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狮吼震东坡

河东狮吼震东坡

宋词一阕话古今

第十四章(上)

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被聪明误一生


苏轼既然按律不得离开黄州,又不能管理公事,垦殖东坡之余就在辖区内东游西荡,把大小景点都逛了个遍。有一天他晃到歧亭镇时,突然眼前一亮,巧遇了一位故友陈慥(读音同“造”)。原来当年他制科高中后由组织分配的第一份工作是凤翔府判官,那时候年轻气盛,与顶头上司太守陈希亮相处得不怎么融洽,却和陈太守的四儿子陈慥很谈得来。

 

河东狮吼


陈慥号“龙丘居士”,家资巨万而为人狂放不羁,对于做官不大热心,就喜欢走马射箭、谈古论今、讨论佛学,一看就是和苏轼味相投那种人。他在黄州的住处宽敞华丽,家里养着一群美貌歌女,有客来访时就以美人歌舞待客。陈慥的妻子柳氏性情嫉妒暴躁,经常在这种时候醋性大发,高声大吼,给歌舞来点儿不协调的配乐,弄得陈慥很是尴尬。苏轼在他的《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中取笑道:

……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

 

陈慥本来和苏轼等一众客人兴致勃勃地一边饮酒,一边高谈阔论关于“空”啊、“有”啊的佛学词汇,彻夜不眠直到东方既白,突然听到老婆一声怒吼,顿时惊慌失措。因为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部,所以山西古称“河东”,秦汉时的“河东郡”包括今天的运城、临汾一带,在魏晋隋唐年间是柳姓的郡望,运城人柳宗元就称为“柳河东”,苏轼在此用“河东”代指柳氏。“狮子吼”是佛家用语,形容释迦牟尼说法时的威严,这里比喻柳氏态度之严厉、骂声之洪亮。陈慥字季常,后人就用“季常癖”比喻怕老婆的妻管严情结,用“河东狮吼”比喻老婆大人的威风凛凛、宝相庄严。


苏轼等损友们被女主人这么指桑骂槐地厉声一喝,也不好意思继续待下去,赶紧知趣地起身告辞。众人悻悻然回家的路上,又被一场不期而至的阵雨浇得好不狼狈,可谓祸不单行。唯独苏轼一人兴致高昂,就算淋成了落汤鸡,还一面走一面哼起小调《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河东狮吼震东坡

任平生一蓑烟雨路

  

巾帼须眉

  元丰六年,苏轼得了第四个儿子,乃是侍妾王朝云所生。苏轼年轻时曾任职杭州通判,在西湖上认识了年少的歌女朝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句很可能就是在欣赏她美妙歌舞时的有感而发。“朝云”此名来源于巫山神女,因其自称“朝为行云,暮为行雨”。苏轼对朝云十分喜爱,将她收为侍女,还为她起了一个字“子霞”(不是紫霞仙子),使得云、霞相对应。


  朝云自幼家境贫寒而沦落风尘,起初连大字都不识几个,但聪慧机敏,慢慢向苏轼学会了认字、书法甚至写诗。因为受到苏氏夫妇的善待,她决意追随终身。苏轼贬官黄州以后,朝云也长大成人到了婚龄,由侍女改为侍妾。苏轼为朝云所生子取名“遁”,八成是想远离政治漩涡而遁于世外的意思。遁儿满月之时,苏轼写《洗儿诗》一首自嘲: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此诗牢骚太盛、过于直白,不是顶级佳作,但却很好玩,所以后人多有模仿之作。其中明末才子钱谦益的《反东坡洗儿诗》与之相映成趣:

  东坡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

  但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


  钱谦益的继室夫人比他更出名,乃“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柳姑娘的身世有点像王朝云,同样自幼家贫堕入风尘,起名为“柳隐”;也同样聪慧好学,诗歌、书法都登堂入室,读到辛弃疾的词《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大爱之,故自号“如是”,人中柳如是,是如柳中人;后来也同样因为倾慕而嫁给了比自己年龄大很多的才子。


钱谦益后来将柳如是娶作继室,称为“河东君”,大家看过前文应该知道“河东”二字的来由。崇祯帝在煤山自缢,南明弘光小朝廷成立,钱谦益当了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国势无可挽回之际,柳如是劝老公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走下水试了一下,苦着脸道:“水太冷!”柳如是奋身跳水,却被老公硬拉住了,这是一个著名的段子。后来钱谦益腼腆地降清,去北京做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柳如是却留在南京不肯北上。钱谦益受到妻子的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暗中与郑成功张煌言等人联系,重新投入抗清阵营一方。柳如是四处奔走,资助、慰劳抗清义军,并劝勉那些试图全身远祸的人说:“中原鼎沸,正需大英雄出而戡乱御侮,应如谢东山(谢安)运筹却敌,不可如陶靖节(陶渊明)亮节高风。如我身为男子,必当救亡图存,以身报国!”她虽是女儿身,但论到见识、胆略、节气、功绩却远胜一众须眉,包括她大名鼎鼎的丈夫。正是靠着柳如是的义烈,才冲淡了人们对钱谦益变节降清的反感。陈寅恪先生赞她为“女侠”“国士”,认为她是我们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代表,花八十多万字写了《柳如是别传》。但钱钟书先生说,不值得为柳如是写这么大的书。

信游庐山


元丰七年初春的一天,已经在黄州随遇而安的东坡心情大好,因为他最心爱的海棠开花了。原来在他所住的不远处小山之上遍生杂花,其中偏偏有一株特别繁盛的海棠,虽然当地人都不认识,但来自四川的苏轼一眼就认出了这家乡多有的名花。此花每年盛开之时,他必然邀客赏花饮酒,海棠花下醉了一共五次。这日大家开怀畅饮直到明月初升,兴致勃勃的东坡即席赋《海棠》诗一首: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就在东坡赏海棠这一晚,山东章丘诞生了一个女婴,长大后写出了一句著名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她的大名叫作李清照。也就是在这一晚,汴京深宫之中的宋神宗孤独地吟咏着流行歌曲《水调歌头》中的“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句,觉得这正是自己心情的写照,叹口气道:“苏轼终是爱君。”第二天叫来宰相王珪商量:“修国史这件事情至关重要,让苏轼回来负责如何?”王珪面露难色:“自从把这帮批评者赶出京城以后,咱们牢牢掌握了舆论阵地,每次民意调查中政府得到的好评率都远超列祖列宗,朝野上下散发着正能量,耳根煞是清净。只怕让苏轼回到京城,他又胡言乱语妄议新法的大政方针,人心散了队伍可不好带。”神宗看王珪不赞成,皱皱眉头:“如果苏轼不合适,那就暂且先用曾巩修史吧。”曾巩写好开国皇帝赵匡胤部分的《太祖总论》进呈,神宗看来看去觉得不太满意,这次也不找苏轼的政敌王珪商量了,干脆亲手写诏书,改苏轼为汝州团练副使安置。虽然是职位一模一样的平调,地点却从偏远的黄州调回了河南境内的汝州,离京城政治中心非常近,重新起用之意昭然。


但这时候的苏轼经过了“乌台诗案”的生死关头和黄州五年的生活磨练,已经不再是对政治一腔热血的愣头青年,而是恬淡从容的东坡居士了。他的内心并不想重返朝廷中枢,所以打点行装离开黄州后根本没向北回汝州,而是向东先去“路经”了一下庐山。看一下地图就会明白,这完全是南辕北辙,越走离汝州越远。进得庐山之后,奇秀景色实乃他平生所未曾见。山中的平民、和尚都惊喜相传:“苏子瞻来了!”东坡也是人嘛,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随口作了一首五绝: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我们今天旅游时经常看攻略,东坡也是一样。他一边游庐山,一边看朋友送给他的一本陈舜俞写的《庐山记》,读到其中一段前朝诗人的有趣故事,不觉哑然失笑。


——都看到这里了,不顺手转发一下会过意不去吧——

苹果手机打赏通道,长按图片并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唐诗为镜照汗青》《宋词一阕话古今》已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官方旗舰店、当当、京东、亚马逊、新华文轩等网站发售。需要签名版的话,请在公众号发消息给我。

外封:

内封:

河东狮吼震东坡》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4662.html