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大师们是怎么读书或论读书的

一卷在手,神游大地,俯视苍穹,与那些伟大的心灵对话和自然间万物产生沟通,那真是一种无尽的享受。博古通今,纵览天下,这一切都与你在书籍里耕耘有关。尼克松说:“所有我认识的伟大的领导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伟大的读书者”。

纵览中国文化名人读书经历,可以发现:其一就是要从小把基础打牢。其二就是博览群书。中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钻研。中国近现代文化同样需要我们去研究。外国文化也是一个浩淼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了解中国不了解外国,就不可能正确地了解世界,就不可能正确地把握人生、把握未来。其三就是在艰难困苦中读书,在逆境中苦读。老舍在这饥寒交迫中苦读了唐诗宋词元曲等数不清的中国文学名著,又苦读了许许多多外国文学名著。没有这些苦读,他就不可能应聘赴英国伦敦大学任教,也不可能写出《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传世之作。钱钟书一直都在埋头读书,且以苦为乐,连图书馆角落里堆积的书他都研读过。正是这种以苦为乐的苦读,使得他创作的脍炙人口的《围城》家喻户晓,他写的《管锥编》震惊中外学术界。

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鲁迅强调:“自己思索,自己做主”。这些都说明了思考与学习的关系,说明了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位置。有人对读书与思考作了这样的比喻:“读”是“思”的基础,“读”的结果是“知”,“思”的结果是“识”,光读书不思考,是读书机器;光思考不读书,也只能是空想者。真正的“读书人”,他们既是“读书人”,也是“思想者”。有的人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并将思考的成果用于实践;有的人只读书,不进行思考。难怪同样是读书,有人收获丰厚硕果累累,有人却一无所获。

黄山谷谓人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性灵可决定面目,若浮生六记的芸,虽非西施面目,并且前齿微露,我们却觉得是中国第一美人。亦有看着漂亮的,听她说起话来了却令人作呕三日。

元人翁森,有《四时读书乐》,以春夏秋冬为题,写了一年四季读书的乐趣和情调。民国时期,这四首诗曾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国人都熟悉其中的佳句妙境。在人心浮躁之时,重读这样的古诗,很有意思。

《春》: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夏》:新竹压檐桑四围,小径幽敞明朱曦;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

《秋》: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冬》: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是人生命的必须。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把读书作为生命的组成部分,没有这种必须,不去畅饮这“源头活水”,生命就会失去价值。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无比自豪地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喜爱藏书和读书的国家”,其他国家“实在是远远不能同我国相比”,“我们必须认真继承这个世界上比较突出的优秀传统,要读书,读好书”。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王国维迭经世事,博古通今,成为一代国学大师,最终自绝于治学,而归于“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的价值至于当代,绝不止于他的博学贡献,更在于他的励志远行的毅力超然。

蔡元培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就提出过:“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他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古今中外不同学术派别、典籍、思想,广泛延揽各家各派学者的研究学术的成果。教育学生在“专精之余,旁涉种种有关系之学理”,切勿孤陋寡闻,努力扩大知识面,提倡文理兼修。蔡先生的真知灼见无疑是改造旧北大为新北大的精义,影响十分深远。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曾这样指出:“研究也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这段精辟的论述,告诫我们要学贯中西,中外汇通。胡适、朱光潜、季羡林、梁实秋、林语堂、钱穆、钱钟书等都是学贯中西、中外汇通的著名学者。

杨玉清先生一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高尚品质:对人真诚,对己严格;历经坎坷,自强不息;不避斧钺,主持正义;心胸宽阔,达观豁达。在《论读书》中,对读书人作了严肃的界定:“能辅世长民,能经天纬地,那才真正是中国之所谓读书人。”可见,读书人读书的终极目标,那就是改造社会,造福万民,对国家和人类作出贡献。

华裔旅美文学家、翻译家柳无忌先生说得好:“我们盼望能有无尽数的书香家庭、书香社团、清茶书铺,以及为读书服务的图书馆,联合起来,构成一个理想的却并非不能实现的书香社会。”这个意义非常重大。因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趣味,一个政权的视野远见在于官员群众的阅读水平。可见,勤读书、读好书涉及到全民总体素质的提高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提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

有人对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做了研究,将其总结为两种,一曰“苦”,二曰“乐”,并指出苦读的代表首推孙敬和苏秦,一个头悬梁,一个锥刺骨。乐读的倡导者是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就此,一些读书有成的名家发表了不少有益的议论。一如林语堂是极不赞成苏秦式的“苦读”,“读书无兴味,昏昏欲睡,始拿锥子在股上刺一下,这是愚不可当。”(林语堂《论读书》)朱光潜则对有志于做学问的人说:“也有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紧牙关去硬啃,一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朱光潜《谈读书》)赵平原教授在谈到读书的风景时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谋取功名而“头悬梁锥刺股”,而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全凭个人兴趣的“漫卷诗书喜欲狂”。

刘墉曾说:读书就像交朋友,有些书略略翻过即可,是点头之交;有些书必须精读细读,是知心至交;又有些书得再三玩味,十分迷醉,如情人爱侣。书不能由别人帮你读,朋友不能由旁人为你交,只有自己认识的朋友,一朝重逢,才能有许多惊喜;困境相遇,才能得许多助益。为善不求福报,福报自来;读书不为功名,功名自至。

读书影响性格。霍夫曼博士归纳出了喜欢阅读下面15类图书报刊的人一般具有的性格特征:

如果爱阅读罗曼蒂克一类的小说:你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极端直觉,生性乐观,通常较快从失望中恢复过来,东山再起。你对直觉深信不疑,感到生活充满七彩阳光。难能可贵的是,在陷于困境或者面临失败时,你能顽强抗争,不会萎靡不振。

倘若喜欢看传记体裁的书籍:你必定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既有雄心壮志,又脚踏实地。谦虑好问是你最大的特点,在作出某项决定之前会思考再三,从来不轻率冒险从事。富有好奇心,谨慎而颇具雄心。在作出决策、决定之前,你们喜欢瞻前顾后,研究事情细致多角度,注重处理的利弊及可行性。

要是对小型报纸爱不释手:是一个很注意自己身体的人,会尽力改善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你的性格显得乐观快活,感情也较为外露。特别爱聊天,并以此作为一大乐事。在一起谈话的几个人当中,你必定是一个“当仁不让”的“中心发言人”。

如果很欣赏喜剧性的书籍:忧愁、痛苦和烦恼一定和你无缘,因为你是一个乐天派。笑口常开,青春永驻,具有潇洒的风度和风趣的性格,任何困难或阻力都无法使你为难。

倘若常读报纸和新闻性刊物:你是一个意志坚强的现实主义者,善于接受新思想。足以说明你关心国内外大事,眼观世界风云变幻,时时处处使自己的言行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愿当一名落伍者。你思维敏捷,对新事物能作出迅速的反应。

要是对画报或是大型画册兴趣盎然:爱好玩乐、性格无拘无束,不会把生命看得太认真。你肯定热情好客,爱结朋友,同事、亲戚和好友都愿意到你家里造访。在家里举办的宴会上,你是一位十分称职的主人,能使每一位在座的每一位客人乘兴而来,满意而去。

倘若爱看侦探或破案一类的书籍:说明你乐意接受思想上的挑战,是一个出色的解决问题者,别人不敢碰的难题,你都愿意去对付。动脑筋和解难题必定是你的一大特点,在许多人看来似乎是束手无策的题目,到了你的手上却能轻而易举地解开。而且对于一些令人望而止步的难题,你却兴趣倍增,以解开它们为乐事。

要是对科幻类的图书如获至宝:一般富有幻想,极富想像力、创造力。他们对科技新发展很感兴趣,在科研上很努力,喜欢寻求有探索性的事。你一定思维发达、想象丰富、创造性强,总想将自己担负的工作完成得更出色,把自己的一生变得更加美好。

如果经常阅读妇女方面的报刊:表面你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女性当中的佼佼者,事业上富有进取性;在工作时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谨慎行事,不愿意因为自己的某种过失或是一时的疏忽而铸造大错,造成终生的遗憾。

倘若喜欢阅读财政经济一类的书报杂志:你是一个异常爱竞争的人,最喜欢超过别人。可以看出你是一个自尊自重的人,崇拜那些在事业上卓有建树的人物,并以他们为榜样。你希望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竞争力,登上“冠军”的“宝座”。

如果特别喜欢读诗歌:你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对人世间的一切钟爱有加。大自然的蓝天、大海、高山、流水、飞禽和走兽是那样的美好可爱,充满着温馨和朝气,令人心旷神怡。与此同时,你有意识地在诗的熏陶下,进行反思,使心灵得到净化,远离“假恶丑”,追求“真善美”。

倘若读历史书籍津津有味:你一个很有创造力的人,不喜欢胡扯、闲谈,宁愿花时间做些有建设性的工作,而不愿过多去参加社交活动。往往尊重事件事实本身,偏爱理性的、有实在意义的工作。尊重事实,讲究实际和重视效果是你待人处事的原则,你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用在努力工作或者认真做学问上面。你从来不会在那种毫无意义的闲聊场合里露面,也不会和那些无所事事的人交往。

要是醉心于恐怖故事:你或许对生活感到厌倦而心情压抑,或许在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面前无所适从,或许面对屡次的失败而不堪重负。为了摆脱内心的空虚焦虑,你只好用刺激使自己得到解脱,因此对这类书籍颇有好感。然而效果并非想象的那么理想,尽管能暂时使你忘却烦恼和抑郁。

对一些广为流行的时尚杂志格外青睐、喜爱:你很有可能会比较多地关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有时甚至脱离实际地拔高自己,常常下不了台

要是你喜欢读《孙子》《三十六计》《战争论》等兵书,那你就会善于研究谋略,随机应变。

科学家伽俐略读到希腊哲学家亚理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成正比”的学说时,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有自己的观点,他带上几个大小相同而重量不同的钢球登上比萨斜塔进行试验,结果钢球同时落地,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创立了伽俐略自由落体定律。与之相反的是,历史上出现过许多遍观群书,学富五车,却由缺乏创造性思考,被人戏称为书橱、书簏的人。

附:名家名言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颜氏家训》

一个爱读书的人,他必定不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只要有书陪伴,就有无穷的欢乐。——巴罗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

我只喜欢有趣而且易读的书本,它能调剂我的精神。我也喜欢那些给我带来慰藉、教导我很好处理生死问题的书籍。──()蒙田

凭感情去读自己喜欢的书是一种享受,所得到的是一种灵魂上的涵泳与自由自在,和一种被了解、被同情的感受。──()罗曼·罗兰《书与我》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别林斯基

读文学作品,也跟谈恋爱一样,对别人的选择总是感到吃惊。忠于我们自己的作者吧。在这个方面,自我才是最最公正的法官。──()莫洛亚《生活的艺术》

据估计,一个最勤奋的读者,毕其一生所能读完的书也不会超过两千。因此,必须严格地挑选书籍,善于指导青少年怎样去读这些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与其匆匆博览百书,不如彻底消化几本。──()奥斯本

读书不在多而在精;有选择地读几本书效果反而好;读书太滥只能满足消遣而已。──()布尔沃·利顿

人生是短暂的,其中宁静的日子很少。所以,我们不应把它们浪费在读那些没有价值的书上。──()约翰·罗斯金

为赚取稿费的作品,无时无地都存在着,并且数量很多。因此,我们读书之前应谨记“决不滥读”的原则,不滥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凡为愚者所写作的人是常会受大众欢迎的。不如把宝贵的时间专读伟人的已有定评的名著,只有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的。──()叔本华《读书与书籍》

坏书有如毒药,足以伤害心神。──()叔本华《读书与书籍》

没有读二遍价值的书,就一遍也不值得看。──()威柏

如果你想从阅读中获得值得你永远铭记在心的知识,你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研读那些无疑是富有天才的作家们的作品,不断从他们那里取得养料。──(古罗马)塞涅卡

所有的书都可分为两大类:只供一时所读的书,和可供一切世代阅读的书。──()约翰·罗斯金《芝麻与百合》

阅读所有的优秀名著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进行交谈。而且是一种经过精心准备的谈话。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不是别的,那都是他们思想中的精华。──()笛卡尔《方法谈》

名著之多,我们已经无暇一一问津。要相信前人的选择。一个人兴许看错,一代人也兴许看错,而整个人类不会看错。──()莫洛亚《生活的艺术》

来看看大师们是怎么读书或论读书的》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4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