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者,应该如何对待敌人

记得小的时候看过一部抗战喜剧电影《举起手来》,里面塑造了一群笨拙、愚蠢、贪婪的日本兵。整部电影中,他们被几个村民玩的团团转,出进了各种洋相。

虽然说无厘头喜剧有夸张的成分,但中国的抗战片中是会一贯的丑化日本,这部《举起手来》只不过把这种丑化推到了极致罢了。

在各种抗战神剧里面,日本兵被中国的抗日儿女,被各种像稻草一样的收割,大部分的日本兵智商都不在线,战斗力战5渣。这种处理刚开始看的时候确实还能够升起一丝爱国主义情怀,但看多了会不会生出一种疑问:我们就被这种货色欺负了8年,牺牲了几千万的同胞么?战胜这么愚蠢的敌人我们就真的那么值得骄傲么?

我当然不会去否认抗日战争的伟大,只是觉着宣传中单纯的丑化敌人是不是有点太低级了。对于那个让我们陷入深重灾难的敌人,他们确实残暴,确实无耻,确实贪婪,但他们绝不愚蠢。

对比一下欧洲人对待敌人的态度,就会发现有很大的不同。

古希腊有一个雕像,叫做《自杀的高卢人》,描述的是即将战败的高卢人,为了不成为希腊人的俘虏,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然后准备把利剑刺入自己喉咙的瞬间。

雕像里面,高卢人孔武有力,目光坚定而决绝,这是一种对于英雄的描绘方式,而不像是对于战败的敌人。我觉着希腊人,或者说是后来的继承者欧洲人,文化中自带着对于对手英雄的尊敬。

像是荷马史诗中特洛伊城的赫克托,像是这个战败的高卢人,像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汉尼拔,亦或是对于二战中德国战败名将的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等,他们虽然是战败的敌人,但还是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但反过来看我们中国的文化,貌似这种情况好像不多,我们也会有项羽、关羽这种战败的英雄,但我们看待他们的视角毕竟不是完全的敌人。而那些真正的敌对势力,我们会想方设法的去丑化他们。比如古代对于少数民族的称呼都是“羯”,“狄”,“蛮”,“羌”,会发现他们的名字中都带有动物的组成部分,这说明古代中原的民族并不把他们当做人,而是用牲畜来丑化对方。

现在抗日神剧里面对于本鬼子也是这种丑化敌人传统的继承吧。

但这种故意的偏见,最明显的问题可能是无法看到对手身上真正值得学习的地方。如果我们只是把日本人当做“残暴的小丑”,就无法发现日本民族中值得学习的严谨性格和他们富国强兵的经验。

现在的社会中我们已经很少会有那种明确敌对的势力,但如果开始了敌对的情绪,并带有了敌对偏见,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看待问题的眼光。

希望我们都可以走出自己文化中的一些不太好的习惯,应当憎恨敌人,但也要正视敌人。 

END

作者:锅哥不姓郭

   

胜利者,应该如何对待敌人》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4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