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四十年的诗人
唐诗为镜照汗青
第三十五章(上)
天街踏尽公卿骨 未老还乡须断肠
城南韦杜
温庭筠除了和李商隐齐名为“温李”,还和韦庄齐名为“温韦”。韦庄,字端己,名和字组合起来很“端庄”。其实他比温庭筠要小二十多岁,算是晚辈;比罗隐小三岁,比鱼玄机长八岁,他们才是一代人。他爷爷的爷爷,便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韦苏州韦应物,可谓家学渊源。韦家从汉朝起已是名门望族。汉朝皇帝在世的时候就开始为自己营建陵寝,并在附近开发一片新的高档住宅区,将高官贵胄、名绅富户迁入其中,等皇帝驾崩后葬入陵墓,这个小区已经很成熟热闹了。大概皇帝觉得这样自己百年之后夜里出来走走,看见这么旺的人气也不寂寞。汉宣帝在长安城南为自己修筑陵墓“杜陵”,高官韦玄成、杜延年也把家搬到那片儿,后来发展成两大家族世代聚居于此。韦家到了有唐一代成为顶级世族,出过十七位宰相,还有那位想学婆婆武则天当女皇帝的唐中宗之韦后。韦家所住的那一片高档住宅区,被人们称为“韦曲”。
从韦曲向东走五里,就是一群同样显赫的邻居,他们姓杜。杜家在唐代出的宰相只有八位,在这一点上不及韦家,但他家的名人质量明显更高,包括“房谋杜断”的凌烟阁功臣名相杜如晦、诗圣杜甫、杜牧以及他爷爷宰相杜佑。杜家所居的小区就称为“杜曲”。杜陵东南十余里有一座小陵,是汉朝许皇后的陵墓,称为“少陵”。杜甫在这一带住过十年,所以在诗中常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后人便称他为“杜少陵”。在少陵边有一片起于韦曲的平川,汉高祖刘邦曾将其赐给鸿门宴上的猛将樊哙,因此叫作“樊川”。杜牧晚年落叶归根住在这里的小别墅中,后人称他为“杜樊川”。樊川杜曲有个桃溪堡,崔护那个“人面桃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所以诗名《题都城南庄》。
因为城南这韦杜两家在唐代极其显赫,所以当时有谚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可见其贵盛,类同东晋的“王谢堂前燕”。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下台以后住在上海,青帮头子杜月笙对他非常善待,黎前总统的秘书长为此赠送了杜月笙一副对联:“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就是从这句名言化出来的。
故剑情深
既然提到杜陵和少陵,不得不提一提陵墓主人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与其皇后许平君之间感人的爱情故事。汉武帝死后,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大将军霍光执掌朝政,辅佐即位的汉昭帝刘弗陵。昭帝才年过二十就驾鹤西归,身后无子,霍光拥立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为帝。结果这位新皇帝一步登天之后生活放荡不堪,整天寻欢作乐不务正业,望之不似人君。为国家前途忧心忡忡的霍光在二十七天之后废掉刘贺,这个废帝诚然是正确的,可是就反映出一个月前立得太不谨慎。霍光听说武帝的曾孙刘病已贤明,就立他为帝,是为汉宣帝。刘病已既贤且长,可见霍光立他并非为了自己的权欲,而是为了江山社稷,所以后世把霍光与曾经放逐又复立商王太甲的名相伊尹并称为“伊霍”。霍光独揽大权期间,采取休养生息的国策,奖励农桑、多次大赦,使得文景之治后被武帝穷兵黩武政策耗空的国力得到一定恢复,这段时期加上后来的宣帝一朝,史称“昭宣中兴”。再后来,那些出于个人野心擅行废立皇帝之事的权奸都号称自己在仿效伊霍,则完全是挂羊头卖狗肉了。
宣帝看了刘贺的前车之鉴,知道自己的生死存废完全决定于权势熏天的霍光,内心很是害怕。他即位后乘坐马车去谒见祖庙,霍光近在咫尺地坐在一侧陪侍,面容严峻忧国忧民,宣帝只感到浑身不舒服,好像有芒刺在背上那样难受。这个就是成语“芒刺在背”的出处。
刘病已的爷爷即是在“巫蛊之祸”中冤死的卫太子刘据(刘病已继位后,追谥为“戾”,以表其冤屈,故又称戾太子),刘据的母亲是大名鼎鼎的卫子夫卫皇后,舅舅是名气更大的“不败由天幸”名将卫青。刘病已刚刚出生数月即逢巫蛊之祸,汉武帝宠臣江充陷害卫太子,刘据起兵失败,与母后卫子夫相继自杀。刘据的三子一女皆死,唯独襁褓中的刘病已逃过此劫。刘病已长大成人后,娶了许平君为妻。许平君温柔贤惠,在刘病已最困难的日子里与他患难与共、相依为命,让这位落魄皇孙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并在婚后一年为他生下了后来成为汉元帝的儿子刘奭(其妻王政君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后之一),同年刘病已被霍光拥立为帝。当时几乎所有大臣都在霍光家族的威逼下要求让霍光的女儿霍成君当皇后,上官太皇太后(昭帝的皇后、霍光的外孙女,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也对宣帝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就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宣帝下了一道诏书说:“朕在贫微之时曾有一把故剑,现在非常怀念它,众位爱卿能否帮朕将它找回来呢?”腿脚快的大臣们赶快去找剑了,脑子快的大臣们则很快通过“故剑”二字品出了这道史上最浪漫诏书的真意:“皇上连贫寒时用过的一把故剑都念念不忘,这样恋旧之人又怎么会抛弃曾经与自己相濡以沫的故贱之妻呢?”于是赶快迎合上意,联名奏请立许平君为后,宣帝自然御准。这个典故就叫作“故剑情深”。
但霍光夫人一心想让女儿坐上皇后的宝座。许皇后再度怀孕生下一个女儿之,霍夫人命御医在滋补汤药中下毒,许皇后服用后即毒发逝世。宣帝非常悲痛,将她葬于杜陵南园,称为“少陵”。这个典故被称为“南园遗爱”。白富美霍成君如愿以偿登上皇后宝座,飞扬跋扈挥金如土,令宣帝心中十分厌恶。但宣帝此时展现了成熟政治家的手腕,装作对霍成君及霍家百依百顺信任有加,而霍皇后也没有为宣帝诞下子嗣,不知道是否与《甄嬛传》中的华妃没有子嗣原因相同。熬到霍光去世后次年,宣帝开始动手为许平君昭雪冤情,先为许父封侯,并立许平君的儿子刘奭为太子。政治敏感度很高的霍光夫人对此非常恼怒,吃不下饭反而吐血,授意霍成君毒杀太子,但太子的老师总是先试菜验毒,所以几次下手均未成功。又过了一年,再也忍不住的霍家发动政变想让江山改姓霍,未遂而招致族灭,终于等到这一天的宣帝废掉霍皇后,为结发妻子许平君报了仇。霍成君在多年后自杀。宣帝与许平君的故事,在中国整个帝王婚恋史中是黑暗中少有的一抹亮色。
莫还乡
王国维评价韦庄“情深语秀”,至于是哪种秀还有进一步的分类:“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李煜)之词,神秀也。”也就是认为韦庄的成就虽然不及后主李煜,但在温庭筠之上。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温庭筠的代表作,而韦庄同样也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此词对江南之美的描写荡人心魄,但更令人感慨的则是尾句所表达出来的无奈。相对于中原的狼烟四起尘土灰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江南无疑是人间天堂。韦庄端详酒店老板娘金镶玉那雪白的手腕也能看呆,绝对是多情种子。游子的心中总是惦记家乡,盼着能够早日归去。但这在可见的将来都是一种奢望,因为此时中原一片战乱,自己就是逃难出来的,又怎么回得去呢?恐怕不得不在这烟雨江南待上几十年吧。
韦庄之所以逃出中原,可以从他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中找到答案。这位才子从年轻时就开始考进士,可是一直没能中。好在他的神经和孟郊同样坚强,屡败屡战的精神也是同样可嘉,依然每年应考,立志不考中绝不收手。所幸他是长安人,每年参加一次考试也不需要昂贵的路费和旅途辛劳。看来从古至今住在一线城市都有额外的好处,不然你能想象出为考公务员而一直当北漂的日子吗?就这样从满头青丝一直考到两鬓斑白,到了四十六岁那年,想想前辈孟郊正是这个年纪进士及第,老而弥坚的韦庄满怀期望地再次应考。却没想到这一年黄巢乱军杀入长安,倒霉的韦庄就被困在了战火纷飞的都城之中。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韦庄就是“斯人”。他在战乱中逃出长安来到洛阳之后,将自己在颠沛中的耳闻目睹,写成了第一人称的纪实长诗《秦妇吟》,也使得自己因此跻身唐朝一流诗人的行列。诗歌通过虚拟的“秦妇”,即一位身陷长安后来逃离的妇女之口,为我们展现了那个艰难动荡时世的各个方面。此诗篇幅长度超过《长恨歌》和《琵琶行》,是唐代最长的叙事诗,也是我国诗歌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之一。
《秦妇吟》刚刚诞生就广为流传,韦庄因此被称为“秦妇吟秀才”,名满天下。但今天知道《秦妇吟》的人比知道《长恨歌》《琵琶行》的人少太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小学教材里对这首现实主义长篇史诗只字未提。这是为什么呢?
—–都看到这里了,不顺手转发一下会过意不去吧——
《唐诗为镜照汗青》《宋词一阕话古今》已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官方旗舰店、当当、京东、亚马逊、新华文轩等网站发售。需要签名版的话,请在公众号发消息给我。
外封:
内封:
《高考四十年的诗人》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4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