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来的植物——番薯
说起番薯,绝大多数五十岁以上的人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它让我们能够吃饱饭,恨的是番薯丝实在太难吃了。那个时候,番薯是山区百姓的绝对主粮,以至于八十年代以后,由于杂交稻的普及,家里渐渐不吃番薯丝了,倒让我很不习惯。
番薯(Ipomoeabatatas),又名甘薯、朱薯、金薯、番茹、红山药、山芋、地瓜、山药、甜薯、红薯、红苕、白薯等。从它诸多名称可以看出它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之深。
番薯是旋花科番薯属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具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块根的形状、皮色和肉色因品种或土壤不同而异。这是种植番薯最终收获的部分,也是人们食用的部分。可以鲜食,也可以煮熟吃,还能够刨成丝后晒干储藏,或者加工成淀粉储藏。
番薯的茎平卧或上升,茎节易生不定根。由于这个原因,在番薯生长初期需要翻藤加土,就是防止产生太多的不定根,分散营养物质,影响产量。
番薯叶片形状、颜色常因品种不同而异,通常为宽卵形,全缘或3-5裂。叶柄长短不一,长2.5-20厘米。番茄的叶子与藤是养猪的主要饲料,可以作为青饲料供猪鲜食,也可以切碎后置于缸中加水保存。
聚伞花序腋生,花冠粉红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钟状或漏斗状。由于番薯属于异花授粉,自花授粉常不结实,所以有时只见开花不见结果。因此,很少见到利用种子繁殖番薯,都是利用块根繁殖的。番薯块根长出番薯嫩条,剪下后扦插。
番薯的收获季节很长。为了尝鲜,可以在番薯还没有完全长大时挖出来,一直到初冬,都是番薯的鲜食季节。
番薯主要以番薯丝的形式作为粮食储藏,曾经是我们的主粮。也可以做成其他的小吃食物,以及淀粉、粉干。
番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番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一般认为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多年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当时菲律宾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视甘薯为奇货,“禁不令出境”。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始得渡海”,回到福建厦门。甘薯因来自域外,闽人因之称为“番薯”。
番薯传入中国后,即显示出其适应力强,无地不宜的优良特性,产量又高,故能很快向内地传播。明清两朝的官方民间都很重视番薯,在朝野上下积极推广,番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并成为中国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番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中国古代医药学家对薯块治病的功效早有论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番薯具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阳之功效”。近年来,番薯在抗癌食物中一直排名第一。同时它也是有效地防止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的食物。
《大航海来的植物——番薯》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4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