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第一文武全才
宋词一阕话古今
第三十章(上)
西风不见季鹰归 红巾翠袖英雄泪
少年立志
辛弃疾比朱熹小十岁,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可用“伟大”形容的词人。他家世居济南,是李清照的同乡。靖康之变金兵攻占山东时,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因为照顾族人而未能逃离,不得不担任了金国的职务,最后官至知开封府。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辛赞常常带领儿孙们攀上泰山,“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期望孩子们有一天能报家国之仇。
小幼安在泰山上曾题名“六十一上人”,就是“辛”的离合字。辛赞看出辛弃疾年纪虽轻志气却高,便着意培养他的兵法、骑射。在幼安十五岁和十八岁时,祖父两次让他借着赶考的机会进入金国中都燕京,仔细观察山川形势,为将来光复中原未雨绸缪。在这样的家教下,辛弃疾被训练得胸怀大志、文武双全,时刻准备着驱逐女真侵略者、恢复大好河山。
我们观察宋朝几位大词人的童年,苏轼是被母亲熏陶出来的,李清照是被父亲熏陶出来的,辛弃疾是被祖父熏陶出来的,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飞驰追印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国皇帝完颜亮南侵,于采石矶军败身死,完颜雍在辽阳拥兵称帝,中原金国统治区陷入一片混乱,各地抗金义军风起云涌。
辛弃疾感到等待已久的机会出现了,就去和睡在自己上铺的同学党怀英谋划趁乱投奔南宋朝廷。党怀英故土难离,宁愿为金国政府打工。两人久议不下,商定用占卜的方法来个决断。结果党怀英卜出一个“坎”卦,自己解释成呆着别动,所以留下来继续当金国的公务员,后来做到翰林学士。辛弃疾卜出一个“离”卦,自己解释成离为上策,所以决意南归。占卜这种玩意儿,基本上就是古人为自己所作的事情找一个神神叨叨的理由。不管幼安卜出一个什么卦,按他的价值观都是会选择归宋的。所以《左传》有名言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
辛弃疾运用自己的能力和声望,迅速召集到一支两千人的部队,投奔当时声势浩大的义军领袖耿京,并被任命为掌书记。有位武僧义端也是军事发烧友,与幼安气味相投有旧交,此时拉起了一千多人的队伍。辛弃疾为了义军的团结壮大,亲自去游说义端,劝得他带着人马来归属耿京节制。没想到有天晚上义端居然潜入耿京大帐,偷了帅印后消失得无影无踪。耿京怒斥幼安勾结间谍,要以军法杀他。辛弃疾恳求道:“请给我三日期限,若不能追上此贼夺回帅印,再杀我也不迟!”耿京点头同意。
幼安心中盘算,义端既然偷了帅印,肯定会直奔金国主帅大营去报告义军的军情机密以邀功,于是牵出两匹骏马,沿着其必经之路急追下去。眼看座下马累了,就换骑另一匹。这样马歇人不歇地疾驰一日一夜,果然追上义端。义端一见武艺高强体壮如牛的辛弃疾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自己面前,吓得立刻跪地求饶放弃了抵抗。幼安毫不迟疑地斩首取印,再飞奔归报大营,果然在三日限期之内。
趁夜袭营
经过此事,耿京更加欣赏辛弃疾。幼安便劝他下定决心,南向投宋。于是绍兴三十二年耿京派总提领贾瑞、掌书记辛弃疾为使,奉表赶至建康府,愿率手下二十五万义军归宋。正在此地巡视的宋高宗大喜,亲自接见使团,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节制附近的各路义军,并派大臣带着赐给义军将领们的官诰、节钺,同贾、辛等人一起回去。
然而当辛弃疾等人刚回到山东,就听到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噩耗。原来就在他们离开的这段日子里,已经进入中都站稳脚跟的金世宗针对义军颁布了大赦诏书,只要下山都算大大的良民。这招对组织纪律性比较差的农民起义军来说非常有效,很多思家心切的将士纷纷放下武器回乡过太平日子去也。大将张安国贪图重赏,袭杀了耿京到金营投降,被封为济州知州。义军群龙无首,顿时土崩瓦解。
面对这样恶劣的局势,一般人能做的只有尽快逃回江南脱离险境。但辛弃疾不是一般人,他立刻召集手下亲信商议:“我们奉帅命归宋,主帅却不幸遇到这种肘腋之变。若不追讨叛徒就这么灰溜溜地南渡逃命,有何面目对主帅的在天之灵?又有何面目对天子复命?”当下带了几十名精兵,趁着夜色悄悄赶至驻扎着数万人马的金军大营。
金人因为耿京义军风流云散,自以为时局已定,全营上下正饮酒庆功,毫无警惕,主将与张安国喝得酩酊大醉。辛弃疾率部下突入大帐,三下五除二将醉醺醺的张安国绑了,抓上马背就走。这下金营顿时炸了锅,金将抓起武器,率兵上马来追。幼安亲自殿后,见金国骑兵追得近了,扭腰一连射出三箭,正中最前面三骑追兵的心窝,纷纷倒撞下马去。后面的金兵见状惊出一头冷汗,急忙勒马减速,酒也差不多吓醒了。就这么一迟疑间,辛弃疾率领的特种小分队已经消失在沉沉夜色中。
幼安振臂呼召那些不愿回乡臣服于金国的义军将士,又汇集了数千精骑,率领他们昼夜兼程一路杀出金国占领区,南渡长江到达建康府,并将张安国献俘于宋廷。高宗下旨把叛徒拉出去游街示众后斩首,以告慰耿京的亡灵。这件新闻极大地鼓舞了南宋的人心,连性格懦弱的人都为之击案而起,高宗本人也一日三赞叹。辛弃疾以其超人的勇敢果断和军事才能声名大噪,被任命为江阴佥判,当时年方二十三岁。
揾英雄泪
这一年宋高宗禅位,孝宗登基,提拔主战派掌控了朝廷。辛弃疾立刻拜访时任江淮宣抚使的老帅张浚,根据对金国情况的了解献上了“分兵杀虏”之计。金军最大的问题在于调动十分缓慢,宋朝应该利用这一点,先从关陕等四路发起佯攻,逼迫金国调淮河一线的精锐去应付。等淮河防线出现松动时,宋朝用精兵发动突袭,在金军还来不及再回防时就能收复抗金义军基础扎实的山东,则西向可以威胁中原,北向甚至可以威胁到燕京。
第二年即隆兴元年,张浚被孝宗任命为枢密使,制定的北伐计划里果然是先取山东。但一贯轻敌冒进的他完全忽略了辛弃疾方案中最重要的“先佯攻以分散敌人兵力”这一点,而是直接用主力渡过淮河与金兵硬碰硬,结果没有受到其他战场牵制的金兵源源不断增援而来,宋军最终遭受符离之败。
雄心勃勃的宋孝宗挨了这当头一棒,只好与金国签订“隆兴和议”。一时间南宋士气降至冰点,无人再敢谈论恢复中原。辛弃疾此时写下军事论文《美芹十论》献给皇帝,首先指出失败情绪的不必要:“臣窃谓恢复自有定谋,非符离小胜负之可惩,而朝廷公卿过虑、不言兵之可惜也。古人言不以小挫而沮吾大计,正以此耳。”然后以洋洋万言,从三个层次分析金国的内部矛盾和弱点,从七个方面建议宋朝当作的准备:“今日虏人实有弊之可乘,而朝廷上策惟预备乃为无患。故罄竭精恳,不自忖量,撰成御戎十论,名曰美芹。其三言虏人之弊,其七言朝廷之所当行。先审其势,次察其情,复观其衅,则敌人之虚实吾既详之矣;然后以其七说次第而用之,虏故在吾目中。”
然而新败之下,朝廷内外畏敌情绪弥漫,辛弃疾的主张无人响应。乾道四年,幼安升任建康府通判。在催发无数文人墨客才思的秦淮河边,他写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都看到这里了,不顺手转发一下?——
《唐诗为镜照汗青》《宋词一阕话古今》已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官方旗舰店、当当、京东、亚马逊、新华文轩等网站发售。需要签名版的话,请在公众号发消息给我。
外封:
内封:
《古今第一文武全才》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4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