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吧 我的小家伙——读《朗读者》
《朗读者》的作者施林克是大学法律系教授,同时是法律学家和法官。小说故事曲折,构思独特,不华丽、不卖弄,笔触冷静,叙事语言纯净清澈、严谨缜密。这使《朗读者》庄重却毫不晦涩,严肃又直指人心。小说在朗读与倾听、诉说与沉默、罪恶与遗忘、逃避与短兵相接、激情与蓦然惊醒的故事里沉浮,演绎了一个让人无法释怀、无所适从、无能为力的故事。
作家钱定平的翻译有着非常深厚的语言功底,多处妙用诗词佳句,贴切而富有韵味。比如米夏在多年后回忆和汉娜的灵肉际会的感受时,就用了一句李商隐《锦瑟》里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年已惘然”;还有“家乡不到十年间,鱼鸟今应怪我还”;米夏和汉娜热恋时的情诗“与君同心,两心相互来占有;与君同衾,两情相互来占有;与君同死,人生相互来占有;与君分诀,各自东西不回首”。
《朗读者》从15岁的中学生米夏在家养病时偶然认识了公共汽车售票员36岁的汉娜忆起。汉娜身上的新鲜气味迷乱了情窦初开的少年。他们的每一次幽会,汉娜都要求米夏给她朗读一段书。汉娜说:“朗读吧,我的小家伙。”于是,米夏翻开书,开始朗读。汉娜靠在床边,听得十分认真。她有时莞尔一笑,有时提出疑问,有时就那样入迷的听着。朗读,大约每次持续半个小时左右。对于米夏而言,他在汉娜身上发现了一个突然令自己成熟而自信的世界,而汉娜也因为有了米夏的朗读而安静且散发着柔和的光辉。米夏朗读完了,汉娜放一浴盆热水,为他洗澡。她往他身上抹上香皂,再撩一些水,弄出好多泡沫,给他揉搓着,然后用清水冲掉,再用毛巾擦干。洗完澡,他们一起上床。
那是一段神出鬼没般的美好时光,汉娜按时下班,米夏按时来到这所房子。米夏与汉娜日复一日的幽会,没有破绽。但只要有爱情,就会有意外发生的。一天下午,汉娜来到米夏学校的游泳池边,远远望了一眼米夏,转身就走了。米夏当时觉出那个女人是汉娜,却又不敢确定。米夏没有从水里跳出来,他迟疑了一下,汉娜就消逝了。当他放学后,去那所房子找汉娜,房子空了。汉娜来告别了,被米夏忽略了。米夏知道在游泳池那边的女人一定是汉娜,可他不想让同学们知道。米夏在潜意识中否定她,一时的否定,汉娜全感觉到了。从这一刻开始,米夏再也没有找到汉娜,甚至找遍了整座城市。
汉娜突然失踪对于米夏来说就好像一个婴儿突然断了奶。米夏在后悔、伤心和怀想汉娜的光阴中,长大了。后来,他遇到过别的女人,感觉都不对。
米夏再见到汉娜的时候,她已是站在被告席上的犯罪嫌疑人了。米夏这时是一所大学法律系的大学生,他去法庭旁听并参与案件的讨论。他们在如此的一个场合,意外而尴尬的相逢了。汉娜曾经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名女看守,因一名幸存下来的女孩写的书,她被指控。汉娜在被告席上,米夏感到无措又心痛。在审判的日子里,米夏很矛盾,他不得不每一次都来旁听,不应该他来旁听的他也来旁听。
汉娜的罪名是在纳粹时期当过看守,在一次空袭中造成了大批犹太人死亡。在审讯中,别人把当年遭空袭后起草文件的事推在汉娜身上,她却出人意料地承揽了下来,结果被判终身监禁。汉娜宁愿让米夏困惑也不愿泄露自己的秘密:她之所以选择纳粹女看守职业,是为掩藏她不识字。在汉娜被判处终身监禁的过程中,她自己始终坚守沉默,拒绝透露自己不识字但又喜欢文学作品的事实,为了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她不惜沉默和陷入更深的孤独。惟一能够证明她无罪的米夏又因为那难以启齿的恋情而三缄其口,当米夏的自私逃避、其他看守的贪生怕死、甚至法官们的无所作为都不约而同地披着法律、正义以及热爱和平的外衣,手拿屠刀向一个普通、柔弱、无辜的女人挥舞过来的时候,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忍耐、缄默和引颈受戮了。
汉娜在法庭上不是隐瞒自己的罪恶,而是在隐瞒自己不会读写这一个事实。如果不隐瞒这一个事实,她也许会无罪释放,也许会少坐许多年牢。汉娜承认了一份报告是自己写的,那份报告足以给她定罪。然而,汉娜是心甘情愿的,她幼稚而又“自尊”。汉娜最关心的不是自己能不能获得自由,也不是别人会不会往她身上泼脏水,而是决不能暴露自己不识字的窘迫,以此来获得与他人的平等,维护自己的尊严。她宁愿牺牲自己的自由与清白,去换生活在狱中的平静。
汉娜入狱后,米夏开始重新为汉娜朗读名著,并把录音带寄给汉娜。这给狱中艰难生存的汉娜带来了希望,汉娜凭着录音,并从图书馆借到这些书籍,然后逐字逐句同她听到的内容进行对照,那台录音机也为此就要一会儿向前转,一会儿向后倒,一会儿暂停,因为反复退进使录音机坏过无数次。汉娜竟渐渐学会了读写,且开始满怀希望给米夏写信。收到了汉娜写来的信,内心充满喜悦安慰,但鬼使神差的是米夏竟然没有再给汉娜寄去只字片言。
汉娜可以出狱了,由于没有别的亲人,狱警联系了米夏。米夏发现汉娜明显老了,几乎不知道如何面对她。而就在米夏去接汉娜出狱的当天凌晨,汉娜自杀了。
作者说:“如果说背叛一名罪犯不会让我罪孽深重,爱上一名罪犯却使我罪责难逃。”审判席上,汉娜包揽了所有的犯罪事实就是爱的力量;狱中的汉娜,学会了写字,就是爱重建了她对人生的憧憬。两人最后一次相聚,汉娜说“你要好好好的,小家伙。”“你也要好好地。”昔日的小家伙如此作答。从开始到汉娜入狱之初,米夏还是深深爱着她的。可后来,他给她寄磁带,陪伴她的监狱生活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已经不是爱她,而是垂怜了,施舍性质的。这也是正是汉娜为什么见过他一次之后就自尽的原因吧。汉娜死了以后,他才知道,其实对汉娜的爱,一辈子也没有停止过,她一直生活在他的生活中!
汉娜最后的自杀,是出于对公正的看破,对尊严丧失的恐惧,对未来信心的丧失,和对人与人之间爱的失望。借着汉娜这些不能说的秘密,作者无异于在启迪我们:当人类不能完全拥有这些的时候,人类的生存意义也便不复存在。入狱后的汉娜了期待着米夏的来信,在汉娜看来米夏就等于她的世界。然而她从未等到过来信,她对米夏失望了,米夏再也不是什么“小家伙”了,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是汉娜不可进入的生活。正是这样的原因使得她放弃了监狱里的尊严、放弃了研究什么战争责任、放弃了苗条、放弃了清理自己的身体,汉娜“放弃了一切”。任何死的迹象都没有,她无声的去了,那是因为她的心在出狱之前几年就已经死了。
汉娜在接受审讯的时候曾经问过法官们一句话:“要是您的话,您咋办?”在场的人几乎没有人能回答。面对烟雾弥漫的教堂,谁会违抗上级的命令去救人,救出他们实际就是释放他们,救人的人显然要遭受灭顶之灾!人在战争的旋涡中,只剩下苟且偷生。她们受雇于党卫队,听从党卫队的指挥,对囚徒实施让良心遭受谴责的罪恶。在法庭上当法官问及汉娜为什么不给被困在起火的教堂的囚犯开门的时候,汉娜笨拙地回答说因为怕她们跑了,“我们就是不能让她们给跑了!我们对她们有责任”。在生命与纪律面前,汉娜和其他看守一样遵从纪律。汉娜不是胡搅蛮缠,而是当作一个严肃的问题提出来。
在这部小说的后两部分,让我们看到的是“麻木”,在汉娜一案中:审判者是麻木的;旁听者是麻木的;甚至证人也是麻木的。反而倒只有汉娜这个站在被告席上的人表现出丰富的性格:时而倔犟、时而骄傲、甚至有些天真。少年时代的米夏会为一句“我不在乎你”而哭泣、会在凌晨四点钟爬起来去坐电车给爱人一个惊喜、会卖掉心爱的邮票去凑钱和爱人度过两天的骑车旅行。但汉娜离开后的那一场高烧、得知汉娜纳粹身份的那一场庭审,让这个少年在醒来之后明白了“自己终究是要麻木不仁并且无法改变了”。他爱汉娜,爱到“曾经汉娜难为水”的地步。而汉娜呢?当她得知米夏因为来自己这儿所以落下功课要留级的时候,她一脚把他踹出床并大声骂他白痴,警告他如果不把功课补上就永远别来找她;她在米夏家看了一个个房间,最终走进米夏爸爸的书房,用指尖划过一本本书脊,玻璃门上倒映出她和她看书的眼神。汉娜对于知识,对于读写有着那样的尊重和渴慕,并且强烈的希望甚至假装自己是一个会读会写的人,这种希望和假装已经渗入到她的骨髓,在潜意识里她就已经把自己定位成这样一个有知识的人,谁要是触碰到了这个谎言她就用放弃来自保——她放弃了两次升职的机会,甚至放弃了自由,就是为了保住自己固守的形象。
这是一部关于历史与个人、情欲与道德、爱与罪的小说,当这些东西无法抛弃、无法剥离、无法逃避的时候,它带来的感动无疑也是相当沉重的。这部小说的作者力图揭示人类的精神追求、人的高贵和尊严永远不可能用定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能够拯救人类自身的也许只有汉娜那种与生俱来的对朗读的最纯净、最执着的追求。
《朗读吧 我的小家伙——读《朗读者》》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4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