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成一件事?|高瓴Recommend

导读:


传统理念中,更倾向于通过遵循SMART原则对目标量化拆解来解决问题,这似乎创造出一种更为明确的工作分解方式帮助执行解决措施。


本期推荐文章指出,比传统拾级往上的方式更有效的方法不是被设计出来的,而是通过改变原有习惯迭代「优化」而来的。


怎么样把一件事情做成功?

传统的方法可能会告诉你:首先确定一个目标,目标要明确,可量化,要遵循 SMART 原则;然后再把目标拆成一个个小目标,先实现一个小目标,再实现一个小目标,就这样拾级往上……

比如:读书。首先设立一个目标,一年读50本书,再对它进行拆解,大约就是每周读一本书。接下来,就是每周努力去完成这个目标,就可以了。

这看起来非常合理,但真的有用吗?

很多时候,这种做法其实没有什么用:它并没有真正地解决问题,而只是把问题简单粗暴地「降维」了,给人一种「这个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错觉而已。

什么意思呢?像上面的例子: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完成「读了多少本书」的成就吗?不是的,读书是为了求知,而不是为了凑数量。

但是这种方法,就会产生一种错觉:数量等于目的。「求知」是一个很模糊的东西,不好定义。量化后,比如读50本书,看似更容易完成。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很可能只是囫囵吞枣地把一本书翻完,但却并没有真正地吃透它、理解它、内化它。

这就是一种降维:求知是一个多面体,读书的数量只是其中的一个「面」。但在这种「目标设定法」的推动下,很容易把一个面当成整个「体」,并且只能看到这个「面」。因此,掉入盲目追逐结果的「KPI陷阱」。

什么才是更好的「做成一件事」的方法?


第一个例子:关于创业。


很多人对「创业」可能有一个误解:要创业,首先要有一大笔钱,要组建一个团队,要有合适的合作伙伴,完善的供应链,埋头开发一个产品,卖出并且能够投入再生产…



实际上,绝大多数成功了的创业,都不是这样的。


大多数创业模式,是一个人先发现了某个需求,想办法去满足它。挣到第一桶金之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去扩充团队,引进资源。


客户太多,应对不过来,于是雇客服,找人对接;


产品大受欢迎,需要规模化,于是拉技术、找研发;


团队做大了,需要避免法律问题,于是组建法务团队;


……


慢慢地,从一个人,到两三个人,十几个人,几十上百个人。缺什么,补什么。原有的模式不够用了,再去扩充它、优化它,一步步把它做大。



简而言之:一家公司,很多时候并不是从零开始凭空出现的,而是先有一个极其简单的系统,跑顺了,再在它的基础上不断去完善、改进。


它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通过迭代「优化」出来的。

在系统论中,有一条很经典的原则,叫做加尔定律,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一个运转正常的复杂系统,总是从一个运转正常的简单系统演化而来。反之也是一样的:一个从零开始设计的复杂系统永远不会起作用,也不可能让它起作用。你必须重新开始,从一个简单的系统开始。


— Gall’s Law, by John Gall

这和做成一件事有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做成一件事情的关键,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拆分目标,而是能否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最简单的模式,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优化,最终变成较为理想的状态。


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解释:


如何学习使用一个新工具并挖掘它的所有特点,最终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呢?


可以分为三步:先建立框架,再设计一个最简单的系统,最后不断去优化它,直到实现想要的愿景。


1)设定框架


首先了解它的整体结构,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大致的框架。


从整体的视角去理解:这个工具跟目前所使用的工具有哪些差别?它的设计思路是什么?它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诞生的?它的优缺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功能?内在的逻辑和结构是什么?等等。


2)建立系统


随后,在日复一日的使用中,熟悉这项功能,直到成为习惯。


比如,反复使用它的某一项功能,来解决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尝试用它来替代掉旧的解决方式 —— 这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系统。


3)优化完善


当完全掌握这项功能,不需要再主动、刻意地去练习后,再找到一项新的功能,把它增添到2)里面的系统上,如法炮制,直到熟练掌握。


「眼高手低法」

这套方法,也可以称为「眼高手低法」。

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因为它有两个特征。一方面,要构建一个大的框架,来指导方向和思路,这是「眼高」;另一方面,建立一个最简单的流程并保证顺利使用,再对它进行优化、完善,逐步到达理想状态,这是「手低」。

前者,是一种对「变得更好」的迫切期待,恨不得今天学一样东西,明天就能消化吸收、内化应用。期望着有一种立刻见效的方法,能够立刻摆脱坏习惯、改掉坏毛病 , 这是非常不现实的。

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把自身看作一个系统。每一个特征、因素、性格,都是构成“自我”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要素。接纳它们的存在,去直面和理解它们。

然后,从中去寻找薄弱点和瓶颈,给它们施加相应的「力」,让整个系统慢慢地作出调整,向着期望的方向运转。

明确期望的结果以及理想结果和现实的差距,调整状态让它朝着「想要的结果」前进一步。等到这种调整稳定下来并适应了新状态后,再施加一个力让它继续向前。

通过这一步步的调整和偏移,能够帮助更加了解自己以及理想的「终点」,找到一个平衡去到更好的状态。它未必是最开始的理想状态,但一定是一个最有益、最能发挥价值的状态。

设定框架,而非设定目标;优化流程,而非坚持行动。

这才是更全面提升自己、把事情做好的方式。

为什么努力去「培养习惯」总是很难成功?

因为和新习惯对抗的,是整个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 这怎么能成功呢?像一家公司:如果一家公司整体的价值观,就是赚钱为上、罔顾道德,那再怎么去批判它、限制它,效果都微乎其微。



只有自上而下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改变了,开始追求可持续的健康商业模式,才有可能彻底改变。


所以,好的习惯,一定不是凭空生成、刻意坚持的。而是先采取最小必要性步骤,整体地改善行为模式,等到适应后再推动一步,改善,再适应……在这个迭代过程中,慢慢地接近想要的结果。


并且,生活模式一旦发生了改变,新的习惯也就不需要「坚持」了 — 就会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


要追求的,永远不是「自律」,而是「自驱」。


「眼高手低法」三个环节中的注意点

1)框架:宏观视角

框架是什么?它跟「目标」和「规划」有什么区别?

不妨这样理解:框架的意思就是:把当下这个小的系统,放到一个更大的大环境、大系统里面来看,会怎么样?

如果说「目标」指的是「终点在哪里」,「规划」指的是「怎么走能到达终点」,那么「框架」就是:抵达终点是为了什么?

能够迫使从更高层次、更宏观的整体视角,来看待当下的方向和行为。

2)系统:最小必要性

在建立一个最简单系统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最小必要性」。

这指的是,能够推动这个系统运转的动力,越少越好。需要刻意去做的事情,越简单越好。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减少摩擦阻力,使得这个系统更不容易停转下来。

培养一个习惯,从最简单、最小的步骤开始,从整个生活模式接纳它、适应它,才能起到效果。

任何情况下,「刻意坚持」某些事情,都是非常消耗资源的,做些简化,让它自然地融入日常的行为模式里。

3)优化:KPT复盘法

在优化系统的时候,不妨试试这个简单的KPT复盘法:

Keep:有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可以保留?

Problem:有哪些地方不够好,哪里还存在问题?

Try:在下一个周期里,有哪些做法可以试一下?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L先生说,不代表高瓴官方观点。)

如何做成一件事?|高瓴Recommend》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4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