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必中の秘笈
唐诗为镜照汗青
第四章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见古人幽州台
“初唐四杰”可算唐朝诗文革新的先锋。但紧随他们之后名动江湖的陈子昂才是初唐的最高峰。
千金摔琴
陈子昂,字伯玉,比王勃和杨炯小十一岁。他是来自天府之国的富二代,本来是个问题少年,十八岁了还打架赌博、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后来不知受了什么刺激,突然开始发愤上进。在一个深山道观中苦读几年之后,陈子昂功力勇猛精进,于是出川入京,打算去考进士求取功名。
唐朝的进士考试,考生的名气和口碑在考官心目中是可以加分的。陈子昂初到长安,也和其他准备应考的年轻人一样,到处拜访名流,想为自己增加点名气,但效果并不明显。京城的达官显贵们一看他来自偏远的四川,就不太看好他,因为自汉朝那位靠一曲《凤求凰》拐走大才女卓文君去当垆卖酒的司马相如之后,蜀中就再没出过名动天下的大才子。百无聊赖的陈子昂只好每天上街闲逛散心,逛着逛着,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长安,风和日丽的一天,黄金地段朱雀大街的集市上熙熙攘攘,各个店面皆人头攒动,好似巴黎春天不打烊。贞观时期,市民的购买力还是比较强的。只见一个地摊前,一位衣着普通的老者手捧一架貌不惊人的古琴,居然叫价千金,自然吸引了众多人围观。帝都市民纵然见多识广,围观者中也不乏名流,但大家一时难辨此琴优劣,因此无人愿意出手购买。正在众人窃窃私语之时,忽听身后有人操着川音(不是川普)朗声道:“此琴在下买了。”
众人皆是一惊,纷纷回头。看官猜得不错,口出此大言的正是轻摇折扇的高富帅陈子昂。有人忍不住问:“这位小哥,此琴优劣难辨,你为何敢出如此高价?”陈子昂微笑道:“在下善琴,自知优劣。君等若有意,明日请到敝处,愿以此琴为君等演奏一曲。”说罢飘然而去,只在众人的咂舌声中留下一个道骨仙风的背影。
翌日,陈子昂所住的客栈果然是门庭若市,以至店小二开始出售门票牟利。等到楼上楼下院里房顶都黑压压地挤满了人后,陈子昂长身而起,作了个罗圈揖:“在下陈子昂,自蜀地千里入京,携诗百篇四处求告,并无人赏识。弹琴乃区区乐工所为,岂吾辈鸿鹄之志者所应留心?”说罢突然举起那具千金之琴,朝地上用力一摔,古琴顿时粉碎。
这一举动大出所有人的意料,大家还没回过神来,陈子昂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出自己的诗文,分赠给围观之人。众人正为陈子昂一掷千金的豪举所惊,再读其诗,果然意境不俗,于是争相传阅。两三日内,既有财又有才的文艺青年陈子昂便登上头条、名满京城,成为家家户户文化人晚餐桌上的主题谈资,许多待字闺中的名媛纷纷打听陈帅哥是否已经名草有主。估计你会认为他是在炒作,其实我也是这样认为。名声大噪的陈子昂果然在随后的考试中进士及第。
千金的付出相对于中进士的收益来说,投入产出比实在是太高了。更何况卖琴的老者八成是陈子昂自己安排的托儿,那把琴搞不好就是成本低廉的普通货色。反正琴也摔烂了,毁尸灭迹死无对证。俞伯牙摔琴出名,陈子昂摔琴也出名,可怜琴何辜?恳请大家不要再学着摔它了。
少年得意
唐朝的进士考试选拔全国最顶尖的人才,每次及第的很少达到三十人,含金量你可以自己去想。孟郊曾经两次落第,第三次考试高中进士之后,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超度出来,按捺不住得意之情写下《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观花”两个成语,那一年他四十六岁。
新科进士们按照惯例,会在长安慈恩寺聚集,推举一人作文以记此盛事,并将各人的姓名、籍贯一起交与石匠,刻在大雁塔的石砖上,因此成语“雁塔题名”就是代指进士及第。白居易考中进士时写诗自夸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因为当时他还是二十七岁的小鲜肉,而身边大概都是孟郊那个年龄段的大叔。那么陈子昂中进士时的年龄呢?呃……二十四岁。
陈子昂中进士时比白居易还小三岁,可以想象他该有多得意。当然他也有那个资本,整个唐朝近三百年间,比他成名更早的天才屈指可数。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的陈子昂,肯定想高唱一声“大地正在我脚下”。
登台兴叹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女皇武则天的侄子们几乎都在朝中担任要职,哪怕是个草包。不幸这样的上司就让陈子昂碰到了。他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征伐叛乱的契丹部落。武攸宜以其“素是书生,谢而不纳”,对他言不听计不从,陈子昂胸中郁闷无比。在这种状态下,当他路过幽州台(更有名的大号是“黄金台”)时,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战国时,燕昭王心忧燕国偏远弱小,一心想招揽人才,但大家都怀疑他是叶公好龙,并非真的求贤若渴。为了纠正别人对他的误解,燕昭王采纳郭隗的建议,筑造了黄金台来礼待这位行将就木的老者。那些自我感觉比郭隗强得太多的能人们自然兴趣大涨,没多久就形成了“士争凑燕”的可喜局面,其中包括来自魏国的军事家乐毅等人。原本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人才济济,从此迅速强盛。乐毅率领被人轻视的燕国军队,把强大的世仇齐国打得奄奄一息,只剩下两座城池。齐国遭此重创,几乎灭亡,全靠燕昭王死得早、乐毅被新君猜忌出走,再加上齐国名将田单的火牛阵才缓过劲儿来。不只是在二十一世纪时人才才是最重要的资源,自古以来,国家、民族之间的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或者说是培养、吸引人才体制的竞争。
大多数诗评对《登幽州台歌》的理解是,陈子昂在感叹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不可复见,后代的贤明之主自己也熬不到了,真是生不逢时啊。登上高台极目远眺,天地苍茫、人生寂寞,不禁悲从中来、不可断绝,怆然而下几滴英雄泪。主调是“才高命蹇”四个字,貌似这是历代许多才子的共同命运。
但我觉得此诗更像是在感叹人之一生在历史长河中的短促渺小,其意境有点接近张若虚“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里那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陈子昂当时估计在思考人生终极问题,此诗充满了哲学味。当代能在深度上与之相比的也只有著名的“保安三问”了:“你是谁?你从哪儿来?你要去哪儿?”
孤篇压全唐
如果张若虚没有写出这篇《春江花月夜》,很多人可能都会怀疑历史上是否真有此人,因为他留下的文字痕迹如此之少,而且其生卒年、事迹通通“不详”,但正是这仅有的一首作品,就让他“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全诗如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唐诗为镜照汗青》书签
虽然有人说“孤篇压全唐”的评价实属过誉,但我认为此诗至少在两个方面实至名归。第一,是在内容上的突破,超越了一般诗歌的写景、状物、叙事、抒情,通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两句跨入了追问终极问题的范畴,在这方面可谓前无古人、后稀来者,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也没有用这么明确的疑问句来提出哲学性思考。第二,是在诗风上的突破,当初唐诗歌还在六朝的绮靡文风里兜兜转转寻找出路时,此诗走出了正确的方向,而后来的唐诗,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诗中很多名句被后世诗人或引用或化用:你有没有看到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影子?有没有看到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影子?有没有看到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影子?
金庸肯定很喜欢《春江花月夜》,所以东邪黄药师在“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的基础上创制了《碧海潮生曲》的独门武功,以极高内力从玉箫中吹奏出优美的旋律,听者只要内功、定力稍弱,轻则受伤,重则丧命。傻哥哥郭靖当时如果没有通过这一关考试,也无法名正言顺地娶到古灵精怪的桃花岛千金黄蓉妹妹。
黄金铸子昂
历代文人对陈子昂的评价都很高。韩愈在向宰相郑馀庆推荐孟郊的《荐士(荐孟郊于郑馀庆也)》一诗中,称赞陈子昂是盛唐文采风流的真正开创者:“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金末元初的著名诗人兼诗评家元好问则在他的《论诗三十首》里如此赞叹: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这首诗中用了一个典故: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灭亡世仇吴国之后,对功臣们论功行赏,大家都公推范蠡为首,勾践就让人用黄金为他铸了个像。元好问的意思是,把诗文从南朝的靡靡之音中解脱出来,为唐诗走向雄浑刚健开了风气之先河的众人之中,功居首位者应该是陈子昂。
这位勤学好问的元好问一共写了三十首论诗的绝句,其中的《论诗第七首》我也非常喜欢: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大家都能够看出,这首诗评论的是你我耳熟能详的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从元好问此诗里,能看出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倾慕和向往。元好问自己正是鲜卑族人,他的姓氏提供了明显的线索。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把皇家鲜卑姓“拓跋”改为汉姓“元”,自己改名为“元宏”,由此我们很容易便可记住元稹、元好问都是鲜卑贵族后裔。北魏孝文帝是被后代严重低估了其重要性的伟大帝王,他是在五胡乱华之后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为隋唐两代在中国恢复大一统局面打下了坚实的思想根基,他对历史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与深远影响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元好问的作品中流传最广的是《摸鱼儿·雁丘词》,前半阕是: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神雕侠侣》中的古墓派大师姐赤练仙子李莫愁就是吟唱着这首词出场,也是吟唱着这首词在绝情谷的大火中谢幕的,形象很酷。
后世人尊元好问为“北方文雄”,认为他为金元之际的中国文学做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论诗三十首》在中国文学评论史上颇有地位。而他对陈子昂的评价,伯玉可谓当之无愧。在幽州台上的那一曲苍凉激越的长歌,是为流行了百年的齐梁文风所唱响的挽歌,也是为即将登台的中国历史上甚至世界历史上最庞大辉煌的诗歌巨制所吹响的嘹亮号角,盛唐恢宏气象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
激流勇退
既然前文提到本人非常欣赏的范蠡,就请允许我多说几句。大多数人可能只记得范蠡献西施给夫差的“美人计”,其实他的功劳远不止于此。范蠡不但亲身陪伴越王勾践在吴国度过了最艰难、最危险的人质时光,在杀机四伏的环境中察言观色、建言献策,走钢丝一般地保护了主公的安全,还在勾践回到越国后辅佐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九术灭吴。更为难得的是,自古以来开国兴邦的功臣多矣,但像范蠡这样深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道理且能够见机而去的君子,在我看来一只手就数得过来,可见他的智商、情商都到了何等高度。他砸掉自己的公务员铁饭碗之后,远走异国下海经商,很快成为富可敌国的陶朱公,充分证明了只要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不知道这会不会让今天一些本来不适合却硬要去挤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公务员的年轻人有所感悟。
在一只手就数得过来的君子里面,和范蠡的智商与结局相似的就要数汉初名臣张良了。他家祖上五代人都在韩国为官,韩国被秦王嬴政灭掉以后,张良并没有甘心做暴秦的顺民,而是一心要替祖国复仇。他寻访到一位志同道合的大力士,让其手持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椎,在博浪沙甘冒奇险,飞椎袭击出巡的秦始皇,可惜击中的是旁边的副车,这就是成语“误中副车”的来历。文天祥在《正气歌》里赞叹道“在秦张良椎”。险些丧命的始皇帝气冲斗牛,大索天下,张良只好隐姓埋名逃亡,后来辅佐刘邦灭秦,并在鸿门宴上保住了深陷险境的刘邦的性命。
张良不但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做成功,而且能够与时俱进。刘邦的谋士郦食其曾经献计,复立六国王族之后人来收买人心,对抗项羽。大老粗刘邦拍手称赞,命人速速刻制六王印玺,让郦食其带去各地分封。郦食其还没有出发,张良正好外出归来,听刘邦说了这个打算,立刻伸手拿起酒桌上的一双筷子,连比带画地讲了其中的利害关系,阻止这个开历史倒车的计划。刘邦茅塞顿开,下令立即销毁已经刻制好的六国印玺,从而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战略错误,否则中国只怕还要再次陷入诸侯割据的战乱局面几十甚至上百年。
张良刚刚跟随刘邦时,处心积虑地只是想要恢复父母之邦韩国,但随着世易时移,他敏锐地意识到时代的需要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不故步自封。张良劝说刘邦维持大一统政权,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汉朝建立后,张良因功封为留侯。他跟随刘邦多年,深知他猜忌的性格,既然伴君如伴虎,不如距离产生美。知道在危险的政治博弈中该如何做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做到的人不多,是所谓“知易行难”。但张良视功名富贵如浮云,明哲保身不问朝政,赢得了刘邦和吕后的信任和尊重。后来萧何下狱、韩信被杀,张良成为“汉初三杰”中唯一一位能够善始善终的人。
至于范蠡所行的美人计,也不是吴国灭亡的主因。唐末五代时期的罗隐有首《西施》,言简意赅,很有说服力: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把吴国灭亡的主因归咎于中了范蠡美人计的人,若不是思维过于简单,就是存心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责任。夫差在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的骄傲自满才是主因。历代农民起义一旦成功,从乡下进城以后的表现也与此类似。何况自古明君皆有宠妃,人家也没因此亡国,关键是要在美人与江山之间把握好平衡。把没管理好国家的错儿归咎于女人,这种论调也太给男人丢脸了。
云英未嫁
可能因为罗隐太喜欢说实话了,所以科举之途并不顺利,史载他“十上不第”,运气比陈子昂、白居易差了十万八千里。
他年轻时意气风发地奔赴长安科场,路过钟陵时认识了一位名叫云英的烟花女子,身材曼妙,好似赵飞燕,能做掌中舞。而云英也对罗隐的才气印象深刻,双方互有好感,怀着朦胧的暧昧依依惜别。十二年后,还没有考上进士的罗隐再次路过钟陵时,居然又遇见了云英,这对两人来说都是一场意外的重逢。徐娘半老的云英看着两鬓微霜的罗隐,很诧异地问道:“先生还是白丁吗?”这一问真是触到了罗隐的痛处。他不禁思绪万千,当场赋诗《偶题》: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云英未嫁”就此成为典故,貌似说女子尚未出阁,实则比喻人尚未得志。罗隐才高八斗而未能考场得意,云英色艺俱佳却无人救拔从良,并非他们不如他人,应该是时运不济吧。
罗隐流传下来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是《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此诗用字浅白,可入小学语文课本诵读,一般被理解成是为劳动人民虽勤劳辛苦却不得温饱生活的不平而呐喊,但我认为它有着更深刻的讽世内涵,类似于《红楼梦》里《好了歌》中的那句“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这种可以抽丝剥茧般解读出多层意境的诗歌,诚为诗中上品。
罗隐另一首名作是《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若说此诗是悲观主义吧,它在劝你及时行乐;若说它是乐观主义吧,从骨子里又透出一丝掩不住的愤世嫉俗和颓废。由此可见,看重及时行乐的人,其实正因为其悲观;真正的乐观主义者,在生命中是微笑而不是大笑。考虑到罗隐十次应考进士而不中的郁闷心情,写出《自遣》这样骨子里含着悲观的诗歌也就不足为奇了。
像罗隐这样的大才子在唐朝都考不中进士,可知那考试有多难,但大家依然趋之若鹜。自魏晋以来,人才的选拔一直实行九品中正制,能力不重要,出身门第才是最重要的。这就导致官僚集团世袭化、家族化,“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是个拼爹的时代。士族社会除了培养出一大批误国的清谈家,给我们贡献了充斥着奇葩之人和奇葩之事的《世说新语》外,在政治上却是死气沉沉。底层人士没有上升的通道,读书人经世报国的志向无从施展,就成为社会动荡的助力。到了五胡乱华的时代,少数民族的君主只要尊重汉族的知识分子,给他们施展的空间,反而更容易让他们效忠,石勒的谋士张宾、苻坚的谋士王猛都是有代表性的例子。当然,这些在少数民族政权中得志的汉族知识分子反过来也帮助了少数民族的汉化和中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太宗长策
隋炀帝创立的科举制度,是历史性的巨大进步。之后唐太宗对科举做了有力的推动,有一次他站在城楼上,看着新科进士鱼贯而入皇城,不禁志得意满地对身边的魏征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发音同“够”)中矣。”意即用科举一途将天下的能人尽收自己的囊中。尤其是出身寒门的读书人,从此有了向上层流动的通道,于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很多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为了跳过龙门,一生都在为考试忙碌。所以晚唐诗人赵嘏(发音同“古”)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科举的功能相当于改革开放后的高考,本来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人,可以借此跳出农门,跃入龙门,“农转非”而改变一生。今天的高考制度屡受诟病,但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中国,高考无疑是目前相对最为公平的选拔方式。如果没有高考中各种相对公平的严苛规定,高等教育资源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中将被分配成什么样子,真令人不敢想象。
———华丽丽的分割线———–
备注:
1.《唐诗为镜照汗青》(修订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发行。天猫商城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官方旗舰店预售活动中,赠送作者签名精美古风书签。在当当、京东、亚马逊按书名搜索即可。各地新华书店有售。如果需要作者签名书,请通过公众号短信联系。
内封:
外封:
书签:
2.欢迎关注本微信公众号。可以点击右上角省略号进入”查看公众号”,再点击”关注”。或者扫描最下方的二维码。
3.如果想查看前面的篇章,请关注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国家公务员考试必中の秘笈》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4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