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成本

今天继续说说经济学上的沉没成本。钱已经花了,并且无法收回,那么这些钱就是沉没成本。我们举例来看看经济学家口中的理性人和我们现实中普通人对待沉没成本的行为有何不同。

 

沉没成本


假如你去看电影买了一张电影票,不过这个电影实在是太无聊,经济学里理性人的做法就是立马起身,剩下的时间去做别的事情,然而我们在现实中普通人的做法就是忍着无聊把电影看完,因为觉得不看完就有种亏了的感觉。“覆水难收”,“既往不咎”等成语是经济学家建议我们忽略沉没成本的一些表达。往往我们对这些建议并不遵从,无法忽略掉沉没成本,即使是学过经济学的人。

 

其实面对沉没成本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吃自助餐,你本身吃的很饱了,但是心里面总觉得要吃回来,不多吃点就亏了,结果搞得自己胃超负荷。还比如你买了件衣服,但总觉得不满意,索性就扔在衣柜了,却不舍得扔掉和送人,任由它占地方

 

为什么我们普通人很难保持经济人的理性,就是因为当你以某一价格购买东西却没有产生或者很少有交易效用时,你会认为这就是一种损失。当你付了钱并享用了产品获得效用带来的乐趣时,心里才会平衡,因为成本和后来的收益抵消了。

 

沉没成本


精明的商家就利用普通人对沉默成本的心理设计了各种“套路”,就比如购物年卡等。往往这种都是一次性交易,如果你不去消费,就会觉得这次交易是一种损失,为了弥补这种损失,你会通过购买更多的商品来弥补,往往使用的次数越多,你就会觉得这笔交易越划算。其实是商家利用你的心理强制你更多消费而已。

 

但有些事情,这种心理反而对我们有利,比如健身卡,就可以通过这种沉没成本的影响力克服惰性,不去健身的时候,会员费就会一直萦绕在你的心头,加上每次健身还不用交钱,就无形中强迫你来锻炼。但是这种沉没成本的影响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降低,因为你锻炼次数多了,就觉得交易划算了,那种压迫感反而变小了。

 

同样的道理,知识付费往往比找免费的东西学习更有动力

 

其实对于沉没成本带来的困扰,我们真应该有曾国藩所说的“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的心境,对于过往的事情,不必留恋,想经济学理性人一样忽略对待。相反对一些有利的事情,倒是可以顺着我们的人性,反而能够达到效果。

沉没成本》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4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