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多养鸡场的饲养员、或者场长发现,鸡群里总是不断的出小鸡;有些鸡子拉稀拉白粪,看症状和临床表现应该是腺肌胃炎、或者是肠炎、或者是肾肿综合征等病。可是用了各种腺肌胃炎药、肠炎药和肾肿方面的药,结果都不挡事!为什么?还是关键病因没有看出来,尽管临床症状看着好像几个常见病都符合!
最近去一些鸡场调研,发现十多天和二十多天的肉鸡,长势不是那么好和鸡群的均匀度也不是很好。作为久经行业洗礼的老养殖者,由这几年饲料价格上涨的比较多,就很容易联想到饲料的品质是不是下降造成的?
可是反过来看使用同一家饲料的临近鸡场,也有鸡子长势正常和料肉比比较低的。因此,从比较分析的角度来看,应该不是饲料配方或者使品质的问题。可是鸡群里总是有小鸡,并且死淘率高于正常,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后来又想着是鸡腺肌胃炎病导致的?毕竟这些年鸡腺肌胃炎闹的也是这样的临床症状,鸡子吃的不少可就是干吃不长膘,鸡群里有大、中、小鸡等“四世同堂现象”。但是,剖检检查,又没有鸡腺肌胃炎的特征性病变,所以也不是腺肌胃炎!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于是采集病鸡、弱鸡和小鸡的肝脏送检,最后报告的结果是“鸡传染性贫血”。再根据病原鉴定的结果,根据鸡群的临床异常表现与鸡传染性贫血临床诊断的几个特征性症状,复盘后发现与鸡传染性贫血病的吻合度最高。
鸡传染性贫血病是由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鸡的圆环病毒病,它的亚临床表现:主要是造成病鸡生长不良和体重下降,使鸡群里不停出小鸡和鸡群均匀度变差。与其它疾病继发或并发感染时,鸡群的死亡率可高达30%,临死前还能见到拉稀。
病鸡临床通常表现为精神沉郁,体质虚弱,行动迟缓,羽毛松乱,喙、肉髯、面部皮肤和可视粘膜苍白、几无血色,生长不良,体重下降。消瘦,血液稀薄如水,如有继发感染,可加重病情;死亡增多。
该病主要发生于鸡,鸡是传染性贫血的唯一宿主;并且肉鸡比蛋鸡易感,公鸡比母鸡易感。各种日龄鸡均可感染,尤以2~3周龄的鸡最易感。日龄越大则对本病的易感性会迅速下降;日龄越小,发病和死亡越严重;一般感染后20~28天存活的鸡,可逐渐恢复正常。
剖检病死鸡或者弱鸡,可看到的病变主要以贫血为主要特征,可见贫血症的各种变化;胸腺等免疫器官萎缩,骨髓萎缩,呈脂肪色;肾脏肿胀呈淡黄色。该病毒可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经孵化的鸡蛋进行垂直传播,是该病的最重要的传播途径。
该病毒耐酸、耐高温,对乙醚和氯仿都有抵抗力,对酸(pH3.0)作用3h仍然稳定。加热56℃或70℃1h,80℃15min仍有感染力。所以鸡舍环境中很难彻底清除干净。因此,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就是在炎热的夏季也具有传染性。
该病的临床有效治疗没有特效药,目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使用抗生素控制继发细菌、支原体等的感染,同时使用可饮水和吸收快的中成药抑制病毒复制、强化免疫力,并促进组织、脏器功能的综合方案比较经济和理想。
而拌料给予的散剂,由于药物吸收慢、吸收不充分而不适用。那些冠以饲料添加剂和预混剂等名号的大量免疫增强因子类产品,由于不透明和监管弱导致该类产品的市场比较混乱。目前使用比较确切的是:国家监管比较严的、可饮水类的、强“扶正祛邪”的中药产品。
比如,市场上大家见到比较多的“扶正解毒散”,就是一个比较适用于鸡传染性贫血病治疗的产品。产品中的板蓝根,可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淫羊藿,可温肾壮阳、生血益精;黄芪,可补中益气、提升免疫力;三药共凑扶正祛邪、清热解毒之功效。
用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来说,就是三药协同,使扶正解毒散具有广谱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淫羊藿与黄芪的搭配同为主药,除对解除传染性贫血导致的免疫器官发育受阻、功能退化免疫力下降比较适合外;对传染性贫血引起的造血、营血功能下降,也有很好的生血、活血的良好效果。
但是,就目前临床使用过该药的用户反馈来说,由于得了鸡传染性贫血的鸡子本就消化不好,使用扶正解毒散拌料给药则药粉中的有效成分就很难被消化液给充分浸泡出来。不如使用那些用现代工艺精提的“扶正解毒口服液”,不需要鸡子的消化液再浸泡出药粉中的有效成分,口服给予就可直接、快速被吸收,适合鸡传染性贫血的治疗用。
笔者登录中国兽药监察所属下的“中国兽药信息网”查询了一下,发现还真有厂家生产“扶正解毒口服液”这个产品的。可能是把扶正解毒散制成“扶正解毒口服液”有技术门槛,所以在中国兽药信息网上只查到三家产品批准文号是在有效期之内的,并且这三家只有一家是大厂(选药须慎重)。
福利
赞赏送知识星球
赞赏者请平台留言-联系后台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