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望族的诗人祖先
唐诗为镜照汗青
第三十四章(中)
一剑霜寒十四州 陌上花开缓缓归
钱镠被朝廷授予镇海节度使之职,志得意满地让人起草了一份谢表,其中为了炫耀自己的政绩,将浙江的繁荣昌盛好一顿吹嘘。罗隐一边看草稿一边摇头:“浙江在大人治下的确是富甲天下,但如果将这样措辞的谢表送到长安,朝廷定会要求浙江多多进贡。目前我们正要大搞基础民生建设,自己的财政也很紧张。不如对经济情况避而不谈,多来一点儿美丽的风景虚词,比如‘天寒而麋鹿常游,日暮而牛羊不下’之类的就好。”钱镠一听很有道理,便委托罗隐按此原则修改。等谢表送到长安,识货的朝廷大臣们看了就说:“这是罗昭谏的文辞。”
使宅鱼
唐昭宗李杰改名为李晔时,罗隐代钱镠写了贺表,内有一句“左则姬昌之半字,右则虞舜之全文”。姬昌是为周朝开创八百年基业的周文王;虞舜名重华,也就是上古贤君尧舜禹中的舜。京师收到各藩镇的贺表以后,都称赞来自吴越的这份为诸镇文采第一,尤其是将“晔”字拆得妙绝天下。钱镠大有面子,因此对罗隐更加喜爱,公事宴饮均不离左右。罗隐依旧性情不改,喜欢高谈阔论,言辞诙谐满座生风。钱镠若有不当之处,他也照样直言进谏。
钱镠很喜欢吃鱼,便让西湖上的渔家每天都缴纳几斤活鱼到府里,名目是“使宅鱼”。但如果有渔家当天打到的鱼不够规定的数目,还得去市场上买鱼来交足任务,时间一长就成为额外的负担。有一天罗隐陪伴钱镠观赏一幅姜太公垂钓图,只见画上的姜太公白须白眉道骨仙风,钱镠便对罗隐说:“文王求才若渴,方得太公辅佐,孤须好生效仿。先生可以此图作诗,为孤之勉励。”罗隐应声就是一首: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商朝末年姜太公在渭水边钓鱼,直钩、无饵、离水面三尺,分明不是钓鱼而是钓姬昌的。罗隐开玩笑说,如果姜太公是在钱镠治下的西湖边,就算直钩根本不可能钓上一条,也照样会被要求缴纳“使宅鱼”,借此婉讽钱镠吃鱼的爱好已经到了扰民的程度。钱镠听了哈哈大笑,不但没有生气,还立刻下令从今往后废除“使宅鱼”。杭州百姓听说此事后,对罗隐的诙谐善谏和钱镠的闻过则改都赞赏有加。
钱镠对罗隐益发看重,特地在杭州城中设了一个钱塘县让他当县令,过过衣锦还乡当父母官的瘾,军政大事也经常咨询他的意见。看来钱镠用人的气量不仅远胜黄祖,与知人善任的曹操相比也毫不逊色。罗隐的前半生漂泊流离常郁郁,到晚年终于得志优游,心情舒畅地活到七十多岁,让我们这些喜为古人担忧的人稍得安慰。从他临终前写给钱镠的《病中上钱尚父》中,可以看出他对知遇之恩的满怀感激:
左脚方行右臂挛,每惭名迹污宾筵。
纵饶吴土容衰病,争奈燕台费料钱。
藜杖已干难更把,竹舆虽在不堪悬。
深恩重德无言处,回首浮生泪泫然。
钱婆留
据说钱镠刚出生时相貌很丑很怪异,其父钱宽见了害怕这婴儿将来长大后和哪吒一样是妖精祸害之类,抱起他走到屋后水井边准备扔下去。还好善良的祖母舍不得这孩子,硬是将钱宽拦住了。那口水井就被称为“婆留井”,如今遗迹仍在临安城东。这种故事听起来总令人觉得似曾相识,因为大人物的出生一定要有点与众不同的迹象才符合其尊贵的身份,很可能是钱镠发迹以后的附会。
钱宽对这个井口余生的孩子很不待见,连名字都懒得为他起,于是周围人就以他能存活的原因而叫他“婆留”。孩子长大成人后,认为这个小名的乡土气息实在太浓,便去掉“婆”字,再以同音的“镠”字替代“留”,土里土气的“钱婆留”就变成了高大上的“钱镠”。这下你连“镠”字的读音也不会记错了。
钱镠的第一份工作是私盐贩子,和黄巢同行,看样子这是晚唐最有潜力的职业。后来他在唐末动乱中逐步占据了吴越十三州共八十六县,以杭州为首府,范围包括今天浙江、上海的全部和江苏的南部,正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鱼米之乡,成为当时中国最富庶的藩镇。
朱温篡唐自立为帝后,改国号为“大梁”(史称“后梁”),下旨册封钱镠为吴越王。面对这样的巨变,钱镠召集文武僚属商议是否应该接受。罗隐坚决反对接受册封:“朱温乃篡国奸贼,大人理应严词拒绝,并且兴义师北伐中原,兴复唐室。纵不成功,犹可退保杭、越,自为东帝,何必屈身以事逆贼?”
钱镠一向对罗隐言听计从,但在这次的大事上却摇头自有主张:“当年江东的孙权在时机尚未成熟时就曾经屈身于中原的曹丕,大家都赞赏他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谋略。孙仲谋能做到的事情,难道孤就做不到吗?如今我吴越虽然国富民强,但周边各藩镇强邻环伺。孤若征讨朱温,邻邦必乘虚来袭,我们将腹背受敌,百姓也会惨遭兵祸荼毒。孤一向以休兵息民为国策,不忍心兴兵杀戮。”包括罗隐在内的群僚听了钱镠这一席头脑清醒的蔼然仁者之言,都心悦诚服不再争论。
钱镠本以为罗隐可能会因年过半百都没得到朝廷重用而心怀怨恨,如今唐朝覆亡,就算他不为出了口恶气而欣喜,至少也不会为唐室说什么好话。现在发现罗隐颇有兴复李唐的忠心,虽然钱镠因为形势判断而没有采用他的建议,但也很欣赏他是一位不计个人恩怨的忠义之士。
还乡歌
在钱镠治理吴越的数年间,对内重农桑、兴水利,对外一直遵循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逝世前他还一再叮嘱子孙“善事中国”,不可妄自尊大,将来不论混乱的中原如何“城头变幻大王旗”,都要尊奉中原王朝为正朔,以得到对方至少在名义上的支持,避免轻起战事。钱镠的子孙严格遵守了这一遗训,所以与同时期中原的兵连祸结干戈不断相比,吴越百姓在大半个世纪中免受了战争杀戮之苦。直到钱镠的孙子钱俶(chù)做吴越王时,看到北方强盛的赵宋政权有结束五代十国乱世一统天下之心,而吴越一隅无力抗衡,便顺应形势将祖孙三代所经营的十三州献土归宋。
钱氏祖孙借中原战乱之机割据吴越,与中原政权之间并无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归顺宋朝完全没有向异族投降的性质,而是顺应了当时的天下大势。他们的执政理念虽然在有些人看来不够“血性”“进取”,但对普通百姓来说却是善莫大焉。与宋朝统一南唐尚需血战搏杀相比,统一吴越则未死一人。在此事上钱俶不为一己尊荣而做困兽之斗,使吴越百姓得以全璧入宋,其功其德令人感怀。虽然有人怀疑钱俶本人是被气量狭窄的宋太宗赵光义暗中毒死,但他入宋后被封王爵,安享了十年的荣华富贵,活到六十一岁,在当时已属高龄,对比其他亡国之君也可以心满意足。更重要的是,整个吴越钱氏因钱俶之功得以保全,子孙世代显贵成为大族,源远流长的家族门楣到后世益发光大,涌现了钱穆、钱玄同、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等一大批近现代名人,这是对钱镠、钱俶祖孙以吴越人民生命福祉为重、以自己家族尊荣虚名为轻的执政理念所给予的最好回报。
钱镠很欣赏诗人,自己也会作诗。朱温为了笼络钱镠,将他的家乡临安县升格为安国衣锦军,好让他衣锦还乡炫耀一番。钱镠自然领情,回乡祭扫先祖,大宴父老乡亲。席间他诗兴大发,端着酒杯站起身来,吟出一首《巡衣锦军制还乡歌》:
三节还乡兮挂锦衣,碧天朗朗兮爱日晖。
功成道上兮列旌旗,父老远来兮相追随。
家山乡眷兮会时稀,今朝设宴兮觥散飞。
斗牛无孛兮民无欺,吴越一王兮驷马归。
大家对这首诗的风格一定觉得似曾相识。我们来对比一下汉高祖刘邦回老家沛县时所做的千古名篇《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钱镠作歌的场合和一堆“兮”字的风格,显然是效仿《大风歌》的节奏,可见其志不小。但大老粗刘邦的《大风歌》用字浅白,而钱镠的《还乡歌》太过阳春白雪,乡亲们都听不懂歌中之意,面面相觑无人喝彩。钱镠一看冷场了,心中老大无趣。但他既能纵横吴越,自是才智过人,转念一想就明白过来,立刻改用乡音高唱出一个下里巴人版本的《还乡歌》:
你辈见侬底欢喜?
别是一般滋味子。
永在我侬心子里!
一曲歌罢,满座叫好彩声雷动。钱镠仰天大笑,举杯一饮而尽。当天和父老们宴乐终夜,直至天明方才尽欢而散。
—–都看到这里了,不顺手转发一下会过意不去吧——
《唐诗为镜照汗青》《宋词一阕话古今》已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官方旗舰店、当当、京东、亚马逊、新华文轩等网站发售。需要签名版的话,请在公众号发消息给我。
外封:
内封:
《当今中国望族的诗人祖先》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4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