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赎人”和“子贡受牛”带来的启示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对“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态度,启示我们道德建设必须正视人性,不能一位强调无私奉献。
在此次的抗疫战争中,涌现出许多勇于奉献的医护人员,也许很多人初衷也只是为了救人,事前也并没有约定回来后会有什么奖赏,但是在他们胜利归来后,政府和社会还是要给予他们实质性的奖励,这背后的原理就是让人们知道,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会得到相应的奖励,这样这个社会在遇到危机时才会有更多的人冲到一线去。
实质上就是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示范效应。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疫情爆发后哽咽着说,对于在困境中唯一能给我们提供帮助的,只有中国。我们外交部发言人耿爽立刻回应愿意提供帮助。这也给了其它国家一个重要信息:我们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对跟其它国家的外交,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而如果不提供帮助,则会让其它跟中国走得近得国家寒心,以后谁还愿意亲近中国?
如果一味强调无私奉献,很容易陷入道德绑架。比如公交车上让座,很多人即使很累,看到坐公交出门锻炼的老人也得让座,否则很容易被一些人指责,甚至拍照发到网上人肉,这就是典型的道德绑架。
《“子路赎人”和“子贡受牛”带来的启示》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4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