学校生活,其时间之漫长、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活动之集中,都远远超过其他学制类型的学校;在九年时间里,教师伴随学生走过生命历程最重要的一段时期,其对学生影响之大也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学校。
办好九年一贯制学校意义重大。简单地说,九年一贯学校九年相对稳定的学校生活,有利于发挥学校教育的长期影响作用,基本奠定一个人的发展基础;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缓解小升初压力,小升初不用考试、选拔,家长不用操心,孩子也没有升学压力,可以集中精力学习本该学习的东西;一个学龄儿童进入九年一贯制学校之后,不必经历学程分段的变更,一以贯之地完成学业,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受教育年限;九年一贯制办学有利于规范管理,能够做到教育管理均衡。
九年一贯制学校实施中小学一体化管理,便于形成管理合力,达到整体教育目标。学校的管理实行中小学一体化,各职能部门统一领导,分线负责,全程管理,相对独立并有所侧重地负责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工作,这样有利于学校管理的整体优化,有利于中小学的有机衔接。学校在管理上将小学、初中两个学程之间毕业与升学的时间用于正常的素质教育而非单纯应试,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时间的有效性。实行九年一贯教育,可以更系统地考察每一个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完整设计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为学生学习品质和个性心理有序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和初中部的教学科研实行一体化,有利于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中小学教师在集体办公时能探讨学生的学习心理,从而更好地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
九年一贯制学校弥补了分散办学的不足,可以集中办学优势,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有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九年一贯制学校,可以根据条件的需要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从而使教育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如盘活教育资源,实现集中投资,使教育经费和教育设施得到合理有效配置;学校图书资料、实验室,语音室、电脑与电化教学设备、校舍、场地、活动器材等教学资源可以相互弥补所缺,完全共享;师资队伍统筹安排等。
让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无疑是每一个办学者所追求的,但真正能达到的恐怕只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了。无论是操场、网络教室,还是学校网站、图书馆、资料室等等,在九年一贯制学校都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显性层面上,可以实现操场、图书馆等硬件的共享,也可以实现资料、校本课程等共享;隐形层面上,更可以实行学校文化、教育理念、管理方略等方面的共享,这种资源共享具有更大的价值和更重要的意义。
小学和中学,由于师资不同,传统不同,因此,各自的特色也是不同的。小学一些特色项目往往到中学就无法延续下去,少数有特长的小学生离开了小学,他们的特长也往往得不到继续发展。就大多数学生来说,在小学阶段,特长是很难形成的,但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倾向较为明显,这时如果对他们再作进一步的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倾向将转化为特长。恰恰在这一关键时期,熟悉他们情况的教师和他们分别了,从小学毕业,离开母校,来到一所他们感到既新鲜而又陌生的中学去学习,迎接他们的将是对他们一无所知的中学教师。等到这些教师对孩子们的性格、爱好、能力倾向做到全面了解,需花费一段较长的时间。而初中只有短短的三年,其中初三又将面临高中入学考试。九年一贯制学校则可充分利用九年这个周期长、具有连贯性的特点,去思考问题,研究对策。因此,实施九年一贯制教育,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巩固、发展。
新课程改革是将义务教育九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的,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都是从九年制义务教育整体出发,各类课程都是按照九年一贯安排,各学科的教材同样是从九年一贯制出发,形成一个体系。因此,九年一贯制更有利于新课程结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实施,学校可以从九年的时间跨度上,构思课程,安排内容,实施每一阶段前后紧密衔接的教育目标,为学生创设发展个性特长的良好氛围。九年一贯制学校在课程的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时间跨度上,可以把九年作为一个单元来整体把握,从而避免了课程实施的不连续性和不完整性。如,我们在开发诵读教材就是这么做的,从九个年级的大空间上来整合。
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方面更具优势。一是可以从九年一个较长的时期整体设计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二是可以把学生的良好习惯经过九年反复强化,固定下来,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受用终生。习惯养成教育就是一个抓反复,反复抓的过程。作为中小学分离的学校,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校,对学生的习惯养成的要求也不同,抓的重点也不同,因而很难把小学阶段初步形成的习惯保持下来,导致前功尽弃。初中阶段三年时间相对较短,学生进入青春期,许多习惯一旦得不到强化会很快丢失,会错过最佳教育时机。做为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就会很好地克服以上弊端,发挥自身优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受益终生。
实行九年一贯制就可以在教育目标上进行统整,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差异发展、可持续发展。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九年一贯制学校还可以提出更具体的阶段性培养目标:小学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较强的自信心;初中适应中考并超越中考,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九年一贯制学校在管理上的难度是客观存在的,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将不可避免的制约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发展。九年一贯制学校年级跨度大,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学生的年龄、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差异大,必须分层次实施教育、教学内容及方法。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谈到中小学教育改革问题时曾提出:“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制较多,九年义务教育的学制,最好的当然是九年一贯制了,这种学制最能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解决小学与初中的衔接问题。而且可合理安排课程,更有效地利用学时,从而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个相应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不可否认,九年一贯制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九年一贯制学校对管理人员的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由于小学的领导对中学教学不了解,对中学老师不熟悉;中学的领导则对小学教学不了解,对小学老师也不熟悉。由于跨度较大,既要懂小学,又要懂中学的管理人员难免在教师管理中缺乏必要的权威性。
在强调一贯制的同时,也必须承认不同年级段之间的差异。六七岁的儿童不同于十四五岁的少年,教育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有着诸多不同。因此,九年一贯制学校中的教师管理应在强调共性的同时,兼顾其个性。要做到这一点,分段管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分段的形式可以各不相同,如:我们学校一至四年级为一段,五至八年级为一段,九年级为一段。分段管理不但能有效地避免因学校规模扩大给教师管理带来的诸多不便,而且还有利于发挥各管理人员的长处,提高管理效益。当然,分段不等于分家,分段管理不是各自为政,它强调的是一贯制前提下的分段。这种管理,在尊重各段个性的同时特别要注重各段之间的衔接,加强过程管理,形成并逐步完善九年一贯制学校特有的管理制度。
1.系统谋划。要把关键工作进行阶段性分解,逐步完善、解决。理顺规范学校内部管理网络,要求各部门负责人从制订工作计划直到检查、考核、评估,每环节都必须紧紧围绕九年一贯制这一办学思想来安排管理工作,在一贯制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要求各部门、各层面根据各自工作性质与特点,独立地开展工作与活动。
2.规范管理。学校要建立一系列精要、规范、便于操作、讲求实效的管理制度,包括:保证管理一体化运行机制的领导管理制度等;各层次、各方面的工作规章、各级管理者岗位责任制度、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工作条例等;各层面、各项工作的基本规范与要求,如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等要求以及学生学校生活常规、学生活动场所的活动规范等。
3.优化衔接。抓好中小学两段衔接点是实行九年一贯制办学新格局的关键,中小学衔接要处理好四方面的工作:处理好育人目标的衔接;处理好教材内容的衔接;处理好师资队伍建设的衔接;处理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4.发展特色。九年一贯制学校开阔了学校的发展空间,增强了学校的实力,更有利于学校的特色建设,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5.系列教育。九年一贯制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素质是教育的重要方面。根据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点,从小学一年级直至初中九年级的德育目标、要求及内容系列,要用一以贯之的影响奠定学生思想、信念、理想的基础。
《九年一贯制办学思考》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4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