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恩仇录

1975年4月4日,两个来自西雅图的年轻人在美国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的阿尔布开克市(Albuquerque)注册了一个叫名叫Micro-Soft的公司(后来中划线拿掉了,S也变成了小写),这就是纵横IT江湖几十年的微软公司。如果说苹果对我们生活方式是一种改善,那么微软则是一种改变。这两个年轻人除了地球人都知道的比尔·盖茨(1955年生人)还有一位是出镜率较低,不为广大读者熟悉的保罗·艾伦(1953年生人)。从来兄弟搭档,都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盖茨即便都成了盖首富,也没逃出这个江湖定律。两人的恩怨基本贯穿了整个微软的创业发家史。

第一篇——自古英雄出少年

1968年秋天,西雅图著名的私立中学Lakeside买了一台像打字机一样的计算机(Teletype ASR-33)。这个学校当年的学费是1335刀,这个数字是个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那会儿耶鲁大学的学费也就1950刀。所以这对美国中产家庭来说,一个字,贵!用我上篇写的新项目管理铁三角思维,所有的投资都要计算回报率来看,这两位的爹妈绝对是教育投资回报率全球Top10。


         Teletype ASR-33

盖茨出身名门,算是富二代。注意人家盖茨的全名:
威廉·亨利·盖茨三世(William Henry Gates III BillWilliam的简称),这个名字后面带着数字后缀那不是一般人,非富即贵啊。盖茨他爹是西雅图著名律师,盖茨他娘把大部分精力都贡献给了各个慈善机构,由此看来盖首富现在做慈善也是有渊源的。

艾伦家境则普通多了,爱伦他爹一辈子也就挣个仅够一家人吃喝的钱,比如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艾伦他娘则是一名小学老师,她还是林语堂的粉丝,她的书架上可以看到翻成英文的林的著作。虽然家境不够宽裕,艾伦他娘却非常注重小艾伦的教育,她可以倾其所有为了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Lakeside大概是美国最早教计算机编程的中学,天才少年盖茨和艾伦很快掌握了BASIC(全称叫Beginner’s All-purpose SymbolicInstruction Code,是1964年隶属常春藤的DartmouthCollege的两个教授开发的),一个通俗易懂的计算机编程语言。
    1968年的秋天,13岁的盖茨和15岁的艾伦平生初见就是在小小的机房里,年长两岁的艾伦这样回忆和他一生联系在一起的人:我看到的是一个瘦瘦的,满脸雀斑的八年级学生。他不修边幅,穿着套头衫,脚上穿着一双很贵的休皮鞋,套着一双长长的袜子,满头蓬乱的金发。


        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随后几年,两人几乎所有业余时间,都在学校机房里度过。因为共同的兴趣,让两个少年互相吸引,互相认可,纯真的友谊就此建立。两人合作写的第一个程序是每个美国儿童都玩过的井字棋游戏。
艾伦虽然仅比盖茨大两岁,但长的实在有点着急,看上去像盖茨的叔叔。按理说,长相沉稳体型大只的艾伦更像领导,但事实上娃娃脸的盖茨才是主心骨。艾伦这样评价初识的盖茨:他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特质,一是极其聪明,二是极其好强,三是决不放弃!同时具备这三个特质不做老大天理不容。当然能被盖首富青睐信任的艾伦也绝非等闲之辈,不管是动手能力还是智商那都是出类拔萃滴。举个小例子说明少年艾伦的才华。盖茨SAT考了1590分(当时满分是1600),而艾伦的SAT成绩是满分。
多扯一句,和这两位混在机房里的还有两个孩子,这四个人被称为Lakeside编程小组,后来这两位也成了微软的首批骨灰级码农。Lakeside还真是微软历史上的嘉兴南湖画舫船,孕育了微软开创团队。
当时学校的机器是连接到属于三C公司(Computer Center Corporation昵称C-cubed)的服务器,按时间计算费用,这就限制了Lakeside学生的使用时间。而盖茨和艾伦恨不得吃饭睡觉的时候都泡在机房里,这限制让两人大为不爽,于是开始寻找系统软件的漏洞,很快他们就可以任意免费使用了。然而幸福往往都是短暂的,三C很快发现了他们的秘密,在美国这是违法滴,好在盖茨和艾伦尚未成年,否则两位大侠真去蹲了班房,微软的历史只怕要改写。三C把两个少年列入了黑名单,剥夺了他们使用计算机的权利。但封锁的仅是权限,却不能封锁两位愿为计算机软件事业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
没有计算机用的日子里两人一下子失去了方向,不知道剩余时间怎么打发,就在百无聊赖,食不甘味之时,三C却主动找上了盖茨和艾伦,请他们帮助补上系统里面的漏洞。原来占三C公司便宜的大有人在,报酬是他们可以无限制的使用。忍住内心的狂喜,两人开始满头苦干,成了形影不离的编程伙伴,看看,那时人家已经在身体力行的实践结对编程了。经常写到天昏地暗,肚子饿到贴脊梁骨,才匆匆去街对面买个披萨裹腹。两位联手的努力,三C的漏洞被堵死了,虽然堵住了占便宜的口子,但三C还是于1970年关了门。这让盖茨和艾伦在小小年纪就感受了商海残酷无情的一面。
当然,三C项目的成功极大鼓舞了两个少年的信心,也开发出两人的商业潜质。免费写软件的事不干了!我—们—要—收—费!紧接着,他们为自己学校开发了一款排课程序,收到了4200美金的报酬。归归!这不是一笔小数目哦。
尝到了甜头,自然得扩大队伍接更多的活。他们和机房的几个小兄弟又接了一个大单,给一家位于俄勒冈州的城市开发工资管理系统。这几个兄弟加盟以后,很不满意盖茨的掌控,于是联手把他赶了队伍。然而他们很快发现,就他们几个臭皮匠还真抵不上一个诸葛亮,要按时交付的话,没有盖老大根本搞不定。没办法,只能舔着脸请老大回来继续主持工作啊。而盖茨开出的唯一条件是“让我回来可以,一切必须听我的!”此刻,我脑补的画面是,霸道总裁小盖在心悦诚服的欢呼声中高调回归队伍……


         霸道总裁,毋庸置疑

很多人以为微软是盖茨和艾伦开的第一家公司,其实不然。在盖茨还在高中,艾伦刚上大一时,两人就注册了一家公司Traf-O-Data。这个公司名是盖茨起的(老实说,盖首富起名字的能力真心一般)。开发的系统产品主要功能是根据收集到的交通数据,分析城市的通行状况。这个公司虽然没挣到多少钱但两人一致认为,这段经历对他们后来的成功非常重要,为他们后来在微机上开发BASIC语言奠定了扎实的硬件知识。
请我们记住西雅图的1968年吧,两个天才少年从那个秋天相识相知从而一起并肩奋斗了15年,他们一起开启了IT的新时代。最后用艾伦高中毕业时,写的最亲近的人里面对盖茨的评价作为这一章节的结束语:
他个子不高、聪明、幽默,总的来讲是个让人喜欢的人。虽然他只是高二,但他什么都不比我差(也许除英文是个例外),许多方面甚至比我强。他和我一样挚爱计算机,不会放过别人不理解的机会。我们是珠联璧合的一对。

第二篇:燕雀焉知鸿鹄志

小盖进入高三时,艾伦进入了华盛顿州立大学,对两个互相深深吸引的小伙子来说,距离那都不叫事儿!一到假期俩人就形影不离,一起做着最喜欢的事——写计算机程序。我想,他们的画风应该是这样的:

实在累了,就看场电影放松一下吧。他们在一起的时间里,至少看了500多场电影(估计那会儿都是单身狗)。

两人在工资管理系统显现的才华,得到美国军工企业TRW赏识,招手说,来来来!小伙子!于是,小盖高四的时候和艾伦一起去了TRW做了码农小时工。小盖那会儿已经完成了高中毕业课程要求,学校说,走吧!小伙子去江湖历练去吧!而艾伦这哥儿则直接办了停学,就踩着盖茨的步伐,配合他到了TRW。

两人在TRW的日子怎么说呢?每天加班写程序学习新知识,那真是多么的快乐,多么的美妙,多么的不得了!(这么好的员工,给我来十打!)TRW有个习惯,会请当年在美国如雷贯耳的系统程序员John Norton亲检程序,两人写的代码每次都让Norton手动点赞!要说后遗症么,也是有点的,盖总后来在微软做老板了也时常会亲临项目检视代码。

中国老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两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能这么和谐的在一起,除了兴趣理想高度一致,性格上也多少互补。盖茨那可是出了名的毒舌总裁!艾伦相对包容温和一些。举个例子,两人都爱下国际象棋。小盖呢喜欢玩剑走偏锋,杀气凛然,艾伦则兵来将来,拆招沉着。小盖赢了自然眉开眼笑,输了会大骂,奶奶的!这是有史以来!下的最臭的棋!然后把棋子全抡地上。(艾伦真是比我好脾气,换了我早把小盖胖揍一顿)注意,这个有史以来,是盖总的口头禅哦!早年微软的程序员基本都收到过盖总的邮件,第一句就是:这是有史以来最烂的代码!

From: Bill Gates

To: xxx

This is the stupidest piece of code ever written. 

 

我想我们燕雀和鸿鹄最大的差距就是每天琢磨的东西不一样吧,用现在的话讲,叫格局。听听,人家两位儿吃披萨聊的天。

艾伦:“以后大家能在电脑终端看报纸就好了,也就不用买报纸看。如果不用编程就能搜索到想看的文章该有多好。”

小盖:“那我们需要让计算机变得很便宜,很好用。”

小盖:“也许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做点什么?”

唉!汗颜啊!换了我,在十七八岁的年纪,估计也就是琢磨一下今天南大的包子馅儿是不是咸了点。

1973年的夏天来临了,两人的码农小时工工作结束了,艾伦继续回华盛顿念书,而小盖则要去哈佛了。老实说,两人高中时都把有限精力投入了无限码农事业里,所以成绩都一般般。而盖茨能上哈佛的重要原因是他参加了美国著名的Putnam 数学竞赛(类似于国内的奥林匹克数学比赛),并取得了全国第95名的好成绩。不要小看95名这个成绩哦,要知道参赛选手基本是爱好数学的大学生啊,高中的小盖能一路搏杀进前一百,那是相当了得!

盖茨在哈佛主攻计算机和法学,估计法学是小盖他爹的意愿,毕竟在美国当律师还是钱景光明的。因为有了在江湖闯荡的经历,学校的环境让他们身心煎熬,为了应付毕业要学一堆兴趣外的东西,尤其是那个小盖,还得背天书般厚的法律条文,要命了!好容易熬到圣诞节,两人一碰头,做出了最忠于内心的决定:不念了!爱谁谁!

写简历,找工作!还不到20岁的艾伦,简历就相当牛B,包含了掌握10个不同的机器,10个高级编程语言,9个机器语言还有3个操作系统,果然是战斗力爆棚啊!很快,波士顿的Honeywell对两位说,人才啊!都来吧!小盖爹妈一听书不念了,急眼了,一起上阵男女混双,把小盖暂时打回了哈佛。艾伦爹妈开始虽然也嘀咕,但最后还是选择尊重儿子的想法。(当然这要是我儿子放着哈佛不念,我也跟他玩命。)

艾伦当时的年薪是12500比期望值少了2500。他在和盖茨后来创业时一直有工作的哦,年薪最高的也就是16000,以至于因此损失了10%微软的股份,这是后话。

自从Intel1972年发布了 8008后,艾伦就有了让高级计算机语言在微处理机上跑起来的想法。但盖茨觉得时机不成熟,因为芯片的处理速度是蜗牛级,内存也就是鸡窝级的。但8008的出现让两人看到了曙光,芯片技术的提升只是时间问题。

1974年12月一个周末的下午,哈佛广场一个报亭的一本杂志的封面吸引了艾伦的目光。杂志的名字叫流行电子(Popular Electronics),一本售价75美分。醒目的标题让艾伦心跳加快:项目突破!世界第一套具备商业机器能力的微机…

艾伦猜测这大概用的就是传说中的Intel8080芯片,打开,上面写到:不到400美金,就可以建造一台目前为止计算能力最强的微处理机。制造商是MITS(Micro Instrumentation and Telemetry Systems),果然CPU是8080!艾伦那叫一个激了动,飞奔到盖茨宿舍,大喊:8080,来啦!长剑该出鞘了!

我想,那个卖给艾伦这本小众杂志的老板用看疯子的眼神看着这个手舞足蹈的大胡子年轻人时,绝对想不到,改变人类生活的创造,悄然拉起了序幕!


第三篇:一战成名如神助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不管你有多牛逼,只要对方比你快,就能秒杀你。小盖能成为盖首富那速度绝对是商海里一条最快的鱼。

速度最快的鱼 —— 旗鱼

Altair 8800(芯片是Intel公司的8080)意味着让消费者花钱不多就可以组装一台功能还过得去的个人电脑了,这也是两个鸿鹄一直在等的冲上云霄的机会。但是如果只有这一台裸机,那么使用者还要用机器语言来编写程序,这个学习曲线难度对绝大多数人来讲意味着什么呢?这么说吧,好比你得学会煎、炒、烹、炸、溜、爆、煸、蒸、烧一系列基本功才能当个厨子。

两个鸿鹄的志向上篇已经讲过,要让每个办公桌上都有一台电脑,让电脑成为人类前所未有的工具。现在呢,硬件具备,意味着戏台的帷幕可以拉开了,两位:music!

小盖拿杂志翻阅以后,对艾伦说:“兄弟!我们想到的,保不齐别人也想到了。文章里没有说MITS(生产Altair的公司)是否已经在Altair上开发出了BASIC语言呀。”“那咋办?”艾伦没了主意。小盖:“先试探下口风再说!”

于是,小盖马上给MITS总裁Ed Roberts写了一封信,称已经为Altair开发出了一款BASIC语言。信发出去了,却不见动静,小盖坐不住了,让艾伦给Roberts打个电话,艾伦说:“哥们儿,你咋不去啊?!你也知道我嘴不利索啊!”“我要是卖相好我早去了,我长的不是太幼稚嘛?很难让人放心啊!”

话说小盖还真不是盖的!分分钟就想了个辙,他直接拨通了Roberts的电话,对着电话一通吧啦吧啦“哈喽啊!我是波士顿的艾伦啊!上次写信讲过我们开发出一款可以用在你们Altair机器上的BASIC,如果有兴趣,我们可以过去演示一下。”艾伦在旁边听的还真是惊心动魄,要知道他们连一行代码都没有写过啊!这小盖太能忽悠了,张嘴就来啊!

Roberts:“光是今天,算上你,就是第十个告诉我了,和其它九个人一样,谁第一个来Albuquerque,成功演示,我就和他签合同。”(看来剩下九个和小盖的套路一样,也是人才啊!)

挂掉电话,还有什么说的?玩命干吧!

先放话号称已经生产出其实不存在的产品后来成了微软的招牌打法,这里我们的盖总第一次就应用娴熟。软件圈把这类产品称为“vaporware”俗称雾件。微软凭借雾件兵器不知道夯退了多少竞争者,这是后话了。

在随后的八个星期里,艾伦虽然在Honeywell的工作基本成了打酱油状态,但由于每天还得照样出工,所以BASIC编程任务基本由我们的小盖负责。人家小盖可是旷了两个月的课,带着铺盖卷,背着泡面矿泉水就在哈佛的Aiken计算机中心安营扎寨了。感谢哈佛计算中心提供的24小时服务,感谢机房值班大爷不懂电脑。否则就凭小盖一个人,长期霸占大部分计算机资源在做和学校功课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事,早把他撵出去了,也就没有今天的微软了。

让我至今为止想起来都叹服的是,小盖并没有Altair,自然没用过8080处理器,他所有工作都是在哈佛计算中心的PDP-10上完成的。而艾伦每天打完酱油后就编写在PDP-10模拟8080芯片的程序。两人谁都没用过8080,那怎么测试呢?你们相信么?他们仅凭借着一本8080的手册!但凡手册上有一点错误,但凡理解有一点点偏差,同样也没有了今天的微软。

小盖这两个月开发出的程序也奠定了他编程大师的地位,堪称教科书级别,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多一点则肥,减一点则瘦。盖首富内心那个得意啊,以至于事隔多年还能大段大段的默写当年源代码。

要想赢就要快!一切就绪后,艾伦立刻启程去了MITS。就在飞机眼看就要到目的地时,艾伦灵光一闪,哎呀我去!谁都没想起来写个bootstrap loader程序,把Basic的编译程序放进内存。没有它,这两个月的泡面算白吃了!

我们的艾同志还真是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愣是在飞机落地前的几分钟,凭着烂熟于心的8080指令,写了21个字节的loader程序。飞机舱门刚一打开,艾伦第一眼就看到了MITS的老板Ed Roberts等候的身影。在MITS的总部,艾同志也终于得见真神:Altair机器。

演示需要的准备就绪,艾伦手指冰凉的敲入21字节的loader,打开了读卡机,开始读入盖茨写的BASIC编译程序。当年读卡机一秒只能读入10个字节,读入整个程序花了7分钟。这大概是艾伦这一生最难熬的7分钟,他强装镇静地和MITS工程师聊天,终于机器读完了所有程序。

“艾伦先生,请让机器显示些什么吧?”艾伦输入了下列一行指令:“Print 2+2”。

在按执行键时,艾伦的心几乎不能负载他的紧张,快跳不下去了,索性闭上了眼睛。

“我的上帝,它显示了4!”Ed Roberts兴奋的声音把艾伦激活了,狂喜到灵魂在燃烧,但表面上还要装的一切尽在掌握的样子,“那咱们再写一个真正的程序试试吧!”

这是一个0错误的演示,两位少侠向全世界展露了他们的锋芒。

如愿以偿的拿到了合同,微软帝国也在这个合同上开始建立。相信那个时期也有不少聪明人在做同样的事,却因为慢了半拍而失去了机会。快鱼吃慢鱼从来都是商海的不二法则。

各位也许会奇怪,那为什么MITS不自己开发BASIC呢?原来他们的工程师认为在8080上开发出BASIC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艾伦后来自己也说,十年后的我们未必再有勇气做这样的事了。

不管怎样,两人的珠联璧合一如古龙书里三少年的剑,快到连招式没看清楚就亮瞎了我的眼!

 

第四篇:大鹏一日同风起

MITS之行的成功让小盖和艾伦更加确定用软件改变世界指日可待。Roberts对艾伦非常欣赏,开出年薪16000做软件经理。波士顿如果是二线城市,Albuquerque撑死也就是一五线城市,生活成本低多了,这个薪水相对之前性价比太好了,艾伦毫不犹豫接受了这个职位。

艾伦这边拿着MITS的薪水,那边和盖茨一起继续完善BASIC。要和MITS签合同,自然得有个公司。小盖说:“不如叫艾伦&盖茨 (Allen & Gates)如何?”“这个名字听起来像个律师事务所耶。不如叫Micro-Soft,代表Microprocessor和Software,微机软件,如何?”艾伦的提议让盖总拍案叫好。

盖总最早的名片

公司有了,下一步得确定股份份额了,艾伦觉得这还有什么异议,当然是老规矩五五分喽!没想到,盖总淡定的说:哥们儿!这次不能五五分了,你在MITS拿工资,BASIC活基本是我干的,从投入角度,我们起码应该六四分啊!”艾同志心里当然有点不爽,毕竟当初是他的点子,而且MITS也是他去打的单子,但让他辞了工作又舍不得,所以这个份额分配方式他也只能认可了。每年16000的薪水,让艾同志丢了微软10%的股份,今天那是500多亿美金啊。

从1968年有了“软件工程”的概念起,IT行业已经开始意识到软件的重要性。但影响软件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一直得到没有解决,那就是软件的定价。软件产品和其它产品不一样,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长期以来,软件都是跟着机器一起卖,成为硬件的附属品。

两个鸿鹄的格局在MITS的合同上显出了差距,盖茨的终极目标是要把软件和硬件分开,创造一个和IBM平分秋色的软件门派。而艾伦则满足搭车上路,在MITS的机器上卖软件,每年能有钱分分就好了。当然,盖老大的话语权毋庸置疑,合同最终按盖总的意思签署了。

注意!合同里有意义深远的几条:

   BASIC版权归微软

   每卖一台带BASIC的Altair机器,微软收30到60美金的版权费

   单卖的BASIC双方五五分

   第三方OEM的收入也是五五分账,微软可以自己独立去卖BASIC产品也是五五分账

   如果MITS不努力推销BASIC,那么微软有权终止合同

这是软件发展史上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同,开启了后来软件销售模式,为软件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推进器。

个人电脑刚一上市就吸粉无数,MITS的Altair订单如雪片飞来。但没风光多久,紧跟着三个竞争者就把MITS的市场蛋糕瓜分了:苹果公司的Apple II,Commodore的PET,Tandy的TRS-80。和这三家一比,MITS就是一小作坊,不管电脑价格,质量,性能都无法抗衡,MITS的产品销量一下跌倒了谷底,摇摇欲坠。

而我们的盖总却在这一轮商战敏锐的嗅到了机会,准备挽袖子大干一场了,他把当年高中编程组的弟兄收入麾下,让他们继续完善BASIC。然后,盖总坚决的把哈佛这块金砖当板砖扔了,和从MITS把工作职掉的艾伦一起汇合,开启微软的崛起模式。

微软最早的团队

到了第一年年底,盖总一数,哎呦!没挣多少钱啊。怎么回事?一分析,还是MITS这个庙太小,那么BASIC软件自然卖的少。而且他们签的合同还是对微软有很大约束性。而第二个原因则是那会儿美国也有中关村,华强北,盗版一样比比皆是。对于盖总这样天赋异禀注定要成一方霸主的孩纸,是肯定会把制约其发展的绊脚石清除掉。

和MITS的10年合同仅仅执行了两年,MITS公司两年里从一时辉煌到风雨飘摇到不复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微软和MITS都是开拓者,但MITS没有摆脱大多数开拓者的命运,成了后来者的铺路石,而微软则完全摆脱了这个宿命,开创了一代伟业。差距在哪里呢?其实就是盖茨!

Ed Roberts名字应该是在IT历史上留有一席,他绝对是是盖茨和艾伦的贵人,用中国人的说法是知遇之恩。但当盖茨发现Roberts已经变成了一个包袱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甩掉了他,而不是选择助他一臂之力。

艾同学在这过程中一直劝盖茨和Ed Roberts庭外和解。但盖总坚决说NO,NO,NO!盖茨他爹西雅图名律师也不是白混的,关键时刻,上阵父子兵,最后盖茨在法庭上成功摆脱了MITS。这也让艾伦看到了盖茨让他感觉陌生的一面。

顺便讲下,Roberts从此告别了IT行业,先是去农场种菜,后来年近半百时上了医学院,成为了一名和蔼的乡下医生,这个给了两个辍学小子人生机会的长者于2010年4月去世,艾伦倒是一直和他有联系。在他弥留之际,把他告上法庭的盖茨终于现身来看他,我想Roberts医生应该选择最终原谅了盖茨吧。著名的纽约时报刊登了他去世的消息,登了一张Roberts身穿白大褂,靠着一台Altair8800机器的照片。

登在纽约时报Roberts的照片

没有了MITS合同的约束,微软可以天高任鸟飞了。艾伦负责技术,盖茨负责运营市场,盖茨和三巨头开始合作,BASIC随着大量微机的使用,给微软带来了滚滚财源。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在反盗版问题上,盖茨写了著名的致计算机爱好者的公开信:“只有少于10%的用户买了正版BASIC,微软编程回报只有一小时两美金。不要盗版软件,要尊重程序员的劳动,驱逐害群之马。否则软件公司就无法开发、维护高质量的软件产品。”这也是微软一直以来不开放源代码的原因。

盖茨著名的公开信

    Albuquerque这个五线城市对此时的微软已经太小了,在1979年新年伊始的时候,微软总部搬到了西雅图,BASIC5.0发布了。此时,几乎每台微机上都有盖茨和艾伦的BASIC语言。

不知道盖茨会不会在去西雅图的路上说:1978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第五篇:江山虽好情渐逝

友谊在利益面前常常是不堪一击的。随着微软日益扩大,两个曾经最亲近的朋友心却渐行渐远。一天,盖茨敲开老艾的门,“咱们出去溜达溜达吧。”艾伦有种不好的预感。两人默默走了一条街后,盖茨停下来,说:“打开天窗说亮话吧,我觉得咱们股份分配不公平,BASIC主要工作是我完成的不说,我还把哈佛这块金砖给扔了,这牺牲巨大啊。60%对我来说少了点。”

“那你想要多少?”

“64%!”

艾同志那一刻五味陈杂:在微机上开发高级语言是我的主意!没有我开发的工具你BASIC有地儿跑么?我在MITS演示成功后才有微软的今天!但老艾终究压住了想理论一番的念头,在最好的朋友面前掰扯利益,他还真张不开嘴。他接受了盖茨的条件,只说了一句:希望后面我们之间不要再有类似的对话了。

当然如果老艾能预见到微软后来的市值(2017年9月14日,微软的市值是5千6百11亿3千万美金,2%就是110多亿美金),不知道他会不会再争2个点?

在随后的股东合同变更里,盖茨又加了让艾伦时隔多年想起来仍然扎心的两条:一是小盖可以回去继续读书(据说这是老盖的主意,给小盖留条后路);二是如果两人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盖总裁可以要求艾副总卷铺盖回家。我只能说,大律师儿子的心眼比小学老师儿子多的不是一星半点啊!

大律师的儿子和小学老师的儿子

盖茨按照自己意愿搞定了老艾,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市场开拓上,艾副总负责研发。除了BASIC,还开发了其它语言:FORTRAN, APL, COBOL等。微软牢牢奠定了自己在微机系统编程领域的老大地位。与此同时,Intel又推出了8086——16位字节的处理器,让微机的计算存贮能力更加强大,也给微软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更多的机会。

我们的盖总,在这个阶段,如周扒皮附体,经常周末一大早跑到微软停车场,偷瞄谁来加班写程序了。一位程序员从周一到周四连续工作四天,程序写好发给盖总,盖总问,“你明天准备干什么?”“明天我得休息下。”“为啥?”“老板,我真扛不住了!”诸如类似的对话比比皆是,微软最早一批,后来没有离职的程序员都成了千万富翁,但说起盖茨却贬多于褒。

盖茨霸道总裁的做事风格让艾伦有时候感觉压抑,当两个人看法不一致的时候,盖式招牌骂法就会脱口而出:这是TM有史以来最蠢的主意!艾伦有时候气的说不出话来,想走,对不起没门儿!盖茨会追着他大喊:“回来!讲清楚再走!”

停不下来的盖总超速被抓

即便这样,这个时期的艾伦虽然经常气的吐血,但还是能容忍这个比自己小两岁的家伙。毕竟这个混蛋是他见过最聪明的人!公司的快速发展也让大家把这些矛盾暂且忽略。1979年4月,光是BASIC编译软件的收入就超过了100万美金,这是全球第一个销售额过百万的个人电脑软件。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张,盖茨觉得他需要一位他能信任的管理者。这时微软第二位副总裁出场了,盖茨钦定的是他在哈佛的室友——Steve Ballmer,这哥们也是个智商碾压众生的主儿,记得小盖在Putnam数学竞赛的名次么?——95,而我们的Ballmer的名次则是57.

两个哈佛室友,微软前两任CEO

艾伦并不反对请Steve Ballmer加盟微软,而且也同意给他5%的股份。但当他出差回来,发现盖茨发给Ballmer的offer时,气的肝儿颤,第一这个信压根没给他看就发了,第二给Ballmer的股份不是两人事先讲好的5%,而是8.75%。这简直把我当做空气啊!当空气不说,怎么一句话都没有就拿走我的股份?

艾伦终于发飙了,给盖茨发了一封强烈抗议加严厉谴责的信,警告他再侵犯合作协议,就不带Ballmer玩了。盖茨自知理亏,巴拉巴拉的道了一通歉,然后说给Ballmer多出的3.7%我自己出,这才算把艾伦安抚好。

自此,微软变成了三驾马车的队伍,迅猛发展。

    那会儿IT最大的霸主是IBM,牢牢控制着大型机市场。看到个人电脑迅猛发展势头,IBM决定介入了。1980年的夏天,IBM推出“Project Chess”,这个计划,改变了IT历史,改变了微软的命运。

8月的一天,一帮西装革履的家伙出现在盖茨办公室,他们是龙头老大IBM的特使,因“Project Chess”项目来和微软谈合作的。项目负责人说,明年我们要开发出最强大的个人电脑:IBM PC ,它要能支持各种高级语言:BASIC,FORTRAN, COBOL,和PASCAL等等,希望能外包给微软。

IBM找上门

两人忍不住心中的狂喜,曾经的憧憬竟然实现了,IT老大来找我们喝咖啡了!欧耶!虽然他们还没有完成这些语言在8086上的开发工作,但艺高人胆大,他们也毫不犹豫的在IBM的苛刻保密协议上签了字。

过了一个月,IBM又来了个电话,“你们能开发一个支持16位字节的操作系统吗?”我们的盖总一开始也没有意识到这个电话的重要性,他更担心按时交付,谁都知道,IBM是最难搞的甲方,绝不容许供应商延期。

艾伦推荐了西雅图的一家小公司SeattleComputer Products,估计没人听说过这家公司。最早用电脑的一批人应该对QDOS有点印象,对,就是MS-DOS的前身。盖总多鸡贼啊,他连哄带骗的拿下了QDOS:首付一万美金,每卖给一个客户(注意不是用户)再给一万五。合着QDOS统共就挣了两万五,当然,也从此拥有两个最牛逼的客户:一个微软,一个IBM。

微软里程碑产品——MS DOS

而盖总和IBM的协议呢?IBM要付微软43万美金,最重要的是,微软拥有所有软件的版权,可以自主卖给其它PC供应商。

IBM这个脑子进水的决策让IBM把操作系统市场统统拱手让给了微软。微软就此挤进了一线大牌阵容,我们的盖首富也因此蝉联首富位置很多年。

回顾微软的这段历史,你也许会说,微软的运气真是挡都挡不住。但当好运来的时候,论出手的快,狠,准,盖茨当属过气明星里的第一人!

第六篇:度尽劫波兄弟在

合伙人机制对飞速发展的微软成了桎梏,盖总顺势而行,大刀阔斧的实行了股份机制。新的协议框架里,盖总占51%的股份,艾副总占30%,Ballmer占7.8%,剩余股份由投资人拥有。

Ballmer开始显示其卓越的管理能力,微软由一支李向阳牌游击队转型为能打大型战役的正规军团。此时的盖茨更愿意和这位哈佛的前室友一起头脑风暴,两个从高中时期就一起战斗的伙伴明显疏远了。

微软早期三巨头

有了点票子的艾伦开始享受生活,在西雅图买个大house,花更多时间去玩音乐,这让盖总非常不爽,明里暗里的说了好几次:这才哪到哪儿?!才刚上正轨哪能放松?艾伦听了依旧我行我素。

爱玩音乐的艾伦

艾伦很多产品开发策略也让盖茨不满,他认为艾伦过多追求新技术而忽略了客户真正需求,在决定需求时更多是满足自己想法,而非考虑如何用最小代价满足用户要求。这一点我绝对是屁股坐在盖总的板凳上。

两人冲突越来越频繁,隔三差五的大吵一架,声音几乎掀翻屋顶。到了1982年,艾伦感觉身心疲惫,给盖总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他伤感的说我们的友情已经消逝,几乎不能一起共事了。

盖茨看了什么反应呢?他什么都没回应,直接聘了个COO,Jim Towne,让他占了艾伦的办公室,把艾伦的办公室挪到更远的地方。虽然花架子Towne同志干了不到一年,就卷铺盖走人了,但艾伦的办公室却定格在那遥远的地方了。

1982年夏天,艾伦得了场大病,死里逃生的艾伦对生命有了很多新的领悟,我感觉艾伦同志从那时活出了放荡不羁爱自由的状态,微软的工作对艾伦成了打酱油。

艾伦的私人游轮

一天,艾副总看Ballmer在盖茨办公室里神情鬼祟的讨论着什么,忍不住过去偷听。原来两人正商量怎么能减少艾伦的股份。艾伦怒了,推门而入,冲着盖茨喊道:“如果不是亲耳听到,这简直让我不敢相信!你终于暴露了你丑陋的嘴脸!”

开车回家的路上,艾伦满脸是泪!

几天后,艾伦收到了盖茨手写的六页纸的信(两人在重要事情的沟通都选了通信这种最差的沟通方式),信中盖总也回忆了两人一起走过的日子,赞赏了艾伦的能力,希望艾伦能继续留在微软,但与此同时毫不客气的说“我现在感觉你已经不能理解我们正在做的事了!”

1983年1月,两人在盖茨办公室做了一次非常不愉快的谈话。盖茨看艾伦去意已决,决定用最小代价断臂。

“如果你离开,那就不要再拥有公司的股份,我以每股5块钱收购你的所有股份。”这次我们的艾伦同志不那么好说话了,“低于10块钱一股免谈!”“10块一股?想都不要想!”这也是艾伦预测的回答。

1983年2月18日,艾伦正式辞去了在微软的职务。两位创始人的关系已是冰点,一开始微软还给艾伦象征性的留了个办公室,但没多久艾伦就收到一个大纸箱,里面是他办公室的所有家当,并附张条子:您的办公室已被征用。很多年艾伦都不能原谅盖茨。

没有了艾伦的微软

1986年3月13日,微软上市,一夜之间31岁的盖茨成了美国最年轻的亿万富翁,33岁的艾伦身价飚到1.8亿。微软上市以后,股价节节攀升。钱还真是治愈伤痛的良药,盖茨开始怀念两人当初的无话不说,而艾伦感激这个混球带给他巨大的财富,两人开始慢慢修补关系,互相走动。

微软上市

1990年,艾伦已坐拥10亿资产。这一年,在微软的Window 3.0发布会上,盖茨请艾伦一起上台,享受这一刻的荣耀。这一年,盖茨又请艾伦回到了微软董事会。盖茨1995年结婚时,艾伦作为嘉宾出席,伴郎是微软的另一巨头Ballmer。后来两人每年都会聚几次,像少年时一样聊IT江湖。艾伦曾劝盖茨收购Google,可惜那时盖茨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否则今天的微软还会继续做IT行业的实力担当。

重现当年

再后来就是大家熟悉的盖茨故事,微软创业20年之际,他成了盖首富。2008年后,他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了无限的慈善事业中。艾伦呢?做了一些投资,自己也开过公司,但微软做的事应该是他这辈子最大的成就。买了两支球队,一个是NBA开拓者,另外一个是NFL西雅图职业橄榄球职业队Seahawk。顺嘴提句,微软的Ballmer后来也花20亿美金成了洛杉矶Clipper的老板。

盖茨看艾伦球队比赛

老板Ballmer和他球队的当家球星

我1984年到美国读书时,在电视上看到了对盖茨的采访。这个长相稚嫩的鸿鹄,其见识和格局让我钦佩不已。从此我开始关注盖茨,关注微软。今天的盖茨和艾伦已成过气明星,微软也同当年的IBM一样,不当大哥好多年。但他们的故事却是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盖茨和艾伦在Lakeside的编程老师曾说过“因为他们在创业阶段没有分手,一直在一起战斗,才成就了微软。”回头看,艾伦和盖茨相比,显然不在一个段位上。开发具体一个BASIC时,他和盖茨能力旗鼓相当,那时的盖茨需要艾伦。但到了做公司,不管是格局,胆略,预见能力和业务创新方面,两人已经差距明显。当微软成为行业领袖时,盖茨的综合战斗力已经把艾伦甩了十条街。这么说吧,艾伦不难找,而盖茨只有一个!

微软的三代掌门人

不管怎样,最后的结局终归是好的。正道是: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微软恩仇录》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4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